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点资讯【彝族文化可解三星堆秘密】

 四川木牛流马 2015-04-09
神秘的符号、高鼻深目的青铜面相、奇特的文字……位于四川广安的三星堆遗址一直是专家学者们研究的对象。自三星堆遗址被发掘出来后,因其多项未解之谜,一直被世人所猜测,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近年来,不少专家研究后指出,三星堆文化或与分布在云、贵、川的彝族古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云南民族大学西部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张纯德教授通过多年研究走访发现,彝族除了现在公认的龙虎图腾外,还有着神秘的鸟图腾,而彝族古老的鸟图腾竟然“飞”到了三星堆。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安市,1980年起发掘,属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它因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在上古时代,三星堆又怎会与云南的彝族存在神秘联系呢?张纯德介绍,传统意义上,人们都认为华夏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文明也要晚于黄河流域,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位于安阳的殷商文明,距今有3600多年历史,加上口头相传的夏朝,华夏文明可推到4000年以前。然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把历史延长到了4800年前。“三星堆就像是从别处飞来的文化一样,至今弄不清楚它到底来源于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要比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要早。”张纯德介绍,现在关于三星堆文明的猜测不少,有古蜀国之说、西亚文明之说、东南亚文明之说等,甚至还有人认为是外星文明留在地球上的痕迹。如果认可最多的古蜀国之说成立,那么其子民迁徙到了何处?如果迁徙到中原创造了黄河流域文明,那么这其中的几百年断代又如何解释?但遗憾的是,现在研究的中原文明与三星堆联系并不大,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象牙雕与黄河流域的风格迥异,特别是广为世人熟知的青铜人面相,和殷商出土的人物形象差别更大,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面鼻子高挺、眼睛奇大,但这些人从何来又去向了何方,成为了困扰考古学家的难题。上世纪80年代,张纯德偶然到靠近昭通的四川凉山一个彝族村庄里,当地负责祭祀的毕摩带他到了一个山洞,把家族珍藏的彝族古文字和祭祀法器展示给他看。对彝族文化造诣深厚的张纯德当时就吃了一惊,除了祭祀法器外,还有两套神秘的彝族文字,一套为通用至今的文字,云南、贵州现在的彝族都在使用。而另一套文字则从来没有见过。几年后,张纯德来到三星堆,见到了三星堆出土的神秘符号后眼前一亮,许多符号竟与那套神秘的彝族文字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包括人物造型、鸟类图腾都与彝族文化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这也让他开始对三星堆和彝族文化之间的联系产生了浓厚兴趣。解密点一 符号铜矿金面罩“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中很多都能找到彝族文化的身影。”在昆明北市区的家里,张纯德向我们展示了他收集的彝族毕摩古代用的祭祀法器,一根红色漆器下端分开成两个部分,其造型与三星堆出土的法杖十分相似。“这只是众多的相似点之一,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中很多都能找到彝族文化的身影。”张纯德说,比较明显的就是三星堆青铜器上的一些符号可以用古彝文进行解读。在黄河流域中,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但三星堆青铜器上的符号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并不一样,三星堆的符号不像甲骨文仅仅是象形而已,其中,古彝文中代表“人”、“眼睛”、“祖先”等简单的字体在三星堆青铜器上都能找到。许多彝族学者都认为,古彝文中表示日常生活信息的字体与三星堆青铜器上的符号几乎完全一样。