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丁世弼不愧是众望所归的连坛圣手,连环画代表作《红楼梦》、《渔岛怒潮》一经推出,即刻呈现抢购风潮。今天中午在南昌华锋店拿到,下午上网看贴,已有网友酷评面世,关于是否原稿印刷的猜测甚嚣尘上。我要说的是,如今的连环画再版虽渐呈牛势,但连环画其实还很脆弱,有如惊鹿,追赶得越急消失得越快。如此好书,如果没有热心连友出资重版,指望江西美术出版社这样的毫无市场眼光、急功近利的公办单位出版,无异天方夜谭。我们首先要感谢那位传说中的策划者,使我们重睹佳作芳华;我们还要学会宽容,多着眼于这部名作的艺术价值研究,以取得欣赏感觉上的最大满足——这,也许是一种在无奈的情境下最积极的选择。 那么,就让我们抖落一身俗气,仅仅着眼于丁世弼作品的本身,着眼于丁世弼的艺术生平和有关言论,作一番纯粹的艺术分析吧! 近现代国画人物画在传统的白描基础上,通过借鉴山水、花鸟画的皴擦、点染技法,不断融合新机,使笔墨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对线描一般概念的突破上。随着用笔的变化和发展,它不仅是中锋用笔而单纯勾勒的长短线,并且广泛采取侧锋用笔(用时纯粹是卧笔)。瘦劲的线条、泼辣的皴擦、精致的构图,表明丁世弼是这条漫漫长路上的佼佼者。
丁世弼参透了读者,他深知由于人们的认识经验,在线描的形象刻画上,无须面面俱到,只要抓住某些特征,在描绘中提炼概括,就能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对画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丁世弼是鄙乡贤达、国画名家,他的仕女图,面部表情娇美动人,线条精细瘦劲,设色艳丽,神完气足。他创作态度极其认真,从不画逸笔草草的大路货,一幅画涂抹点缀往往几日方成。他的金陵十二钗在拍卖会上曾拍到十几万,真是一钗万金,惜背景繁复,刻画细微,常有喧宾夺主之憾。与他的国画和古典题材连环画比,现代题材连环画的背景处理得好,没有过多修饰,线条筋道爽利,走笔虚虚实实,善于通过黑白辉映造成视觉的冲击,有起伏感。听说,成大名后的他一直讳言自己是连环画起家。在连环画没有披上华丽外衣,始终未能与其他大画种并肩走在红地毯的年月里,他的讳言当然可以理解。在七、八十年代的连坛,以否定传统为基调的所谓的创新之风甚嚣尘上,浮躁和虚无充斥着包括连坛在内的整个画坛,“跑马书”的出现即是这股歪风邪气的罪恶结晶。那个时代,很少有画家能不偶感一点“风寒”的,而丁世弼,长期局促在闭塞的江西,始终与外界风气隔膜着,执拗地在传统中默默探索连环画的新路。对传统的敬畏使他谨小慎微,他恪守“移步不换形”的原则,不断微调,在传统的天空下走出了另一派风光。他现在潜心国画,我收藏的几幅他的近期作品,水墨淋漓,由艳丽繁密向淡雅松弛过度,已经初露大家风范。闭塞的江西是艺术积郁、压缩的地方。血浓于水,闭塞的江西必出大画家,继黄秋园、陶博吾之后,我以为,丁世弼是候选人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