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商的先王(中)

 花锦城 2015-04-08
   (根据历史学堂群2013年8月26日讲稿整理)二、商中期诸王:中丁——阳甲11.中丁:大戊之子,直系先王。甲骨文作“
”,《今本纪年》说他名“庄”。卜辞中除了称他为“中丁”之外,还称他为“三祖丁” ,因为他前面还有报丁和大丁,他是第三位以“丁”为庙号的先王,所以称他为“三祖丁”。《殷本纪》说大戊死后他即位,而根据殷墟卜辞的周祭谱,他是继雍己之后为王的,《殷本纪》的记载有误。中丁刚即位就做了一件自大商开国以来就没有过的事儿——迁都,从汤的故都亳迁到了嚣(一作“隞”),据唐代的地理书《括地志》说,就是现在河南的荥阳。为什么他刚即位就迁都?有学者认为这是王位争夺的结果。因为小甲、大戊、雍己三兄弟相继为王,他们都有子嗣,都有继承权,雍己死后,到底谁来即位?肯定会发生争斗,为了王位,开打呗,结果大戊之子中丁的拳头更硬实一点,打赢了,得到了王位。但毕竟经过争夺而得,造成局势混乱,还有不少贵族势力反对他,怎么办?就是搬家,目的是削弱其反对势力的影响,以此保住王位。所以这是商王朝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迁都。中丁在位期间的事迹不太多,只有《竹书纪年》中说他曾经征伐过蓝夷。《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史记》(这个不是司马迁的书,有人怀疑是《竹书纪年》的别称)说他在位十一年,《今本纪年》则说他在位九年。他的配偶有两位,一个是妣己,一个是妣癸,都入周祭。12.外壬:外壬在卜辞中作“卜壬”,甲骨文写作“
”,是大戊的次子、中丁的二弟,他的即位也属于“兄终弟及”,是旁系先王。《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史记》说他在位五年,《今本纪年》说他在位十年。13.河亶甲:河亶甲是大戊的三子、中丁、外壬的三弟,旁系先王。《纪年》说他名“整”,《吕氏春秋·音初》称他为“殷整甲”,应该弄颠倒了,当称为“殷甲整”才对。卜辞中作“
甲”或“
”、“
”,那个甲骨文字形郭沫若释为“戋”字,认为象二戈之形,但是甲骨文中这个字却是从二“必”,即柲之初文,所以这个字释为“戋”是有问题的,它可能是更代之“代”的初文,象二必(柲)替换、更代之形,“代”、“亶”双声音近,“代甲”也就是“亶甲”,卜辞中不称之为“河亶甲”,吴其昌先生认为“河”字是因为河亶甲曾经居于西河之故,《音初》说他“徙宅西河”,后人误把“西河”与“亶甲”误拼了,称为“河亶甲”,实际上直到《尚书孔传》及《正义》中还经常称之为“亶甲”。验诸卜辞,吴先生的说法值得商榷。实际上,在卜辞中河亶甲之名前后写法不一致的,在一期也就是武丁时期的卜辞中,他被写作“
”,关于“
”这个古文,说法很多,我曾经提出了一个看法,这个字该释为“蝘”,也就是“蝘甲”,“蝘”可缓读为“河亶”,武丁以后就写为“代(亶)甲”了。具体说法可参看《释“蝘”》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083亶甲即位后,又一次迁都,从嚣迁到了相,大致在今天的河南安阳附近。学者据此认为河亶甲即位可能也发生了纷争,王位是夺来的,所以他也采取了大哥中丁的办法,迁都避祸。而且河亶甲也不是个什么好王,《殷本纪》说商朝到他这里又“复衰”。河亶甲有个爱好,就是喜欢音乐,是音乐青年,他迁居西河之后,思念故都,作了不少流行歌曲,估计具有上春晚的水平,光盘卖得比较火,在当地传唱不衰,形成了当时西部音乐流派,《吕氏春秋·音初》说:“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为西音”。古书上说河亶甲在位九年,没有异词。14.祖乙:
,《殷本纪》认为祖乙是河亶甲之子,王观堂根据卜辞的祭祀系统确定祖乙应该是中丁之子,是《史记》弄错了。《纪年》说祖乙名“滕”,直系先王。祖乙的即位也可能是经过一番激烈拼杀夺来的,因此他即位之后就迁都到邢(一作“耿”),一说迁庇。自中丁以来,商王室为争夺王位不断内乱,削弱了势力,商王朝的统治力日渐衰落。到了祖乙的时候,他起用了巫贤为相,笼络各方面的势力,政权逐渐稳定,励精图治,把商王朝又振兴了一下子,恢复了点活气。他在位十九年。《竹书纪年》说祖乙“是为中宗”。对于殷中宗是谁,古有二说,一说是大戊,一说是祖乙,验诸卜辞,卜辞里明确地说“中宗祖乙”,而大戊没有中宗之称,可见《纪年》的说法是正确的。在卜辞中祖乙还有一个称谓是“下乙”。祖乙有两个配偶妣己和妣庚,都入周祭。15.祖辛:,祖辛是祖乙之子,《今本纪年》说他名“旦”,后来的周公旦和他重名,直系先王。《今本纪年》说他在位十四年。配偶是妣甲。16.沃甲:沃甲是祖乙之子,祖辛的弟弟,《纪年》中说他名“踰”,旁系先王。《纪年》作“开甲”,在卜辞中作“羌甲”,甲骨文写作“
