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上海九大艺术空间如何以文艺之名玩转上海?

 可可菲儿 2015-04-06


华鑫中心

项目名称:华鑫中心
建筑设计:Scenic Architecture Office
项目地点:上海市徐汇区 桂林路宜山路
项目功能:展览+茶室
建筑面积:730平米
设计/建成时间:2012/2013
业主:华鑫置业


华鑫办公集群位于桂林路西,其入口南侧是一块绿地。这块绿地面向城市干道的开放属性,以及其中的六棵大香樟,成为了设计的出发点,并由此确立了展示中心的两个基本策略:一、建筑主体抬高至二层,最大化开放地面的绿化空间。二、保留六株大树的同时,在建筑与树之间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


最终完成的建筑由四座独立的悬浮体串联而成。底层的10片混凝土墙支撑着上部结构,并收纳了所有垂直上下的设备管道,其表面包敷的镜面不锈钢映射着外部的绿化环境,从而在消解自身的同时凸显了地面层的开放和上部的悬浮感。四个单体围合成通高的室内中庭,透过四周悬挂的全透明玻璃以及顶部的天窗,引入外部的风景和自然光,使空间内外交融


沿着中庭内的折梯抵达二层,会进入一种崭新的空间秩序。四个悬浮体的悬挑结构由钢桁架实现,它们在水平方向上以Y或L形的姿态在大树之间自由伸展。由波纹扭拉铝条构成的半透“粉墙”,以若隐若现的方式呈现了桁架的结构,并成为一系列室内外空间的容器和间隔。穿行于这些半透墙体内外,小屋、小院、小桥,以及它们所接引的不同风景,将在漫步的路径上交替出现。大树的枝叶在建筑内外自由穿越,成为触手可及的亲密伙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建筑师:原作设计工作室(章明/张姿)
设计团队:章明、张姿、丁阔、丁纯、孙嘉龙、王志刚、章昊
项目地点:上海市黄浦区花园港路
设计时间:2011/3-2012/5
建成时间:2012/9
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
摄影:张嗣烨、章明、王远


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与开发的重点项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由世博会城市未来馆改扩建而成,而城市未来馆的前身则是建成于1985年的上海南市发电厂主厂房及烟囱。经历了全方位改造后的原南市电厂已经蜕变为功能完善、空间整合、动线清晰的充满人文气息与艺术魅力的城市公共文化平台。


它以一种历史叙事的方式结束了其辉煌的工业时代的使命。六年的艰辛设计历程见证了一个昔日能源输出的庞大机器如何转变为推动文化与艺术发展的强大引擎。它的落成将改变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艺术格局,并将与展示古代艺术的上海博物馆、展示近现代艺术的中华艺术宫互相呼应,使上海艺术展藏的格局更为完整,脉络更为清晰。


它对原有南市电厂的有限干预,最大限度地让厂房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的原有秩序和工业遗迹特征得以体现,同时又刻意保持了时空跨度上的明显痕迹,体现新旧共存的特有的建筑特征。它以开放性与日常性的积极姿态融于城市公共文化生活,以空间的延展性蓄意模糊了公共空间与展陈空间的界定,不仅给颠覆传统意义上人与展品间的关系创造诸多机会,更为日常状态的引入提供最大可能性。它以多样性与复合性的文化表达诠释人与艺术的深层关系,以漫游的方式打开了以往展览建筑封闭路径的壁垒,开拓出充满变数的弥漫性的探索氛围。


上海玻璃博物馆----室内设计部分

上海玻璃博物馆坐落于上海北部,其前身是上海轻工玻璃公司的玻璃窑炉车间,目前则是一家极具现代概念的博物馆。在占地超过3500平方的博物馆内阐述了数千 年前古代玻璃的制作工艺到现今玻璃在宇宙航行器上的故事。带领一个由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电影制片人及多媒体专家组成的国际化团队,“协调亚洲”作为整个博物馆项目的艺术指导,承担博物馆内部的整体概念,设计及监理,同时也为博物馆的展览策划,市场营运及日常运作提供专业的咨询。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外部立面由上海的德国罗昂建筑公司设计完成。


