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豫章丛书书目

 百城主人 2014-09-14

豫章丛书书目

 

    豫章丛书是江西地方文献中卷帙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大型丛书。“豫章”是历史上对江西的别称。豫章丛书共有两部,一部是晚清陶福履(1853—1911,字稚箕,江西新建人。)编的,刊刻成书于光绪21年(1895年);一部是清末民初胡思敬(1869—1922,字漱唐,江西新昌人。)编的,成书于1923年。两部书所收文献无一重复。共收上起唐,下迄晚清的著述129种,698卷,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各类。除个别为外省籍人的著作外,其他都是江西先贤的著述。

  中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而能流传至今,历代学人编纂的丛书起了重要的作用。前代学者搜求群书,汇为一编,而成丛书,刊刻面世,既便于学人查阅使用,又利于保存流传,功德匪浅。宋代左圭辑刊的百川学海、元代陶宗仪辑的说郛、明代毛晋编辑出版的十三经十七史等经史丛书及一批文学类丛书、清代鲍廷博编刊的知不足斋丛书、黄丕烈辑刊的士礼居丛书、卢文弓召辑刊的抱经堂丛书、张海鹏辑刊的学津讨原,都是丛书中的杰出代表。丛书有各种编法。其中专收集了一地区人士的著述及有关这一地区的文献的是地方文献丛书,也称郡邑文献丛书乡邦文献丛书。地方文献丛书是丛书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乡邦文献丛书纷纷问世即是明证。地方文献丛书对于了解该地区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有着其他文献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同时它又是综合性的文献丛书,反映了中华历史文化的诸多方面。

  其中多有善本、孤本,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均足珍贵。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豫章丛书是在江西省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领导小组组织下,由江西师范大学万萍、段晓华教授主持的豫章丛书整理编辑委员会将过去的两部豫章丛书合二为一,重新编排,经校勘、标点,并加校点说明(前言)和附录,而成的一部新面目的豫章丛书。这是江西省教委、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领导小组、江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和江西省广大古籍整理研究学者,经过十余年的充分准备和辛勤努力而完成的一部大型丛书,这是对全国古籍整理研究事业的一大贡献。  

  豫章丛书是江西地方文献资料中卷帙最多、内容最丰的大型丛书,共有两套。一套为陶福履编,收书26种,48卷;一套为胡思敬编,收书103种,650卷(原书统计如此,附书和校勘记等未计)。两套丛书虽然同名,收书却无一重复,共计收刊自唐迄晚清著述129种,698卷。除庐山纪事、皇明西江诗选属外省籍学人编撰外,其他都是江西先哲的著作。从其内容和价值考察,作者履历各异,志趣不同,著述涉及中华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明人小史8种纪录明代史实,理学类编反映宋明理学思潮等,这显然表明豫章丛书具有超越区域、涵盖深宏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尤其自宋以来,人文鼎盛,著作如林,在全国享有盛誉。然而,长期以来,江西的乡邦文献,无论是全集巨编,还是杂著短制,大抵以单行集子的面目出现,甚至只是家刻私藏,未曾流布,有的仍是手稿,不肯轻易示人。若论我国郡邑丛书之滥觞,当数明代天启3年(1623)黄冈人樊维城汇刻的盐邑志林;至清代乾嘉时期,乍川文献浦城遗书台州丛书等相继刊行;嗣后,岭南文丛金华丛书畿辅丛书湖北丛书等又纷纷问世。而直到光绪中期,江西的乡邦文献尚无汇集和整理,这势必影响江西文化遗产的承继流传,也与江西文化史的盛况殊不相称。起而担当大任,改变本土文献汇刻滞后状况的人物是陶福履与胡思敬。

  陶福履(1853—1911),字稚箕,江西新建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入翰林,后改户部主事,历任湖南慈利、沅江、益阳知县,著有远堂文集、稚箕远堂诗录等。所编豫章丛书分为三集,分别由欧阳熙、喻震孟、皮锡瑞作序。最后刊刻成书于光绪21年(1895年)。

  胡思敬(1869—1922),字漱唐,晚号退庐居士,江西新昌(今宜丰)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吏部主事,后任辽沈道监察御史、广东道监察御史。一生著述较多,如退庐疏稿、驴背集、戊戌履霜记、九朝新语、王船山读通鉴论辨正等,后人编为退庐全集。所编豫章丛书,基本上以经、史、子、集为序。最后成书于1923年。

