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永良:呼唤寿者精神 忆潘天寿先生

 山茶的流芳地 2015-04-07
点击上方“西泠印社”关注我们!





寿者即大颐寿者,与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并称中国画20世纪四大家的潘天寿先生,我的恩师,我们则尊称为潘老。

  潘天寿先生是人们崇敬的伟大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他一生献身于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他的杰出贡献和卓越成就是民族艺术的瑰宝,他的不朽精神是后继者为人处世和从艺治学执教的楷模。

  一位优秀艺术家的成长必具四项要素,即扎实的技艺根基,渊博的学识修养,高尚的思想品格,睿智的天赋悟性,缺一不可。潘老天寿先生即为此四项要素的齐备者。他不凡的天赋个性,令吴昌硕先生与他初识时即书赠一副集古诗句的篆书对联:“天惊地怪见落笔,街语巷谈总入诗。”后来又深怀爱护地作七古长诗一首婉转戒勉:“只恐荆棘丛中行太速,一跌须防堕深谷,寿乎寿乎愁尔独。”后来的事实证明潘天寿先生并未辜负缶翁的殷切期望。




  潘老常自谓“懒秃寿”,其实乃是他的谦逊和自戒。因为他思考多于动笔,才使技艺不致遏制他的天性,而能持有大开大合的磅礴气势和笔力扛鼎的雄健骨力,更有立险破险别树一格的大智慧。

  他以振兴民族文化和发展民族绘画艺术为己任,在提倡艺术风格多样化之时,他更致力于民族特性与民族风格的追求。为此,他特别注重人品修养,记得我在1957年秋入学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为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彩墨画系(后为中国画系)的迎新会上,潘老代表老先生讲话时特别指出要首先学好做人才能学好中国画,至今不忘。他经常强调“画格即人格之投影”“品格不高,落墨无法”,同时非常注重气骨与境界的重要性,重视强骨静气,感叹“艺术之高下,终在境界”“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咫尺之隔,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

  潘老钟情雁荡,感悟自然,从而形成他“雁荡山水潘公石”的崭新风格,他那遒劲浑厚、雄健苍拙的强骨静气震撼人心,他的清淳朴茂、奇丽典雅的神韵美感沁人肺腑,面对他宏幅巨制顶天立地的伟大作品,使人由衷折服他的创造智慧。那些犹如宽银幕式的布局,十字交叉的结体新手法,铁划银钩刚柔相济的笔致,浓淡天成交相辉映的墨韵,简朴古雅明丽庄重的色调,令人在宏观其势、细究其质之时不禁击节激赏敬慕不已。所以在潘老的艺术世界里,我们强烈感受到崭新的时代气息,观赏到浓郁的中国作风和民族气派,这是潘老独特的艺术个性与时代脉搏的完美合奏,是书斋墨香与山野清气的和谐融合,是中国民族绘画特有的“诗书画印”四绝的最高典范,是应予珍惜的文人画的经典绝唱。




  作为画坛的巨擘大家,潘老更是深受后辈学生崇敬的一代宗师,一位极具爱心的伟大的艺术教育家,一生呵护奖掖青年学子,谆谆善诱,诲人不倦。接任浙江美院院长后,潘老竭尽心力于艺术事业的革新与发展,亲自任课,言教身传,为培养民族绘画艺术事业的后继力量殚精竭虑不遗余力,可以说我和不少同辈的从艺者,对民族绘画艺术的认识理解和认清正确的前进方向,都得益于潘老和与他同辈的诸位师长的辛勤教导。

  鉴于潘老巨大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学术影响,如何很好继承潘老的艺术遗产和发扬寿者的艺术精神,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一直思虑的大事。如今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浙江大学出版社合作筹划执行《潘天寿全集》的出版计划,历经五年之久的作品征集和严格鉴定后,又经过精心遴选审定和编辑付梓出版,终于在近期问世发行,成为我国文化艺术领域一件令人惊喜振奋的大事。给人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学习研究的学术资料,也是极具珍藏价值的文献典籍。



以上四副作品为1933年潘天寿先生为国立杭州艺专(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学生画的课徒稿册,现由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如今画坛盛行浮躁、肤浅、浮华之风,谋权拜金急功近利者充斥艺苑,投机钻营疯狂炒作者扰人耳目。《潘天寿全集》的出版问世可谓正合人们的迫切期盼,犹如一袭清风抚人,使人为之清醒畅然,相信必能有祛邪扶正弘扬正气之效。正如一首七言诗中所云:郁勃沉雄树正气,纵横潇洒扬清风。所以我认为全集的出版是个很好开端,日后应持续不断地宣扬以潘老为代表的民族绘画艺术之精华。不能购得全集置入书橱便算了却心愿,也不能只是置于书斋案头偶予翻阅而已,而应该像潘老那样,怀着敬畏之心,虔诚执着地在潘老所指明的大道上努力奋进,才是呼唤寿者精神,继承潘老遗志的最好途径。


原文标题:呼唤寿者精神 ——《潘天寿全集》问世有感

作者:吴永良(中国美院教授、西泠印社社员)


来源:《美术报》





谢谢欣赏,您的转发与点赞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