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地怀古(1)

 水共山华 2015-04-07
\


        既闽东的屏南之后,《新旅行》的编辑和摄影师将目光投向了闽西的连城,行走于一座座各有千秋的古村落,身在“客地”的我们自然地将视线聚焦于客家人对传统与文化的承袭。无论是否具备“历史文化名村”的头衔,无论是否身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环,真正有意义的传承并非来自山高水远的肯定,而取决于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今人的作为和担当,地域的暌违和时空的分离并不能阻断血脉中对于传统的情感,这是我们在客地怀古时感受到的最深远的古意。

\


培田 一位老人的三次申请
        培田之于连城,就像西递之于黟县,在福建旅游的概念中,它如同永定的土楼或梅州围龙屋一样,是“中国南方庄园”,是福建的“民间故宫”,是初到客地的外人第一眼看到福建的窗口。我们的连城之旅,便从这样一个再恰当不过的地方开始。村口的高大牌坊是入村第一景,旁边两架木制老水车缓缓转动,绿树下水声叮咚作响。培田古村落保护与研究会副会长吴美熙老人,已挎着单反微笑地在水车旁等候我们。培田村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吴姓先祖在培田开基,吴美熙的“熙”字代表他是第23代。老人告诉我们,培田村的古民居建筑群,大体由6座学堂、2座书院、3座庵、2座庙、2座碑坊和20座古祠、30余幢民居,以及1条千米古街、5条巷道、2条贯穿村落的水圳组成,是一个罕见的富有明清建筑特点的古建筑群落。
        老人还告诉我们,如今眼前的一切,都要从二十多年前的工作开始说起。吴美熙本是培田村的小学校长,小学当时沿用培田著名的南山书院作为校舍,书院年久失修近乎危楼,朋友便建议他为南山书院申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老人便投入到培田村包括南山书院在内的史料、建筑、艺术文化等整理工作,开始了只有独自一人的漫漫申请路,那时,陈逸飞刚刚画出《周庄》未及轰动,婺源的绿茶完全不为世人所知,古村旅游在国人眼中,还是一个完全不能称之为“概念”的构想。
        第一次申请因程序错误而被驳回、第二次因将古村落与古庙捆绑申请而被斥为“迷信”??直到十三年后,他才为培田争取到了县级文化保护单位的称号。长期努力的回报却并不仅限于这个头衔,2001年,声望初起的培田吸引了大量海外学者和人类学家,凤凰卫视、新加坡电视台和巴黎电视台也纷至沓来,老人如今说到这里依然笑得很开心,因为从那以后,培田的古建保护便开始备受重视,终于一点一点完善成今日的面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