  陶福履“少以诗名”,“于学无所不窥,尤其留意乡先生遗书”。他在入翰林院的第二年,因母病而请假回乡,在侍亲的同时即开始刊刻豫章丛书。母死,丧事百日完毕,则全力投入这一工作。守孝三年之期,完成了江西乡邦文献的第一次汇集和刊刻。关于他汇编和刊刻豫章丛书,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事情的缘起。据为豫章丛书第一集作序的欧阳熙说:他的老师乐平人石景芬(芸斋),感慨当年阮元刊刻皇清经解和撰十三经校勘记,实赖江西人之力,但皇清经解却未收江西人的著作,于是发愿要汇编江西人的经学著作,并叮嘱欧阳熙留意,但此愿未遂而石景芬已逝。欧阳熙与陶福履谈及此事,才知陶福履也早有此愿,于是合两家之书一起编选刻印,并将经学扩大到经、史、子、集四部,名之为豫章丛书。二是编刻豫章丛书的深层目的。喻震孟在豫章丛书第二集的序言中说:当时“学者沉溺于帖括浮滥之中,无人读书,而古籍之传者亦日就湮没。前之人莫由持饷乎后人,后之人无由乞灵于前人,人才之所以日衰,风气之所以日坏,职是故也。”而皮锡瑞在豫章丛书第三集序言中也说:“君之意在表彰先哲,而津逮后学之功尤伟。”显然,陶氏之所以编刻豫章丛书,是想借珍贵的先贤遗著的传播,造就人才,改变风气。

  三是当时陶福履的经济状况。着手编刻豫章丛书在陶福履刚入翰林的第二年,后又经母丧,家境并不宽裕。欧阳熙在序言中说:“君甚贫,旧庐尚质于人,羔雁所入,乃以为表彰先哲之用,君为用非所谓贤豪而何耶?”就此三点来看,陶福履编刻豫章丛书的首创之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陶、胡二人汇编丛书,遴择审慎精当,颇具特点。陶福履的豫章丛书,所收概属四库全书未收者,且集中于清代,多为私刻本或家藏抄本、手稿。陶氏在一些书中加了序或跋,述其得失,间或也作考辨。胡思敬的豫章丛书,搜罗广泛,时代跨度大,而收书原则极严。总之,两套豫章丛书的稀见性、精审性,决定了它们的珍贵性,其价值比之荆山之玉,毫不为过。

  熟知中国图书发展史的人都知道,中国近代是历史上一次刻书的高峰期,图书种类、数量日益增多。这个时期的刻书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刊刻的丛书多,如《广雅丛书》、《武林掌故丛编》、《嘉业堂丛书》等。这固然是由于技术的变革带来的变化,而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种种变化所带来的社会需求乃是主要的原因。“清末民初之际,思想文化领域思潮迭起,斗争激烈,中体西用、中西调和、国粹论、全盘西化论等此起彼伏。”(《中国近代藏书文化》)促使了中国近代出版业繁荣一时。 清代光绪年间及民国初期编纂辑印的两部《豫章丛书》正是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中先后完成的郡邑丛书。

  一部《豫章丛书》为江西新建陶福履刊刻。丛书共三集,分别刊成于光绪十九年(1893)、光绪二十年(1894)和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集共计收书26种48卷,有经部8种、史部5种、子部9种、集部4种,均为明清江西籍人士的著作。陶刻《豫章丛书》收书品种不多,也未明分经史子集四部,但所收均属《四库全书》未收之书,为当时的稀见之本。

  另一部《豫章丛书》为江西新昌(今宜丰)胡思敬刊刻。全书刊成于1923年,共计收书103种672卷,有经部12种100卷、史部28种89卷、子部14种62卷、集部49种421卷。其中绝大部分为唐宋元明清民国江西籍人士著作,个别为外省籍人士著作。

  胡刻《豫章丛书》不以断代为限,收书品种多,在收书原则、体例编排、校勘要求上都有自己的特色。丛书的《原刻豫章丛书略例》就规定了11种书不收的原则,其中有经翻屡刻已通行的书不收、官书非出自一人之手不收、未经名人论定的书不收等条例。因此,所收著述流传稀少、文献价值极高便成了胡刻《豫章丛书》的一个特色。与陶刻《豫章丛书》相比较,胡刻的视野更为开阔。

  有学人认为《豫章丛书》未收江西历史上的著名大家,如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等人的著作,似不足以反映江西历史文化的全貌。殊不知《豫章丛书》恰恰是对江西历史文化全貌的一个重要补足。

