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山方言备忘录-佛山日报电子版

 红夫子 2015-04-06
  南海方言

  南海绝大多数居民使用粤语,按特点不同,分为5小片:桂城片、大沥片、官窑片、九江片、沙头片。以上粤方言属于珠三角片(南番顺小片),但在桂城镇西约村岐阳里与健龙里、东二村的新村、叠南村的乐庆村有居民使用四邑片粤方言,但不足1000人。和顺(鲁岗管理区北洲村、猛冲村)、松岗(唐联管理区燕溪村,显子岗管理区大坑村)两镇约有1000人使用客家话。西岸为鹤山、高明包围,语言较复杂,其中八村及六村的新地、下舍通行鹤山茶山话。

  禅城方言

  禅城城区通行粤语,多以广州话为主。另外是香港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影视剧、粤语流行曲风行粤语区乃至大江南北,青少年耳濡目染,喜欢模仿香港口音。青少年不太愿意讲佛山本土口音,认为佛山本土口音乡下,对佛山话感情不深,一律以讲广州话为荣。在同一个家族里,可能老中青三代人口音各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这不妨碍交流。方言大概分为3小片区:石湾片、澜石片、

  

  策划:郑海峰、彭葵

  执行:吴英姿

  制图:骆嘉明

  走读佛山

  主持人汪涵说,就像DNA确定了每个人的特征一样,语言也是一个地区的文化DNA。在佛山,假如你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别人会问:“你系南方人吧?”假如你讲一口纯正的粤语,人家会问:“你系唔系佛山本地人啊?”问的时候加上了“本地”二字,这是因为语言已经为你打上了标签,语言的DNA反映了地域特征,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就有什么 样的地方语言。

  最近,媒体热议粤语和普通话。我们借此背景试图以语言为切入点,探寻佛山方言的DNA,也看看你对佛山土话识几多?

  历史背景:佛山人说哪些方言

  河涌如网的蚕桑之地,四季常青的鱼米之乡,柔情灵巧的水乡人家,孕育了佛山五区各镇丰富多彩的地方语言。

  粤语方言俗称广州话,是我国民族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分布较广,流行于广东的中部和西南部,广西的东南部与港澳以及许多海外侨胞之中,约有百分之五的汉族人使用这一方言,影响较大,不仅富有地方色彩,还保留了不少古代秦汉语词及宋元明清语词等。鸦片战争后,华洋杂处,引入了不少外来词语,丰富生动;在中国文学领域中,粤语方言文学也有一席位。

  广东的方言比较复杂,即使是粤方言中的广府片语言,也是多姿多彩。“广州讲宜家,佛山讲家下”,广州与佛山的语言大同小异;由此而衍生的语言民俗也五彩缤纷。并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的不同,佛山的语言文学民俗形成了鲜明的本土特色。

  佛山方言就是粤语方言,也是粤语的主体结构之一,佛山话是继客家话、白话、潮州话的广东第四大方言。在佛山地区有350万人口使用,但是佛山五区居民的发音和习惯用语都有所不同,在字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显示了各自的特点。

  文化内涵:保留古汉语特色

  DNA结构:17声母、60韵母、9声调

  佛山话有17声母、60韵母、9声调,佛山话与广州话在词汇、语法方面基本相同,语音也十分接近,只在韵母和声调上有些差异,而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差别都比较大,且普通话只有4个调,佛山话有9个声调,并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系统及其发音特色。

  佛山话如广州话那样有时还可以变调、变音,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因此,听那些柔声细语的妇女说话,那抑扬顿挫的声调,婉转修长的拖腔,就像唱歌似的悦耳。

  但是,与广州话虽然相似,仍有差别。古时的佛山,是个南越人的聚居之地。当时的南越人,含有壮族、黎族、苗族的先人。佛山文化的底本其实带有很浓郁的南越文化色彩,其中自然包括语言。

  唐宋年间,不少中原移民进入顺德,使得原汁原味的壮语或者苗语不断地加入了中原语言,两者杂糅慢慢地演变出了一种新的佛山话,到宋代以后,佛山方言慢慢固定下来。

  特殊景象:一区一镇一语音

  

  佛山话是如何形式的?佛山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王国扬说,佛山话的俗语常常与自然环境的水因素有关。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这里雨量充沛,河涌纵横,池塘密布,是典型水网地带。出门乘船,过村渡河,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产生的佛山方言,自然离不开水文化。

