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争论的终结

 落叶逐雨 2015-04-06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争论的终结

    上百年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哲学领域一直在争论,两者争论的焦点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究竟谁是第一性的?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作者认为,这一争论可以终结了。

    首先我们在明确一下两者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精神的东西,精神是以物质为前提存在的。唯心主义则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相对于精神而言处于从属地位,精神具有支配地位,世界上存在绝对精神,没有意识也就无所谓存在。显然这两种观点看上去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但是,当我们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和方法,抛弃两者的既定观点,可能有新的发现。

    由于两者的分歧来自于世界的根源性问题,因此我们从就要从在基本的时间、空间、运动、相对性概念来讨论。首先,什么是物质?在这里我们给物质下个定义:物质----实体与实体相对稳定的在空间尺度上的延展性。如:水分子H2O这种物质形态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时空尺度关系构成的,它不仅仅是“氢原子”和“氧原子”,还包括它们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在化学里为了便于理解表示为“化学键”。什么是运动?在这里我们给运动也下个定义:运动----实体相对于实体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性。如:月亮相对于地球在空间和时间上处于变化状态。从宏观到微观这种“延展性”和“变化状态”都是不争的事实。现在我们要问,什么是意识?相信很早以前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今天我们在这里这样定义一下这个概念:意识----是一种特定的物质运动形态。运动是物质世界的一个普遍属性,所谓“特定”是指这种物质运动仅限于人脑中的神经电生理这个阶段的运动形态,相对于群体来讲,是指与行为相关的运动形态。说到这里可能马上就会遭到哲学界学者的反对,但是,让我们分析下去,“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反映”是什么?是像“照片”吗?“人脑中的照片”又是什么呢?“意识具有能动性,既来源于物质世界,又可以创造新的物质形态”,这些已经成形的哲学观点也都来源于对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只不过观察点、出发点、认识和结论不同而已。人死了还有没有意识?我们说:人死了意识就终止了。这里的意思是人死了,特定的神经电生理运动形式终止了,但是,大脑上其它运动形态(如:化学变化)并没有终止。意识就是神经电生理活动,是物质运动的属性,它与物质是分不开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一百多年以前,人们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术认识大脑及其内部所发生的运动形式,因此,其概念是比较模糊的。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来认识物质和意识,那么我们所面临的哲学基本命题就变得简单而容易理解,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经验概括,反过来又可以指导我们去解释和进一步认识世界,哲学必须要发展自己,而不是僵化的学问。事实上,现行的哲学学说已经不能解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现实,如: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使计算机已经具有了像人一样学习和总结经验的能力,从形式上看,具有了一定的“脑”功能,这项技术还在非常快的发展,思维是人脑特有的意识活动的说法是否还成立呢?另外,脑科学、遗传学的发展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有关意识方面的认知机理也越来越深入。因此补充哲学基本命题的理解和认识是非常必要的。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接受了“意识是一种特定的物质运动形态”的概念,我们也就终结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原因是“物质和运动是互相依存的,分不开的,没有主从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就是物质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没有第一性和第二性的问题。微观的神经电生理活动揭示:神经电生理活动本身可以改变脑神经的物质结构形态,也就是说,运动的确可以产生新的物质结构形态,这个道理在自然界也是成立的,木头在长期的物质运动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石头材料,人可以经过努力建造一个高山,自然界的运动也可能制造出一个高山。

    对于什么是“精神”?哲学上是将其与意识同等考虑的,这里,我们的理解是:精神----特定的脑神经物质结构及其在此之上所产生的运动的总和。精神反映的是个体脑神经系统及其运动的特殊性,而意识和思维表述的只是脑神经电生理活动(运动)的普遍性。在哲学层面,“意识”和“精神”都有外延性。比如,社会意识是由社会成员所建立的社会关系上的运动形态(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相互作用)。如果社会成员一旦停止了往来和相互作用,社会意识从何而谈?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也是共存的,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一个特定群体的意识活动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或“思想”,是由这个群体中的个体脑神经物质结构特征以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运动)决定的。东方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北方人不同于南方人,但是,这些有时可以改变的,东方人与西方人交流多了,这种差异就会缩小。“精神”和“思想”的传承,是依靠传出着与出入者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宗教”和“党派”乃至于一个企业的文化就是这样传承的。精神和意识上有区别的。

    总而言之,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意识都是客观实在,世界依然是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意识并不是与物质相区分的“别的东西”,它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而已,简单讲,意识、思维就是运动。精神是包含了特殊物质结构(脑神经物质结构形态)及其在此之上的运动形态的总合,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子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提法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明确,精神世界是物质世界的子集,并不是在物质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糊不清的认识是存在的,比如现在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法,这里的“文化”指的是“精神”,这样的提法是不科学的。所谓“绝对精神”是人类认知局限性而产生的。

                                                              2009年7月1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