  《豫章丛书》是江西地方文献中卷帙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古籍丛书。丛书集中了唐至清115人的著作,有诗文集(除别集外,有少量总集、选集)史学杂记随笔;诗文批评著作;经学理学著作;文字训诂著作;医卜地理著作等六类古籍内容。丛书搜罗了较多的明清善本,囊括了辛亥革命以前江西籍人士的大部分典籍,绝大多数都未曾单本刊行,是极有研究价值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既有江西的地方特色,又具全方位的文化意义,是祖先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豫章丛书》沉默了100年,面对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如何发挥文化积淀的作用,让古籍重放光彩,这是江西学人多年来一直考虑的问题。江西学人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整理《豫章丛书》的重任,这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现代收藏。

  整理工作是将两部《豫章丛书》合而为一,然后根据传统的四部法统一分类,文章编排大体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已经面市的《豫章丛书》史部全三册便是这几年的整理成果。

  整理后的史部共收著述25种,计88卷,160万字。为了保留《豫章丛书》的原貌和古籍传统版式的特点,采用了繁体竖排,体系划一。

  1.断句采用1996年6月1日国务院公布的新式标点,并用了专名号。

  2.每种书前均加有“点校说明”,包括作者介绍、内容评价、版本源流及整理使用情况等。这是点校者的综合性说明文字。

  3.校勘以两部《豫章丛书》为底本,尽可能选用现存最佳版本进行校勘,少量没有其他版本的则适当采用了内校和理校。

  4.每种书后都收集了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为附录,包括正史、方志、家谱中的作者生平资料和年谱,以资参考。

  5.每卷都有校记,注有人物、事件、引文、年代考证;《辞海》、《辞源》等常见工具书未收的辞语或典故尽力出注。

  《豫章丛书》整理出版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一是为江西文化积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豫章丛书》是江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的整理,实质上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估。现代社会文化科学的发展总会与传统的文化相碰撞、相融合,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豫章丛书》的整理需要站在新的高度,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关注江西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

  二是《豫章丛书》的整理是江西学者学术水平的一次展示。赣文化研究的热潮,让《豫章丛书》的整理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豫章丛书》的整理作为江西省高校古籍整理规划的唯一重点课题,吸引了众多的学人参加,现已列入“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规划项目”,得到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豫章丛书》史部全三册的整理,既体现了整理本的学术资料性,又体现了《丛书》的历史文物性,还体现了《丛书》的艺术性,从《豫章丛书》史部全三册的墨香里能透出整理者的自信。(作者为《豫章丛书》整理本责任编辑)

  《豫章丛书》整理本分经、史、子、集四部出版,计18册,约900万字。史部一、二、三册现已出齐,经、子、集三部各册将陆续出版。

    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经部(一)

    易纂言外翼/(元)吴澄[撰],吴长庚点校

    读易考原/(元)萧汉中[撰],李瑞河点校

    易学变通/(元)曾贯[撰],孙刚点校 

    周易通略/(元)黄俊[撰],王以宪点校 

    券易苞/(明)章世纯[撰],周振华点校 

    易图存是 /(清)辛绍业[撰],吴长庚点校 

    禹贡山川考/(清)李荣陛[撰],万芳珍点校 

    诗故/(明)朱谋[土韦](wei)[著],刘松来点校 

    张氏诗说/(清)张汝霖[著],刘松来点校 

    周礼释文问答/(清)辛绍业[著],李精耕点校

    ○经部(二)

    周官集传/(元)毛应龙[撰];万芳珍点校 

    冬官旁求/(清)辛绍业[撰];吴晓龙点校 

    夏小正解/(明)徐世溥[撰];罗宗阳点校 

    春秋四传异同辨/(清)黄永年[撰];冯会明点校 

    四书经疑贯通/(元)王充耘[撰];吴国富点校 

    四书疑节/(元)袁俊翁[撰];谢苍霖点校

    ○史部(一)

    五代史补/宋陶岳

    松漠纪闻/宋洪皓

    江南野史/宋龙衮

    庚申外史/明权衡

    故宫遗录/明萧洵

    姜氏秘史/明姜清

    备遗录/明张芹

    北征录、后录/明金幼孜

    否泰录/明刘定之

    北征事迹/明袁彬
    复辟录/明 杨瑄

    ○史部(二)