  老佛山、佛山作家协会主席郑启谦说,在佛山这样多雨多水多湿的地方,像“水贵如油”之类的俗语是没有的,而一些在其他地区通用的一般词语,在这里却换上了跟“水”有关的俗语,如“水”泛指“金钱”,“抽水”即是“收回扣”,还有“水脚”(旅费)、“水皮”(下三烂)、“水鸡”(无能者)、“磅水”(给钱)等等。由于交通不便,佛山各区各镇都是相对孤立的水乡,这也慢慢地形成了一区一镇一语音的特殊语言景象。

  语言禁忌:

  佛山人的忌讳心理

  佛山民俗专家任流认为,佛山人忌讳“蚀”(亏本),把与蚀字同音的“舌”改说成“利”(营利),因而把“猪舌”叫做“猪利”,这些方言都是出于佛山人忌讳心理。如忌讳“输”把与它同音的“书”改说成“胜”,如过去称“通书”为“通胜”;忌讳“干”,把与它同音的“猪肝”叫做“猪润”(湿润的润,与干相反),有些地方叫做“猪湿”(如阳江话)。他说,有些地方因为“丝”与“输”同音,又把“丝瓜”称为“胜瓜”。粤语中“空”字与“凶”字同音,因此,便把“空屋”改称为“吉屋”,以免与“凶屋”同音。更有不少佛山本地人把一些语言用到平常的生活中,如称“药”为“茶”,把“煲药”叫做“煲茶”,把“卖药”叫“执茶”,把“猪血”叫做“猪红”等。

  正在消失:

  很少人能说佛山土话

  “好多顺德土话,以前大家常讲。现在要问到六十岁以上甚至更老的老人才知道,这些土话正面临失传的可能。”顺德第一本语言字典《广东顺德方言录》作者陈胜洪说。在研究中他发现,随着越来越多外地人成为“新顺德人”,顺德本地年轻人说家乡话也顺着外来人的口音,顺德话越来越像广州话了,很少人能说上一口地道的顺德土话了。其实,其他各区也有相同的现象,佛山各地方言大部分民间俚语只能在田间地头或老人口中。

  陈胜洪认为,本土方言依靠老百姓口传口的教授,难免在发音上融入自己的本土特色,也就导致后来的“土鳖”顺德话,最典型的是顺德话讲“八”,发音已经接近“鳖”,不一定所有的广州人都能听得懂。本土语言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值得本地人去深度研究。

  兼容开放:

  语言在佛山可互相包容

  佛山方言蕴涵开放、兼容、多元、善变的语言特点。近现代,由于大量外来语言的进入,佛山话也经历了一个大变样的阶段,在原有语言的基础上不断接收了外来语言并实现自身的演变,比如不少语言加入了英语等外国语言的音译字,如的士、恤衫、沙龙、的确凉、肥佬,阿拉伯语的邋遢(lata)等。本地人与港澳人士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香港电视等在广东的传播,带来了许多香港特有的语词进入佛山话,如高买、卧底、做马案、人蛇、通天巴士等。

  新客家人:

  在佛山没有语言障碍

  新中国成立后,佛山大力推行普通话,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小朋友听说普通话,中小学基本都用普通话讲授课文。不少本地人与讲普通话的朋友交往时,自然地都会讲普通话,对于新客家人来说,就算操一口普通话在佛山基本没有障碍,只会与一些边远地方的老人家交流,才会有些难度。这也使不少的新客家人不用学习佛山话也照样“通行”,从东北来佛山定居三十多年的吴伯,一直都用普通话与地道的本地人交流,对于自己不会听和讲粤语,他认为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一点影响,“周围的人只要听到我讲话,他们立即会改为普通话跟我交流。”

  佛山著名批评家安文江在佛山已定居多年,虽然他平时都以普通话为主,但他表示,一点都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工作,也结交了不少佛山本土的好朋友。

  专家评说:

  容则二利,偏则两伤

  “以安文江为例,就算他批评广东人,但佛山人也从来没把他当外人看,他已融入到佛山人的生活圈子里。”佛山汉语言研究专家余福智认为,用普通话与地道的本地人交流一点都不成问题,不过,他也认为,新客家人也要融入到地方文化中,因为本地文化最体现在语言,而且这也是一种文化享受,如到佛山茶楼喝茶,如果全部人都不是讲粤语,那就会完全没有了广东早茶的氛围和感觉。“现在有些家长担心,小孩子同时学习粤语、普通话会都学不好,我觉得这想法不对,如瑞士、马来西亚人从小都懂多国语言,这样的锻炼也说明了他们的吸收能力强。”他说,从发展来看,语言是可以互相包容的,“容则二利,偏则两伤。”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岭南诗报总编辑杨光治认为,语言无层次高低之分,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历史文化非常繁富,白语(粤语)是一个古老语种,应好好地保留下来,如果没有粤语,就没可能有粤剧、广东戏曲。他认为,佛山人应学好普通话,新客家人也要学好白话。因为在佛山,当地人多以白话为主,新客家人在这里每天都需要交流,学好白话对于了解和认识当地文化会更为便利。

