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遥:成功与失败的悖论

 优雅a 2015-04-06
路遥:成功与失败的悖论
苏墨
http://www. 2015-03-16 08:12:15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陈忠实、潘石屹、贾樟柯等人都曾被《平凡的世界》所鼓舞与震撼

  ·路遥不是完人,他只是用自己生命与苦难书写平凡世界中的非凡人生

  ·从全面否定到洛阳纸贵,《平凡的世界》证明大众选择比精英批评更有价值

  ·路遥和他作品中的人物之所以励志在于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自我完善

  1988年,《平凡的世界》乘着央广的电波飞入无数青年人内心。27年后,《平凡的世界》电视剧版登陆卫视频道,岁月流转,感动常在。路遥,这位离开了20多年的上世纪作家,从来没有消失在人们的书单上,即便评论界并不怎么看好他的作品。

  据统计,《平凡的世界》近年来每年的销量都在100万册左右,且逐年上升。50后、60后、70后爱他,因为曾经共同的经历;那80后、90后甚或00后的喜爱来自哪里呢?记者在网络上看了很多他们写的书评,也问自己,答案的关键词是梦想与励志。来自路遥、来自他的作品。

  路遥的成功与失败

  “路遥是一个成功与失败的悖论。”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李星这样评价。他和路遥是《延河》的同事,亲历了路遥的成长和上升,灿烂的生和光辉的死,作为同时代的文学评论工作者,他说他至今惊讶于路遥生命和文学影响的诡异和神秘。“他在生前似乎就不断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和野心,一步一步地建构着自己非凡的人格形象,尽管生命短暂、急促,但他却成功了。”

  在路遥文学馆馆长、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厚夫的新书《路遥传》中,这种勇气和野心在路遥10岁的时候就有端倪:在延川“顶门”的他,成为了村小学里的孩子王,因为他曾因为口音问题被冷落嘲笑;在与养父上不上中学的斗争中胜利,把握住了命运之船的航向。面对恋爱与婚姻,路遥多少有些功利心,他找女朋友的标准就是“能征服和驾驭的北京知青”,他明白本地女子再好,也不可能供他读大学,而不读大学一辈子就得在农村活。这和《人生》中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多少相近,总之是不甘心的。

  从事业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能留下一部长销书并能被几代人视为偶像,就足够算上成功了。但是在李星和厚夫看来,路遥的成功并不止于文学。“他有很强的社会交际能力,对人的拿捏把握都很到位,做事常常让人感动。”李星说。厚夫还告诉笔者,路遥35岁当上副厅级的省作协副主席,43岁已经稳拿省作协主席。如果不是病,他的政治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路遥对自己的要求是苛刻的,每天工作十八九个小时是常事,连续几个月不休息也是常事。即使身体亮红灯,这个劲儿也没松过。“(《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完全结束,我也完全倒下了。身体状况不是一般地失去弹性,而是弹簧整个地被扯断。”路遥在自传《早晨从中午开始》中写道。那时他的病已经到了吐血、呼吸困难的地步,但他不敢休养,怕自己和曹雪芹、柳青一样,留下不完整的作品。当然,乙肝这个病因,也让他不愿让任何人知道。这种要强的性格,导致他的早逝和世人的不解。

  与林达婚姻的失败、养父去世却未回去吊唁、深爱女儿却常常不在她身边,对自己生命不停压榨……路遥身上又有太多值得商榷甚至是诟病的地方。或许这样一句话可以解释他的初衷:“我起点太低。我要改变命运,要成大事,就得付出比常人多数倍的努力甚至牺牲。”

  在否定和长销中的作品

  虽然长销不衰,但直至今天,对《平凡的世界》的文学价值,批评界依旧不能达成共识。

  《平凡的世界》这部创作手法传统的作品,和当时文学潮流完全不搭调,100万字的规模更让出版社不敢接手。第一部出炉后,《花城》发表了,并和《小说评论》联合在京召开作品研讨会,向社会推荐这部作品,1986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青年编辑李金玉注意到了这部作品,在与公司领导艰难的周璇后,出版了第一部。在研讨会上,很多评论家对它并不满意,甚至不相信竟会是出自曾写出《人生》的路遥之手,只有朱寨、蔡葵等少数几位给予肯定。此后两部的发表之路也没有这么幸运,只在影响不大的《黄河》上发表。

  广播让一切峰回路转。央广极富勇气地将《平凡的世界》在长书联播中播出,126天、126集,从开播到结束,听众来信就像雪片一样,据测算,当年直接受众达到3亿多。《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只印了3000册,播出后,供不应求,一时间洛阳纸贵……1991年,《平凡的世界》捧得茅盾文学奖。

  李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作为一个不在路遥的乡党圈和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圈的文学同事,我见证了他《人生》前后在中短篇小说领域的努力和不被承认的失败感,更见证了《平凡的世界》在当时中国文坛及文学界,特别是批评界所遭遇的普遍的失望和冷淡。然而,他却以一人之执拗和坚持,如其所愿地打败了整个儿的中国文坛和同样执拗的中国批评界,使似乎以托尔斯泰和走托尔斯泰、肖洛霍夫道路的柳青式的理想现实主义方法创作的《平凡的世界》成为偌大中国的文学阅读传奇,和自己短暂人生的光辉纪念碑。在他的伟大面前,大众选择胜利了,现实主义胜利了,至今仍掌握着巨大话语权的批评的精英和精英的批评失败了,他们只能随大众选择的天然正确或者沉默,或者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这其中又包含了多少社会和文学的密码?”

  路遥、高加林、孙少安、孙少平谁更励志?

  时过境迁,《平凡的世界》依旧那么感人,路遥依旧是很多人的偶像。这是为什么?“因为社会依旧有诸多不公平的地方,出身贫寒的人,依旧希望自尊、自爱、自立地改变命运。”李星说。这也是笔者翻阅了来自不同年龄段、不同经历的读者所写的书评或是感想后得到的共同答案。

  从结局上看,路遥英年早逝、高加林挣扎过后还是回到了农村、孙少安继续在土地上劳动拼搏致富、孙少平的走出去也只是当了矿工。在爱情上,他们也统统算不上幸运。但面对命运时,他们总给人一种向上、拼搏的力量。

  李星和记者说,路遥和他作品中的人物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自我完善,这并不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到了更高的境界。

  前几日,有朋友调侃自己如果要是有路遥那么努力,估计能写出更好的作品。但是大家都知道,自己不可能像路遥那样努力,因为那种劲头儿是刻在人骨子里的。

  假如路遥活到今天,他会呈现什么样的作品呢?他笔下的人又会是什么样呢?笔者想过很多次。可能依然会是有高加林、孙少安、孙少平吧,因为每个时代都有人“不甘心”,即便跨过山和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希望与失望无数次后,才回归这平凡的世界。

  “生活不能等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去奋斗!而无论结局是喜是悲,但总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请记住路遥留给我们的这些话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