“协调亚洲”对于展厅内部元素(展柜,地面家具,墙体)等仅仅使用黑色的烤漆玻璃,而未曾去触碰建筑的原始结构。因博物馆本身坐落于曾经的玻璃窑炉车间内,设 计师试图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开放式的工作室顶棚,粗糙的车间地面,墙壁)使原先的空间功能仍然清晰可见。光滑的黑色墙面展柜反射出LED灯带和多媒体屏幕,为空间不时地创造出一些闪光点。这些反射如同一条纽带展现了过去几个世纪来,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下,玻璃设计及玻璃制作过程中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一个成功的博物馆设计必须在空间、展具及展品中,同时在平面及多媒体支持的视觉影响下取得平衡。上海玻璃博物馆其本身就是博物馆最大的收藏品,它确实地融合了空间及展品两种概念。艺术总监迪尔曼·图蒙关于博物馆的概念说道:“中国的博物馆经常只是展品上的大量积累与展示,参观者通常只是从一个展柜到另一个展柜参观欣赏,感觉像被拒之门外而没有被融入其中。这种参观没有什么特别的体验,更没有按个人爱好来吸取知识的机会。只是跟着节拍走。我们试图打破之一概念,为参观者创造出一种(玻璃般的)万花筒的印象效果及兴趣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独立思考。”


卜石艺术馆

项目名称:卜石艺术馆
项目地点:上海市徐汇区
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
设计/竣工时间:2012/2013
业主:卜石艺术馆
建筑师:袁烽 / 创盟国际


卜石艺术馆位于上海徐汇的城市高密度复合区域中,由办公空间改建而成。我们的设计构思试图在不破坏原有建筑外部结构的前提下,将原本单一的办公空间打造成一个集合展览、会所、办公等多功能的艺术交流展示空间。面对建筑这一内部功能的置换,我们首先打散了整个建筑空间的叙事逻辑来模糊其使用界面,并将数字几何的概念引入建筑内部,通过从动线折叠到空间折叠,来完成对于空间逻辑的重塑。


多层次的内容通过面向庭院的中央交通空间而得以组织,老建筑原有的单调线性平层模式被一个重新置入的非线性空间所重塑。艺术馆中简单的竖向和横向交通动线在这个空间中交会而彼此影响,相互之间边界的模糊带来了空间的折叠与揉和。连续一体的几何相位的切换带来的同时是人运动体验的重新定义,倾斜与平衡,连续与边界,对空间的体验转化为几何性的探讨,复杂的几何关系逻辑打破了传统点线面的层级关系,但又不是一种简单的失控的随意化处理:踏步、门洞、扶手、板梁,这些可识别的建筑构件彼此之间构成了微妙而又合理的对位关系,每一个可感知的线条都在空间中有其逻辑意义上的必然性。而扭转的曲面又将这样的一种必然性弱化,使得参与者始终在一种“必然/偶然”的中间状态,在一种多元矛盾中感受着体验的趣味。


折叠的动线与旋转而上的形体为艺术馆的底层留出了一个面向庭院的入口大厅,大厅前方是卜石艺术馆的常规作品展厅,由位于展厅入口旁的楼梯拾级而上是VIP展览空间,曲面墙体将展厅分成了若干个微空间,也定义了观展的流线,展品被散落地嵌在了这些流线形的墙体中,在若隐若现之间出现的休憩交流空间满足了VIP展览的功能需求。展览空间的对面则是与二层室外露台连通的茶室。


奥迪展台

项目名称:奥迪展台
总建筑师: 张永和
地点: 上海F1国际赛车场
客户: 奥迪
完工日期: 2011


在汽车展览会上人和汽车的角色会发生互换: 通常车动人静; 而在展览中, 车静人动。奥迪展台的概念由此而生,同时加以升华,玻璃折射与反射的运用是关键,它改变了传统的动与静。每一片玻璃都分割着视角,又组合着视角,所以人视线范围内可得到多样观车角度。多样视角下的复杂动静关系使一辆奥迪车变幻莫测。


展览中的汽车嵌入在玻璃切片中,折射使汽车的影像在每一片玻璃上不同,静止的人可以在汽车连续影像的变化中体验动感;反射使每一片玻璃上都有多个非连续汽车影像叠加,静止的人便可从三维角度上了解全貌。与此同时反射与折射又在相互叠加,当人开始移动,汽车便仿佛在无数的维度上行驶。


为了保证顶部玻璃的透明度, 所有照明与结构都隐藏在底部基座内。 同时三角形的入口设计成功地把玻璃的重量转移到了底部基座,避免了钢构件的使用。由于玻璃之间的空间太小, 每安装一块玻璃之后才能安装钢构件, 最后当完成所有的玻璃安装时,再利用起重机将汽车吊进玻璃装置中.


