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刘邦故里在何处?[喜上眉梢/2014 8 6 ]

 hfscb 2015-04-06

 

刘邦故里,在丰县,在沛县?



刘邦故里在“丰县”

    刘邦故里,史籍所载确确无疑:“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丰县。

    

   丰县为秦灭楚统一六国时分封郡县,丰始为县,隶泗水郡。汉初泗水郡改名沛郡,辖管留县、沛县、丰县等,西汉、东汉时期,丰县隶属豫州沛郡、沛国。后来为了区别之故,谓沛县为“小沛”,沛郡为大沛。由于丰、沛二县东南西北向约五十多华里之近距,“丰”为米丰,沛为水足,世人常言“丰沛二县”之语,后来混淆讹谓“沛县丰邑”,实为沛郡丰邑。

  

   “中阳里”地名,早已轶失而不存在了。按“里”,作为方位而言,古意常作“城里”,或者“郭里”,按秦汉“乡里亭”基层建制,一说“里”是古代基层行政组织建制,“中阳里”是秦汉丰县城内的一个居民集中聚落名,近有人谓其在丰县县城内城北解放路一带,或许。

  


   《史记汉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汉初,丰县出了多位名人,除了汉刘邦外,还有萧何、卢绾。“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明确记载卢绾也是中阳里人,但萧何不见得也是丰阳里人。


    另《高祖本纪》刘邦回沛宴请老乡时曾自言道“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


    明代丰县关王庙碑有《关王庙记》记“丰邑,古徐州城,汉高祖诞生之乡也。”至于丰县是“古徐州城”,无确证所论。


    汉刘邦的故里,或者出生成长地,为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当至无疑。


    又按清代新建西王庙碑记,西汉高祖故里在丰邑西北隅离城十二里力村疃,力村疃,即今金刘寨,传说因辟难,这里的刘氏曾更名姓金,后复姓刘,故将力村疃更名金刘庄。后又挖河筑寨,才又更名为金刘寨。

   《江苏省鉴》载:“中阳里,在城北,有坊,高祖之生地也,高祖故宅在焉”。这说明中阳里就管辖城北一带诸多之村庄,如金刘寨,仅离城12华里,在那时人少地广的情况下,10多华里当不算太远,属城北中阳里所辖是完全可能的。至今,金刘寨汉皇陵的一块清康熙27年的古石碑上明明白白写着刘邦家乡居住:“西汉高祖,丰邑西北隅城12里力村畴新建西王庙碑记”,皇林上,有乾隆22年的另一古石碑则写有“汉之故里”字样。可以说明古代的力村畴就是刘邦的老家。


金刘寨有汉皇祖陵,又有刘邦曾祖父刘清之墓,该墓巍然犹存。


刘清墓是刘邦家族在丰县的唯一祖墓。《汉书》上又作了明确的答复:“丰公,盖太上皇之父也。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这说明丰公是刘邦的祖父,刘家人经他和他的父亲刘清由大梁迁丰。因迁来时刘清年迈,不久病逝,故留有坟墓一座。据刘氏族谱载,丰公及其后代的坟墓均不在丰。因为迁丰时间不久,刘邦便做了皇帝,家人一律迁走,故“坟墓在丰鲜焉”。但再少并非没有,至少有一座坟墓,那就是至今遗留下的刘邦的曾祖父刘清之墓。


汉皇林,刘清墓居中,墓前为“帝王殿”, 墓后为“汉里祠”;东北为西汉高祖刘邦的“西王庙”,西北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东王庙”;东南为昭烈帝刘备的“三义庙”,西南为“玄帝庙”。墓前为神道,道两旁列有石人、石马。此时的汉皇祖陵拥有四庙二祠一大殿,建筑规模宏大,气势蔚为壮观。


刘仁浩是刘清的儿子,高祖刘邦的祖父。刘清死后留下大量家财,所以刘仁浩家境颇为富有,此人乐善好施,为人慷慨。战国时受秦所迫,随父由大梁迁至丰,因德高望重,被尊为“丰公”。《汉书》载“丰公,盖太上皇父也。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后句话的意思是,刘家迁居丰邑的时间较短,因而在丰祖坟较少。这里仅言其少,非言其无,故而讲明了刘邦的祖坟在丰。


然而,经过屡次改朝换代、兵燹匪患、黄泛冲击等沧桑变化,许多古建筑已被损坏一空,现只存下清代康熙年间西王庙残碑一块、玄帝庙门上石匾一块和新发现的部分遗迹。1990年初丰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复汉皇祖陵,便于国内外游客、专家学者及刘氏后裔前来参观考察、寻根祭祖。

  




   


