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大典说明

 黑老赵 2015-04-09

广州大典说明

www.2013年1月7日 10:07:24

  一、编纂宗旨
  《广州大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文献丛书,旨在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
  二、收录范围
  内容范围:广州人士(含寓贤)著述、有关广州历史文化的著述及广州版丛书。
  时间范围:所收文献下限为一九一一年,个别门类延至民国。
  地域范围:包括清代中期广州府所辖南海、番禺、顺德、东莞、从化、龙门、增城、新会、香山、三水、新宁、新安、清远、花县,以及香港、澳门、佛冈、赤溪。
  三、分类编排
  大体依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其中丛部酌收兼赅四部之丛书,专科性丛书俱入所属部类。各部分辑编排,未能及时入编相应各辑者,留待日后汇辑出版。个别内容完整、史料特殊的文献,独立成辑出版。
  四、版本择用
  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藏书为基础,海内外各公藏机构和个人藏书为补充,对符合收录范围的文献一般不做裁选,以保证收录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同一种图书有多个版本,择善而从;个别有特殊价值者,可多个版本并用。
  五、版式规范
  按统一规格缩印,个别特殊者另作处理。底本原有之批校、题跋、印鉴和刻印的墨迹等,概予保留。底本版面漫漶缺字,概不描修。底本有残缺者,仅以相同版本补配;有缺页者,在相应位置标注。
每种文献均标明书名、卷数、著者、版本、版框尺寸及底本收藏者。
  六、索引编制
  各辑编讫,另编制总书目、书名索引、著者索引,以便检索。
  《广州大典》是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策划并组织研究编纂,旨在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
  广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量珍贵的地方文献翔实反映了广州历史的变迁和发展。由于年代久远,经蠹鱼风化蛀蚀,兵燹水火摧残,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加之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古籍再生性保护刻不容缓。为及时抢救和保护现有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于2005年牵头组织开展《广州大典》的编纂出版工作。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给予了高度评价:“由地方政府出巨资,地方文化部门主持编纂的大型文献丛书,在全国尚属首创。《广州大典》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值得倡导。”2005年《广州大典》被列为广州市“十一五”时期的重点文化工程,2007年被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评定为支持项目。
  《广州大典》拟收录文献3000余种,其底本大部分集中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其余分藏于海内外数十家图书馆等藏书机构,珍本众多。
  《广州大典》大体依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其中丛部酌收兼赅四部之丛书,专科性丛书俱入所属部类。
  《广州大典》采用国际通行的大16开本,天然丝封面精装。每页大体按四合一拼版,保留了古籍原来的版式和内容。每册800页左右。
  《广州大典·丛部》已于2008年出版,共83册,内容包括广版丛书14种,分为13辑,3690印张,58880面,收录文献近12万页。
  已出版的《丛部》收录了《广雅丛书》、《海山仙馆丛书》、《粤雅堂丛书》、《岭南遗书》、《守约篇丛书》、《如不及斋丛书》、《晋石厂丛书》、《咫进斋丛书》、《碧琳琅馆丛书》、《藏修堂丛书》、《学海堂丛刻》、《翠琅玕馆丛书》、《知服斋丛书》、《螺树山房丛书》等广州版丛书14种。其中既有《广雅丛书》、《粤雅堂丛书》等大型丛书,也有《如不及斋丛书》、《螺树山房丛书》等小型丛书,基本反映了广州丛书的水平和特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广雅丛书》四部兼赅,以史部最具特色,其所用底本多出自稿抄本;《粤雅堂丛书》张之洞誉之为“可决其五百年必不泯灭”;《咫进斋丛书》的《销毁禁毁书目》、《禁书总目》和《违碍书目》等是研究清代禁书的重要文献;即使是《如不及斋丛书》这样的小型丛书,也有很多珍贵的岭南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史料。