上海油雕院美术馆设计
项目名称: 上海油雕院美术馆
项目地点: 上海市长宁区金珠路111号
基地/建筑(面积): 5000平米/ 3000平米
建筑及室内总造价(元):800万元
结构形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上海油雕院美术馆(SPSI Art Museum)位于上海市长宁区金珠路111号,在油雕院原有物业大楼结构基础上扩建完成。


新馆设计主张重视道路空间界面的完整,填补缺失,建筑明确地平行于街道;并且取消沿街围墙,留出尺度适宜的开放的公共入口广场。


美术馆如一块被切割成几何多边形的坚硬石块横卧于金珠路旁,它沉稳而棱角分明,简洁而厚重有力的体量让人们从相邻建筑的装饰化立面感受中解脱出来。


不锈钢编织网围墙折向延伸,顺势直接斜插入建筑主体,巧妙地形成了入口空间,同时围合了一个内院,为接待厅提供了室外景观。


对于室内来说,平滑的墙面围合纯净的室内空间,对于城市来说,平滑的外墙限定了明确的室外空间。所以无论内外墙面的处理,我们都力求平滑,去掉一切不必要的装饰,最大限度地营造出干净的空间体验,同时也突出了艺术作品本身。


上海电影博物馆
不同于其他任何形式的博物馆,电影博物馆将人们的个人生活与记忆联系在了一起。在艺术总监迪尔曼图蒙的指导下,协调亚洲为新的上海电影博物馆创造了一个以互动和对话为推动力的博物馆体验环境,它将参观者于上海电影的故事中变成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在逾15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内与参观者共同分享了上海电影业从传奇的1896开篇时代直至今日3D电影风靡一时的点点滴滴。

坐落于上海繁华市中心徐家汇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旧址上,新的电影博物馆坐拥4层楼层,有着超 过70多个互动装置以及3000多件历史文物展品。作为这座城市的第一个电影博物馆,它将成为上海电影在国际影坛占有一席之地的巨大助力,同时也帮助将对电影的产业价值的感知力提升到了全国范围。


在真实的录音棚中为经典的译制影片配音,行走在如仿如现实的上海南京路摄影场景中,亦或是在“灯光地毯”上过一回明星癮,千万虚拟粉丝和摄影师的闪光灯试图捕捉刚刚经过的“明星们”;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参观者成为了电影中的一员,并被邀请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整个融入到电影世界的关键概念成为了贯穿上海电影博物馆的主线,以国际化的新文化热点吸引力结合一定的本土特色,将历史文物与周围的互动环境无缝的衔接在了一起。


联系过去,今日与明日,并结合诸如DIY工作室,4D影院,多功能宴会厅,博物馆商店和光影星吧等功能设施,上海电影博物馆代表了一种新的博物馆设计感官。它是一个生动的“鲜活”的环境,使专业参观者与非专业观众共同分享知识,交流互动,受到启迪的聚会场所。这种对于交流与对话的激励正是协调亚洲为新的电影博物馆设计理念的核心:成为继承传统,分享故事的社区,而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永远未完待续


Spiral艺廊
建筑师:大舍(柳亦春/陈屹峰)
项目地点:上海嘉定新城区天祝路
设计时间:2009/7-2010/1
建成时间:2011/6
建筑面积:250平方米


采用螺旋的意图是为了建立一种看风景的方式。一个圆润的完形被一道螺旋侵入,带入了私密的和具有某种原始感的内部空间,室内空间逐渐由公共变得私密,而最重要的,它产生了一种从风景中进入建筑的方式。你可以直接进入室内的环形空间,也可以先上到稍高处的屋面,在看风景的视点、视角和视高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进入建筑。这里会有游弋的愉悦,这种愉悦产生于开放与封闭的交替节奏以及被有意拉长了的路径中,这是一种被抽象了的园林的方式。在这里,看风景,也是进入建筑的方式。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项目名称:朱家角人文艺术馆
项目地点:上海朱家角古镇
建筑面积:1818平米
设计/建成:2008-2010
建筑师:祝晓峰 /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业主:上海淀山湖新城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朱家角的情况很像欧洲一些古老小镇,保存完好,地风浓郁。这与当下许多中国建筑师遇到的项目环境都不一样。周遭制约如此之多,一个敏感环境中的新建筑。


作为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水乡古镇,朱家角以传统的江南风貌吸引着日益增加的来访者。人文艺术馆位于古镇入口处,东邻两棵470年树龄的古银杏。这座1800平米的小型艺术馆将定期展出与朱家角人文历史有关的绘画作品。


建筑师希望在此营造一种艺术参观的体验,它将根植于朱家角,而建筑是这一体验的载体。在空间组织中,位于建筑中心的室内中庭是动线的核心。在首层,环绕式的集中展厅从中庭引入自然光;在二层,展室分散在几间小屋中,籍由中庭外圈的环廊联系在一起,展厅之间则形成了气氛各异的庭院,适合举办多个小型的展览活动。这种室内外配对的院落空间参照了古镇的空间肌理,使参观者游走于艺术作品和古镇的真实风景之间,体会物心相映的情境。在二楼东侧的小院,一泓清水映照出老银杏的倒影,完成了一次借景式的收藏。

(资料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