    但刘邦发迹地并不是在丰县,而是在沛县起兵发家。


    秦朝时刘邦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因曾任沛令而被尊为“沛公”,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8年。其为汉朝四百年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高祖做了皇帝后,把老爹,太上皇刘煓接到宫中居住,太上皇过不惯宫中生活,“常凄怆不乐”,高祖窃问左右,答以“平生所好,皆屠犯少年,沽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今此皆无,故不悦”。原来太上皇“思丰乡故土”,泗水之西滨的老土农民,一时高雅不起来,于是“高祖乃作新丰,徒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楼台亭榭间,刘邦依老爹的心事,建造了一个土里土气的“新丰县”,乡土气息很浓重的,丰县老家式样的农家聚落。


   丰县有不少关于刘邦的古迹以及传说,本县城有龙雾桥遗址,城西南王沟镇有刘邦斩蛇碑、斩蛇沟遗址。西南城角的凤凰嗉遗址,传邦母吃了凤凰嗉的土,才得以降生。城北的龙雾桥及碑庙遗址刘媪迂龙雾而有孕而生高祖,按史记所载,其实在刘邦时就已经开始自我“神话”。城恒东北角秦皇抓丁而刘邦出逃的五门遗址,城南有刘邦儿时放牛的地方卧牛岗,城东有刘邦避难之处的七里铺庙旧址。城西南九里有丰人邀请刘邦饮酒之处的邀帝城和起义祁祷之处的分榆社遗址,城西三十里是刘邦斩蛇起义的斩蛇沟遗址等。丰县赵庄镇金刘寨有汉皇祖陵,又有刘邦曾祖父刘清之墓,该墓巍然犹存。金刘寨的汉皇林,古往今来,远近千百里闻名遐迩。

    

    传汉故丰县城枌榆社,有刘邦所祭土地神祠。


  枌榆社,汉高祖刘邦丰县故里的土地神祠,在丰县城东北。按明版《丰县志》载”枌榆社在县治东北十五里。按《史记》,以为汉高祖里社。《汉书郊祀志》:“及高祖祷丰枌榆社,徇沛,为沛公,则祀蚩尤,衅鼓旗。”《史记。封禅书》:“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后四岁,天下已定,诏御史,令丰谨治丰枌榆社,常以四时春以羊彘祠之。”


 据《史记》载:汉高祖刘邦初得天下大定,诏令:“丰治枌榆社,”并按时祭祀。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农历八月,遣使祠枌榆社。此“社”在明朝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废。


  《前汉书》颜师古注曰:以此树为社,因立名。相传刘邦拔剑斩蛇起义之初,向故乡丰县的枌榆社,牲宰致祭,乞求土地之神,赐他更多的土地。至夷秦灭项,得天下,为了对枌榆社神的崇德报恩,下令修缮枌榆社,四时奉祀;春祀更少不了猪羊,以示隆重。


  所以清朝丰县县衙门两旁就写着一幅对联:“汉高故里,古宋遗风”。


  根据历史记载,丰县应该就是刘邦的故乡,出生之地,少年成长之地,谓之故里当之无愧。






刘邦故乡在“沛县”


  然根据《咬文嚼字》公布的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之一就是“故里”,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现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过,为争夺名人“故里”称号甚至相互对簿公堂。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都与“故里”无关。

 

   然“喜上眉梢”认为,至于“故乡”是不是等同“故里”?今天简直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

  


   沛县是刘邦成年后,当官(泗水亭长),居住,起兵发迹的地方,应是刘邦的第二家乡,刘邦自言也其为“故乡”。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家乡,沛县,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


   见《汉书·高帝纪》载:十二年冬十月,上破布军于会缶,布走,令别将追之。上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场,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上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之后吾魂魄犹思乐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沭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豫)。”沛父老诸母故人日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笔乐。十余日,上欲去,沛父兄固请。上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上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得,唯陛下哀矜。”上曰:“丰者,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以其为雍齿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之,乃并复丰,比沛。


   席间由百余人歌唱助兴,刘邦击筑伴奏,气氛极为热烈,和大家一起饮酒,在宴席上他唱起这首大风歌,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


    “汤沐邑”古时给予帝王贵族的封地,据说邑中所出赋税是为了供其斋戒沐浴之费用的。刘邦言之沛县是自己的“故乡”,也是自己的所封“汤沐邑”,而免负徭役,丰县本来因“雍齿故反我为魏”,心中有葛,刘邦不提及免负徭役,但由于沛县乡老的劝告,且言“丰者,吾所生长,极不忘耳。”丰县是自己出生成长的之地,顺水推自送个人情,同沛县一样免除徭役。


   





    民国碑文铭,今沛县安国镇刘邦店村,是汉高祖“刘邦故里”