  即将出版的《丛部》(二),收入独纂类丛书25种。
   《广州大典·经部》全面反映了历代广州学者在经学上的研究成果,收录总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群经总义类、小学类等各类经学(含小学)著作。
  《经部》所收最早著作为晋朝黄颖的《周易黄氏注》,其余为明清两代的著作。明以前广州地区的经学研究虽然逊于其他地区,但至明清时期已有长足的发展。明代至清初广州的著名学者如湛若水、黄佐、方献夫、黎遂球、屈大均等有经学著作传世。到了清代中期之后,经学及小学研究之风勃发。在此期间,广州不但辑刊了《皇清经解》、《古经解汇函》等重要的经学著作,而且涌现了陈澧、徐颢、桂文灿等经学大家。因此,《经部》所收也以清代中后期著作为主。
  《经部》收录著作近160种,预计分为38册。
  《广州大典·史部》收录从汉代至清代,尤其是明清两代广州史学著作,内容宏富,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民国以前广州政治、经济发展的轨迹,广州史学发展演变的脉络,对研究广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史部》依内容大致分为纪传类、政书类、传记类、地理类、方志类。纪传类收载晚清学者陈澧、朱一新、侯康、何若瑶、林国赞等有关《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研究著述,代表清代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杂史类收载《夷氛闻记》、《触藩始末》、《英吉利广东入城始末》、《赵沅英稿本》、《粤东军变记》(稿本)等,为研究鸦片战争以来广州政治、军事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政书类收载《善善堂租簿》、《买物归来价值记》等一批稿本,于探究晚清广州社会经济颇有价值,而大量广东咨议局的档案报告,更是晚清立宪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传记类所录大量晚清广东乡试课卷,则是研究清末广东科举历史、教育变迁的原始资料。地理、方志类广录历朝府、州、县志、乡土志和山水专志等,除《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录广州地方志咸备外,新发现收录一些罕见方志如康熙《清远县志》等。
  《史部》预计收录文献1100余种,分为110册。
  《广州大典·子部》收录自晋至清百余名广州府学者及寓贤的有关文献。大体分儒家、兵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艺术、杂家、释家、道家等类,内容包罗万象,古代广州的一部百科全书。
  儒家类,收录陈献章、湛若水、黄佐、陈建、陈澧等儒学大家的著述,煌煌者有湛若水《圣学格物通》100卷。
农家类,番禺赵古农撰《龙眼谱》、《槟榔谱》、《烟经》,为古代岭南关于这些作物的唯一的专谱;南海区金策撰《岭海兰言》,是广东历史上唯一的一种兰花谱;南海陈启沅撰《广东蚕桑谱》,则是清以前广东最早的蚕书,地方特色鲜明,文献价值重大。
  医家类,宋朝南海县人陈昭遇参与编纂的《太平圣惠方》100卷,是宋王朝组织编纂的第一部大型方书。
  《子部》预计收录文献580余种,分为60册。
  《广州大典·集部》作者众多,内容丰富,是研究广州乃至广东古代文学的重要典籍,对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中外关系等问题也有重大参考价值。
  《集部》主要分为总集专辑和别集专辑出版。总集收入《岭南文献》、《岭南文献轨范补遗》、《广东文集》、《广东文选》、《粤东诗海》、《粤东文海》等书籍150种,其中《岭南文献》是广东第一部诗文总集,《广东文集》是海内外孤本,《广东文征》是首次影印面世。此外还有以姓氏为题的《番禺屈氏家集》,有以事件为题的《东莞袁崇焕督道饯别图诗》,有以县镇等地为题的《冈州遗稿》、《宝安诗正》,有诗社团体的合集《柳堂诗友录》、《杏庄题咏》,有广州各书院的诗文总集《学海堂集》、《菊坡精舍集》,还有专收女性诗作的《粤闺诗汇》等。
  别集收入宋代增城崔与之《菊坡集》、番禺李昴英《李忠简公文溪存稿》,明代南海孙蕡《西庵集》、新会陈献章《白沙先生全集》,清代番禺屈大均《翁山诗外》、《翁山文外》和顺德陈恭尹《独漉堂集》、南海梁佩兰《六莹堂集》等1000多部古代广州籍学者名人的诗文集,其中诗词文章歌赋数万篇。
  此外还有诗文评、词类和小说、木鱼、南音、龙舟等通俗文学作品,充分反映广州地方特色文学的全貌。
  《集部》预计收录文献1500余种,分为120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