”(郭沫若释“苟甲”,也认为是沃甲),现在一般认为“沃”是“羌”字的形误。“羌”在金文中或用为“敬”,《纪年》的“开”字可能是“羌”或“敬”的音转,卜辞中有时也称之为“帝甲”。《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史记》说他在位二十五年,《通鉴外纪》说是二十年,《今本纪年》说是五年。17.祖丁:
,祖丁是祖辛的儿子,直系先王。在卜辞中除称之为祖丁之外,还称之为“小丁”和“亖(四)祖丁”
,“四祖丁”是为了与三祖丁即中丁区别。《纪年》中说他名“新”,《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史记》说他在位三十二年,《今本纪年》说他在位九年,差距较大。祖丁的配偶是妣庚和妣己。18.南庚:南庚是沃甲之子、祖辛的侄子、祖丁的堂弟,《纪年》说他名“更”,旁系先王,甲骨文写作“
”。一般来说,兄终弟及制度限于同父亲兄弟之间,祖丁死后如果兄终弟及也该是祖辛的儿子、祖丁的亲兄弟即位才对,而南庚是旁系先王之子,是祖丁的堂弟,按理说没有即位的资格,他的即位也是有问题的,很可能也是武力篡夺。南庚刚即位的时候居住在庇,三年以后迁居到奄,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史记》说他在位二十九年,《今本纪年》说他在位六年。19.阳甲:阳甲是祖丁的儿子,《今本纪年》说他名“和”,注说“一名和甲”,旁系先王。甲骨文的合书是“
”、“
”等,这两个字形,一个是一期也就是武丁时期的写法,第二个是康丁以后的写法。右边那个字下从口,上面是一种动物的象形,过去有“兔”、“喙”、“象”、“虎(唬)”等多种释读,个人认为都不准确。这个象形文应该是“麝”的初文,象兔形而有钩牙,加上口,则应该是“译”的初文,“译”古音餘母铎部,“阳”古音餘母阳部,二字双声、铎阳对转叠韵,读音是相近的,所以“译甲”可读为“阳甲”。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看看我的文《释甲骨文中的“斁”》(http://www./show_article.php?id=1587),这里就不多说了。至于“和甲”的“和”,应该就是这个“译”字的误释。阳甲的即位,也是由于武力争夺,他们兄弟四人当是和南庚一系的后人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争夺战,这场争夺战的胜负决定了谁是直系的问题,如果南庚的后嗣获胜得位,那么沃(羌)甲、南庚将成为直系先王;如果阳甲兄弟获胜,则祖辛、祖丁将成为直系先王。结果是阳甲兄弟获胜,因此祖辛、祖丁为直系先王,沃甲、南庚成为旁系先王。据《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史记》,阳甲共在位十七年,《今本纪年》说在位四年。阳甲是商朝中期最后一位王,把他定为中期最后一位王是有原因的,下面来总结一下。《史记·殷本纪》里说:“帝阳甲之时,殷衰。自中丁以来,废嫡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这就是说,从中丁一直到阳甲,因为不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度而用兄终弟及,所以导致王位的争夺,王位更替充满了血腥暴力,商王室内乱不断,也经常迁都,导致统治力大大下降,附属的诸侯方国不再来朝觐。到了阳甲的时候,他夺得了王位,结束了商中期“九世乱”的动荡局面,稳定了政局,但是这时候商王朝已经衰落得非常厉害了。阳甲虽然结束了由于兄终弟及造成的“九世乱”,但是并没有废除兄终弟及制度,他们兄弟四人先后为王,是商朝兄终弟及制度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段时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