  

  根据佛山五区统计部门公布的2009年统计公报资料,及今年1月13日召开的佛山市2010年度全市人口计生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目前佛山全市总人口数已经达到接近59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68万人,户籍人口以佛山方言为主,其中也有一部分户籍人口为调入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融入佛山,既可以操粤语也能说普通话。暂住人口228万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操各种方言,有些人已经学会说粤语,但是大部分人基本上以普通话作为日常交流语言。

  

  佛山各区户籍人口数据如下:

  禅城区:60.31万人,占总人口的10.1%。

  南海区:117.51万人,占总人口的19.7%。

  顺德区:121.32万人,占总人口的20.35%。

  三水区:39.18万人,占总人口的6.6%。

  高明区:29.32万人,占总人口的5%。

  使用普通话及其它方言的人口228万人,占总人口的38.2%。

  佛山话“三级”测试

  自认佛山话达人的读者不妨试试,看看自己的水平等级,是否明白下列句子的意思。下期“悦生活”周刊公布答案。

  

  一级题——

  马蹄

  痴线

  水货

  湿柴

  炒更

  冲凉

  帮衬

  跳槽

  炒鱿鱼

  鸡项

  执笠

  拍拖

  牙烟

  识做

  交关

  丢架

  乌龙

  巴闭

  

  二级题:

  麻骨拐杖

  电灯胆

  床下底破柴

  白蚁蛀观音

  隔夜油炸鬼

  木匠担架

  门扇底烧炮仗

  牛皮灯笼

  教书佬搬屋

  沙湾灯笼

  

  三级题——

  有个人响度睇睇下

  学学下就唔想学啦

  你唧脚唔好响度郁郁贡

  斩脚趾避沙虫

  担棺材掉甩裤

  画公仔画出肠

  买黄纸唔使带版

  好眉好貌生砂虱

  讲来讲去三幅被

  苏州过后无艇搭

  讲古

  

  

  

  七姐诞

  在鬼节的期间,七月初六,又会迎来“七姐诞”,妇女进行“摆七夕”(又叫“摆慕仙”)的活动。

  月婆婆说,其实七姐,是天上的七个神仙,又叫“慕仙”,七个都是未婚女性。于是,很多未结婚的少女会在七姐诞祈求来年能够找到如意郎君,在顺德尤为兴起,因为“自梳女”比较多。

  以前“拜七姐”一定要有“慕仙秧”。七姐诞前几日,拿些谷浸泡几天,放到碟上等其发芽长苗至约2寸长,就成为“慕仙秧”。拜祭的时候,桌上摆上“慕仙秧”两钵,用红纸环套秧的四周,钵中央点燃小油壶灯并罩上玻璃罩。“还要摆上黄、白、红色的豆沙馅小饼,有钱人会砌至七层或九层的塔形,至于我们家比较穷的,一两层就算了。”当然,榄、菱角、鸡心柿、香蕉等也是不能少的,但问到为何要是特定的这些水果,月婆婆就笑到,“阿妈教落,传下来就是这样做的,没考究。”然后摆上时花和一盘斋菜,“布阵”就完成了。

  拜祭完毕后,第二天月婆婆会把“慕仙秧”晒干,然后煮菜喝,相传这个“七夕水”能治百病,用它煎药、煲汤、调药散,洗外伤口、疔疮均有神效,于是佛山人家家户户都拿来当凉茶喝。还有一样叫“七夕米”,用水把米浸泡两日,放到神台上拜过后,晒干煮熟,便成“七夕米”,也是有医治疾病的功效。月婆婆回忆到,以前她妈妈在每年的“七姐诞”,一浸就浸10斤米,长年煮来吃。至于她们少女们,就会到外面买“慕仙粉”,擦在脸上,据说能令皮肤变得白皙,在当时非常流行,不过现在已经没得卖了。

  至于“慕仙秧”,月婆婆说现在市场都有得卖,几块钱就有,但一般人家里都不会搞了,农村的家庭还会自己动手做,不过现代人应该都比较少知道这个习俗了。

  (本报记者何敏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