【老朋友】点击右上角把信息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新关注】zgjjzyw--c1927-81--whpwnn--whdl33

《1979对越战争亲历记》增订版
王志军著 初版前言
过去30年来,每当更深人静,我常常想起那似乎十分遥远、但又好像近在眼前的烈士陵园。每当雷电交加的夜晚,我常常想起30年前的2月17日早晨那轰隆隆的炮声。就是那一场战争,从此改变了我们的一生!它夺去了我们的欢乐,夺去了我们的天真,更夺去了我们的战友。可我不后悔!我想,我们163师全体将士都永不后悔!因为我们是军人! 我们从来就不是英雄,因为只是一个军人,只是一群曾经和英雄们一起报效祖国母亲的士兵。我们从来就不想当英雄,我们只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子孙,只是曾经和英雄们一起在战场上并肩奋战的普通公民,为此,我们永远感到自豪。我们都恪守军中一句名言:"虽然我们是高呼着为祖国而战的口号走上战場的,但其实在战场上我们却是为身边的战友弟兄而死。"当年走上战场虽然不是我们的决定,但相信我们已经尽了一个士兵对国家的责任。虽然现今很多人说这是一个敏感话题,但我不愿让国人忘记我们的烈士。 日本战后为什么能在一片废墟上迅速崛起?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和民族有居安思危的思想,他们的政府和人民始终没有忘记为国家利益而战斗过的军人。84岁的成都老人梁家佑,60多年前在滇缅抗日战场上曾经是孙立人新一军的士兵,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我突然明白为什么鬼子兵能那么勇敢,视死如归。因为他们感到自己是受全日本人民的嘱托,他们的死会被全体日本人民感谢和永远纪念。我同情日本人对他们战死沙场的亲人的敬重和怀念,更希望我们的人民也能对自己的为国战死的英魂年年表示一下敬意。"这是一段多么发人深省的感想啊! 中共中央文献硏究室1999年编撰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事记》(1978—1998)中,有"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批准宝钢建设"的条目,却没有20年前那場惊心动魄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记载,这对烈士们是何等的不义,对战场的生还者又是何等的不公!再看看越南人,同样是1999年,在战争20周年期间,官方传媒上发表了连篇累牍的报导,声讨中国军人当年的"烧杀抢掠",号召越南人世世代代永远不要忘记。1990年,当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传统的春节联欢会上将"驻守在云南、广西的边防部队指战员"从一长串例行的拜年对象中删除的时候,在云南某边防哨所那些因痛心而愤怒的士兵端起自动步枪,将负载着自己失落心情的子弹全部倾泻到小小的电视机上。 难道我们是一个不知感恩的民族吗?好像又不是。"滴水之恩当湧泉相报",不正是我们信守的格言吗?市长挤了一回公车,我们会感恩;无端坐了一回冤狱后被平反,我们会感恩。但对那些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献出青春乃至生命的老兵,我们为什么不感恩呢? 1984年,当年广西前线总指挥许世友将军曾对我们55军老军长、战时的广州军区参谋长周德礼说:"这一仗是我军抗美援朝以来打的最大的一仗。对于我来说,可能是今生今世最后一仗。这一仗地形特殊、气候特殊、对手特殊、民情特殊,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一下。我们应当用回忆录的形式,把经验教训写出来,给后人留下点有用的东西。这是我们的责任。" 尽管多少年来我一直提不起勇气回忆这段历史,但活下来的战友和倒下去的弟兄是我记下这段人生经历的原动力。写下这段既痛苦、又自豪的历史,我一不求名,二不为利,只为真实地、尽我所能地把这一段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在祖国母亲为了分娩那名叫"改革开放"的新生婴儿而面对阵阵剧痛的时刻,所发生在祖国南疆的战争历史记录下来,留给我们的后代;只为让国人知道,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千千万万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为了民族利益,为了身边的战友,在祖国南疆献出了鲜血和生命。我只希望更多的年轻一代能了解这场战争;只希望国人永远不要忘记那些烈士;只希望国人永远不要忘掉那些经历九死一生的伤残军人—他们中很多人现在还过着贫困的生活,很多人每天还在为从战场上带回的枪伤病痛受折磨。他们实在已经失去了太多本该属于他们的东西,他们就在你们身边!如果有机会,如果有可能,如果有能力,请多关心一下他们。尽管是一句真诚的问候,他们已感到温暖。 这一段血与火的炼历,把我们这些战友永远地连在了一起。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感情。感谢养育我长大成人的父母亲!父亲那段投笔从戎、抵御外敌的历史给予我在战场上的勇气。感谢我的妻子儿女的支持,是他们一向的鼓励才令我决心记下这段历史。感谢一位牺牲了的战友的妹妹邬凤英,是她那深邃的观察感动了我。她在拜祭牺牲了的亲哥哥、我们的战友邬四毛烈士后写了一篇文章,她在文中说:"人潮散尽,午后的陵园寂静如初。行走在陵园,有句话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在他们面前,在一个个稚气未脱的生命面前,在终年十几、二十的壮丽青春面前,你会知道什么叫一个民族,什么叫"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你会知道什么叫伤痛。有许多新战士入伍才几个月就长眠于此了。他们还来不及享受爱情、享受人生的快乐,就把热血洒在他乡。墓碑前,远道而来的烈属在祭拜自己的亲人,嫋嫋香烟中是"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的无奈,"一度思卿一怆然"的哀伤。无法抑制的锥心之痛压得我透不过气来。躺在那里的多是工农子弟,多是普通士兵。一个个毫不起眼的名字,在千千万万中国人当中,有如沧海一粟。远在边远山区,一辈子没出过门,白发苍苍,滿脸沧桑,方音浓重,衣着寒酸的亲人们,每次去我都能见到这样的身影,每次我都会想,他们历经怎样的艰辛,才来到这个边陲小镇,才看到了他们的孩子——一块小小的墓碑。可还有多少父母至今心愿未了,因为没有路费而无法看一眼别了27年的孩子。" 最后,我要感谢一位年轻的中国人陈健勇,虽然他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但是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关心和帮助在这场战争中活下来的士兵和烈士遣属;我也要感谢西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硏究生蔡明岑,他博学的历史知识不亚于任何军事院校敎员。我们虽然素未谋面,但他的支持使我更详细地了解当年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我还要感谢提供素材和资料的各位战友。本书採用了部分网站的照片和资料,也一并在此表示感谢! 我们有责任把自己用鲜血和青春书写的历史留给下一代。 愿我们曾经为之浴血奋战的祖国永远繁荣强大。 愿天下永远不再有战争,太平万万年。 本书收入将全部捐给有困难的战友和烈士亲属。 2008年4月
【观后感】好文转发共享是粉丝的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