   参考固疆先生(固疆,或笔名,姓名马培封,沛县人,文史研究员。)曾在2010年12月第2期《汉文化研究》中发表所撰的《安国“一帝三丞相”新证——刘邦店村泰山行宫碑发现之意蕴》一文,并曾实地考察询问当地乡亲,可知,2010年前后,在安国镇刘邦店村发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日伪时期,乡人所立的一通泰山行宫碑,其碑文载道:

      曰若:稽古沛西北隅刘邦店村,为汉高祖故里;旧有泰山行宫,由来久矣。帝初寒微,恒寄足焉。常昭告神前:予能除秦乱践帝位,则重修宫殿,金塑神身。厥后,泗上起义,五载成帝业。及至返沛,驾至其村,大兴工作,宫殿巍巍。从此有求必应,其验如响。迄今数十朝代,迭经洪水,宫殿沙淤,基址犹存。民国二十五年春,省委来临,视此村风景,观旧迹存亡,徘徊者久之,召都人士而问焉,此庙系汉高帝所重修。与佥曰:诺。遂将古镇山河庙宇街衢照作像片而去。吾人居是村,被其所感,讵能听湮没而弗彰?既而,欲继高帝重修之意。奈资斧微薄,工程浩大,于是董其事者发起,李继瑞等募化四方,亲友仁人君子兴其好善至诚,各施鼎力。于乙亥岁,鸠工庇(注:刻误,应为“庀”,意“备办”)材,大兴木土,不越月而造成。甲申岁春立石志功。则此际,气象严严,声灵赫濯,岂第为鲁邦所赡而已哉?今功成告峻,属余为文。余本不文,谨述其事实,勒诸贞珉,以志不朽云。

    邑痒生刘盛鸣拜撰。

    承办人:李继怀、李继善、李丕雨、李继文、李继茂、屯常顺。

    民国三十三年四月中浣之,吉立。

    

   按“稽古沛西北隅刘邦店村,为汉高祖故里;旧有泰山行宫,由来久矣。” “及至返沛,驾至其村,大兴工作,宫殿巍巍。...。迄今数十朝代,迭经洪水,宫殿沙淤,基址犹存。民国二十五年春,省委来临,视此村风景,观旧迹存亡,徘徊者久之,召都人士而问焉,此庙系汉高帝所重修。”所言今安国镇刘邦店村就是汉刘邦的“故里”,“刘邦店”,就是“刘邦殿”的音同讹传而来。后来的泰山行宫,原来就是在“刘邦殿”,即刘邦的——“故居”之所重修改名而。或从前曾把刘邦的故居,改为庙堂殿宇。


    不然,世传刘邦所修的庙,本来就是“太山行宫”吗?

    然刘邦店村的泰山行宫与高皇庙,是南北前后毗邻的,至于谁前谁后所建,难以断论。参考各类资料,全国各地所建的太山行宫,少见于唐代之前者。



   泰山行宫久已有之,行宫内正堂供奉泰山奶奶像。时有东西厢房。相传在汉高祖刘邦小时候长驻足于此,及至而立之年长祷告于神灵前,如若能除秦平乱成帝业,必返乡重塑金身、修葺庙宇。传刘邦称帝后,返沛十余日,驻沛七日,后三日专程回到刘邦店村,兑现曾经的誓言。 


    高皇庙位于泰山行宫的前面,时为刘邦店乡亲为纪念刘邦而建,正堂供奉刘邦塑像、东厢为三诸侯塑像(安国侯王陵、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西厢为其谋士塑像(张良、萧何、陈平)。高祖饮马亭位于高皇庙院内西南角。 


    刘邦店庙会在1966年至1976年10年文革时强拆泰山行宫及高皇庙时被强制禁办了。在此之前,每年的正月十五至十八,三或四天时间里,刘邦店泰山行宫与高皇庙前的三里长街上都要举办隆重的庙会。



   近代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碑,记载抗战前,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春天之际,江苏省(南京)国民党省委来临刘邦店考察关于刘邦的古迹,勾于世代相传的“传说”,在一定层度上证明了刘邦曾在安国刘邦店村一带生活过,大概就是从丰县“中阳里”迁居于此。


    但国民党江苏省委,关于“刘邦店”是怎么继续研究的,不得而知,也没有下文。其实,随即在第二年,1937年七月七日始,日军就开始大举侵华,国民政府及其国军疲于应战,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继而遭到日军屠城——南京大屠杀。国民中央政府迁移山城重庆,江苏省委暂时解散,生灵涂炭之际,谁还在有心继续研究汉刘邦曾经所居住的“刘邦店”?直至1944年,日军太平洋战争失利,中国大陆上的日军节节败退而处于颓势,国民政府重新振作。日军被共产党、国民党军队反攻之际,百姓才想起刘邦故里之事,有心募捐重修泰山行宫,而立碑记事。


        

