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溪(今江西金溪县)人。 他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他的学说独树一帜,与当时朱熹为代表的正宗理学相抗衡。著作有《象山全集》三十六卷。 《读书》 注释 (1)涵泳:深入领会。“涵”,浸润,沉浸。“泳”,就是游于水中。左思《吴都赋》:“涵泳乎其中。”指对文学艺术鉴赏的一种态度和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即反复玩索或玩味。兴味:兴趣,趣味。蔡襄有“直应携去林泉好,转觉林泉兴味长。” 说明 从传统的学究式的读书法来看,“不求甚解”似乎有违治学精神,但陆九渊“未晓不妨权放过”的主张,的确有他的道理。静心读书,讲求读书方法,迂回求解,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渐渗透,效率就会提高。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则把“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他在批评读书“贪多务广”者时又指出“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走追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深知此理了。他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过目成诵”尚且“不济事”,图快,“慌乱”自然就更无益了! 陆九渊提出的读书方法是大胆的。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效率才能达到最高,“读书切戒在慌忙”是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