在彝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毕摩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除了祭祀,还集医药、天文、历史、文字等知识与一体,彝族古文字就是由毕摩创造出来的。在张纯德看来,生活在西南地区的彝族先民出于生产生活和祭祀的需要,就地取材,先用身边的树枝作记事符号,然后再模拟树枝形状作为彝文的基本笔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毕摩等彝族中地位高的人便在树枝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更为复杂的字体。“三星堆青铜器上的符号之所以用甲骨文解读不通,就是因为两者代表的完全是不一样的含义,起源和发展历史皆不相同。”张纯德认为,三星堆符号与彝族最早的树枝文字有很多相同之处,两者之间存在很深的渊源。此外,国内不少专家经过研究发现,三星堆遗址中制作青铜器的铜矿也来源于云南巧家堂琅山,而这里是彝族先民最早的居住地之一。有专家研究指出,经过测定,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质地中含有低比值的铅,但四川含有铅的铜矿并不多,难以满足三星堆制作大规模青铜器的需要,三星堆最近的铜矿位置是巧家堂琅山,与现在的会泽、东川同属于滇东北铜矿带。著名史学家费孝通在对三星堆考察后也指出,三星堆文化与彝族文化是有关系的,包括文字在内,两者之间内涵相通,但两者关联的环节还不清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彝族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起源之一。另外,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中,有一些脸上贴有金面罩,显示出身份高于普通青铜人像,这困惑了很多历史学家。根据对古彝文经卷研究发现,彝族先民在祭祀祖先时有很多给祖先灵魂人像贴金面的记载,在先人去世后,子孙通常会用玉石做成祖先的面相排位,用金片镶嵌灵像面容,寓意后代为祖先增光添彩,祖先便能保佑世代兴旺发达。从彝族这样的传统来看,三星堆青铜人像出现金面罩也就不难理解了。解密点二 鸟类形象“三星堆西坑出土的青铜鸟树上,立鸟饰件、鸟脚人像等鸟类造型极其精美,这些都与彝族鸟文化相通。”如今,说起彝族的原始宗教,公认的是对龙和虎的崇拜,其中较为有名的是虎图腾。在彝族名胜古迹、天文历法、精神生活和意识形态中,处处都能见到独具特色的虎文化,西南彝族也认虎为祖先。不过,除了虎图腾外,张纯德研究指出,彝族还有更为神秘的鸟图腾,彝族历史中的很多鸟类形象一路向北,“飞”到了成都平原中的三星堆。张纯德首先介绍了毕摩使用的法帽,帽檐下两根带子下端系着两只鹰爪,显得苍劲有力。在彝族祭祀中,这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彝族历史中也流传着很多关于鹰、雁等鸟类的传说,现在云南彝族的服饰和日常生活中,也有鸟文化的影子,而三星堆青铜器上的鸟类形象恰恰与彝族文化中的鸟类崇拜相通。张纯德说,在原始社会,飞禽走兽是彝族先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的飞禽走兽被驯化为家禽和家畜,与人类生活相互影响。彝文古籍《彝帛奢且争》记载,人类是受鹤雁启发而定居的,在很久以前,人们过着迁徙不定的生活,后来在两个部族首领阿五、实洛着的带领下,寻找食物到一片沼泽地上,他们每天看到鹤雁从西边的树林里飞到这片地上来觅食,晚上又各自飞回原来林地区栖息,受到鹤雁有固定食宿地点的启发,他们不愿再过奔波劳累的迁徙生活,于是开始采集野生谷物的种子,种植庄稼,过起了定居生活。随着粮食的收获分配,以及社会活动分工,产生了君、臣、民、奴等社会阶级,于是,彝族就把鹤雁作为智者来崇拜。在彝族现在的服饰中,有许多鸟类形象,彝族女性在结婚前喜欢各种形状的鸡冠帽,意为象征吉祥。在毕摩法帽下系着的两只鹰爪也具有象征意义,据说老鹰为神鸟,鬼神见了都害怕,所以用在毕摩法帽上可以驱邪避祸。“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一大批鸟头形勺把,为数众多的各类鸟形象颇为壮观,还有各种质地的鸟类造型数以百计,其中三星堆西坑出土的青铜鸟树上,立鸟饰件、鸟脚人像等鸟类造型极其精美,这些都与彝族鸟文化相通。”张纯德介绍,从三星堆鸟类的造型上看,与毕摩使用的法器、服饰颇为相像,说明两种文化中都有鸟类崇拜,而且内涵一致,鸟图腾成为了彝族文化与三星堆关联的又一佐证。

(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一点资讯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