  民国的碑文是否能证明秦汉历史,还需要考证。沛县西部和北部的而一些村子是清代黄水泛滥后由迁居沛地的鲁民所建。如果刘邦村是个老村不是黄水后的新建村,从秦汉一直延续至今,那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或许证明了刘邦曾生活过于此的结论。




     

高祖刘邦自幼至老、自微时至为帝都相信崇拜神灵;对包括泰山神青帝(即后称的东岳大帝)在内的五帝及山川诸神,都“甚重祠而敬祭”;对故乡枌榆社即土地神,微时祈祷,为帝后令地方官修建好并“以羊彘祠之。”


《史记》、《汉书》均记载:高祖刘邦是沛县丰乡中阳里人,又都说枌榆社是高祖故里。宋王应麟辑类书《玉海》引《述正记》说,丰水东九十里有汉高祖宅。这说明刘邦少时家至少有两处以上。丰沛两县父老自古又称刘邦是“丰生沛养”。养于沛县何地?《史记集解》引张晏说,  枌榆社在丰邑东北十五里。据考证,当年之丰邑在今丰县城之东,那么,它的东北十五里是何处?根据方位,即使不是今之沛县安国镇之刘邦店村,那也是在刘邦店村之左近处。“丰水东九十里”之“汉高祖宅”,按方位也在刘邦店村左近。那么,刘邦的“沛养”地前期即在今安国镇刘邦店村,后期即任泗上亭长时在今沛城东关。“重修泰山行宫碑记”称:“曰若稽古”这里的“稽古”,一是查阅的《史记》、《汉书》、《玉海》等古籍文献,二是搜集的沛县、丰县父老代代相传的口碑资料。凡此种种都足以说明:“沛西北隅刘邦店村为汉高祖故里,旧有泰山行宫,由来久矣。帝初寒微,恒寄足焉。常昭告神前:予能除秦乱,践帝位,则重修宫殿,金塑神身。后泗上起义,五载成帝业。及至返沛,驾至其村,大兴工作,宫殿巍巍。”碑记中所记的历史事实绝不是毫无根据地胡编臆造,而是有着较充足的依据。


《史记》、《汉书》中所记载王陵、周勃、灌婴的事迹,则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证明了碑记中所述史实的正确性。王陵,沛县县豪。县豪者,县中有钱有势又有威望人士的称谓也。住沛县安国镇驻地,原村名不可考,因王陵封为安国(安国县在河北省中部)侯,他去世后家乡父老为祭祀他,为他立祠,称安国侯祠,遂称村名为安国祠。后成了集市,又改村名安国集。为乡驻地,乡名安国乡,现称安国镇,离刘邦店村仅有五里。《史记》载,刘邦青少年时就与王陵交往甚密,而且对王陵“兄事之”,是颇崇敬的。王陵对刘邦则“弟视之”。两人关系虽然亲密,前209年刘邦被拥为沛公率沛三千子弟起义时,王陵却不甘愿为之部下,便自己拉了数千人的队伍在南阳抗秦。这里要提到王陵伟大的母亲。青少年时的刘邦常到王陵家串门,与王陵或切磋学问武艺,或歌舞击筑,或议论国事乡情,或饮酒谈心,王母便深知刘邦志高度大,必成大事,故被项羽劫持以逼王陵归顺时,王母让王陵使者告诉王陵要归顺刘邦,并尽力辅佐他成其平天下的大事,说完,伏剑自刎。



一同到王家去的还有青少年周勃和灌婴。周勃家居今周田村,离安国村仅三里,原村名亦不可考,父老在他去世后也立祠祭奠他,并置了祭田,故村名遂称周田,现因挖煤塌陷迁于安国。灌婴祖籍睢阳,随贩缯的父亲定居灌婴寺。原村名亦不可考。他去世后父老亦为之立祠,村即称灌婴祠,后写作灌婴寺,离安国村仅一里,现已并入安国。他们二人与刘邦从青少年时也是志趣相投,并常到王陵家练武谈心,遂成为“铁哥们”。故周勃、灌婴以中涓身份参加刘邦起义军。中涓者,亲近贴身之侍卫也。如果不是铁哥们,何以有如此亲近之身份?如果不是铁哥们,在以后的艰苦奋战中,也不可能有如此默契的配合,也不可能有如此之竭诚尽勇;如果不是沛县安国家乡的铁哥们,建汉后,他们也不可能相继为相,掌管军国大政!




所有这些都可以推论,汉高祖刘邦出生及其幼年之地应是在丰县中里,青壮年时期曾有相当长的时间居住在今安国刘邦店村。

刘邦的故里在何处?刘邦的家乡在何处?故里是不是家乡?
应曰:在丰县,也在沛县。 故里”也就是“家乡”,“家乡”或也是“故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