    资治通鉴问疑/(宋) 刘羲仲[撰];王德保点校 

    经幄管见(宋) 曹彦约[撰];汪少华点校 

    读史杂记/(明) 邹维琏[撰];周秋生点校 

    自儆录/(明)邹维琏[撰];段晓华点校 

    輶轩纪事/(明)姜日广[撰];姚品文点校 

    纲目续麟汇览/(明) 张自动[撰];余让尧点校 

    陈节愍公奏稿/(明)陈泰来[撰];傅义点校 

    浔阳记事/(明)袁继咸[撰];罗龙炎点校 

    庭闻录/(清)刘健[撰];曾群洲点校 

    墨楯/(清)熊文举;邹敏文点校

    ○史部(三)

    朝鲜赋/(明)董越[撰];傅玉珠点校 

    咸宾录(明)罗日褧[撰];周秋生点校 

    浙西水利书/(明)姚文灏[撰];吴明松点校 

    庐山纪事/(明)桑乔[撰];万萍点校 

    黑水考证/(清)李荣陛[撰];饶星点校 

    江源考证/(清)李荣陛[撰];饶星点校

    ○子部(一)

    理学类编/(明) 张九韶[撰];吴长庚点校 

    胡子衡齐/(明) 胡直[撰];姚品文点校 

    慎言集训/(明) 敖英[撰];段晓华点校 

    兵迹/(清)魏禧[撰];赵明点校 

    交食经/(明)欧阳斌元[撰];涂小马点校 

    年历考/(清) 李荣陛[撰];包礼祥点校

    ○子部(二)

    藏一话腴/(宋)陈郁[撰];周子翼点校 

    拾遗录/(明)胡[火广](guang)[撰];刘宗彬点校 

    东谷赘言/(明) 敖英[撰];段晓华点校 

    寒夜录/(明) 陈弘绪[撰];胡凡英点校 

    激书/(清)贺贻孙[撰];刘德清点校 

    困学纪闻参注/(清) 赵敬襄[撰];张志德点校 

    需次燕语/(清)王朝[王巨(上)、木](qu)[撰];龚凤点校 

    公孙龙子注/(清)辛纵益[撰];谢苍霖点校 

    聚星札记/(清) 尚容[撰];张志德点校

    ○子部(三)

    天仙正理/(明)伍守阳[撰];邹毅点校 

    尚论篇:喻氏遗书三种之一/(清)俞昌[撰];蒋力生点校

    ○子部(四)

    医门法律:喻氏遗书三种之二/(清)喻昌[撰];蒋力生点校 

    寓意草:喻氏遗书三种之三/(清)喻昌[撰];蒋力生点校

    ○集部(一)

    文标集/(唐) 卢肇[撰];袭杏根点校 

    云台编/(唐) 郑谷[撰];傅义点校 

    主客图/(唐) 张为[撰];谢苍霖点校 

    王魏公集/(宋)王安礼[撰];杨安邦点校 

    曲阜集/(宋)曾肇[撰];万芳珍点校 

    溪堂集/(宋) 谢逸[撰];邹敏文点校 

    日涉园集/(宋)李彭[撰];王德保点校

    ○集部(二)

    舍人集/(宋)孔文仲[撰];聂言之点校 

    宗伯集/(宋)孔武仲[撰];聂言之点校 

    朝散集/(宋)孔平仲[撰];聂言之点校

    ○集部(三)

    龙云集/(宋)刘弇[撰];刘宗彬点校 

    清正存稿/(宋) 徐鹿卿[撰];郭晓云点校

    ○集部(四)

    云庄集/(宋)曾协[撰];于少海点校 

    飘然集/(宋) 欧阳澈[撰];王省民点校 

    格齐四六 /(宋)王子俊[撰];钟东点校 

    义丰集/(宋)王阮[撰];段晓华点校 

    野处类稿/(宋)洪迈[撰];周茶仙点校 

    应齐杂著/(宋)赵善括[撰];廖晓桦点校 

    自鸣集/(宋)章甫[撰];王俊奇点校 

    竹林愚隐集/(宋)胡梦昱[撰];余光煜点校 

    自堂存稿(宋)陈杰[撰];梅俊道点校

    ○集部(五)

    ○集部(六)

    ○集部(七)

    范德机诗集/(元)范梈[撰];傅义点校 

    揭文安公集/(元)揭傒斯[撰];傅义点校 

    芳谷集/(元)徐明善[撰];魏洪丘点校 

    石初集/(元)周霆震[撰];宋易麟点校

    ○集部(八)

    四元人集(下) 山窗余稿/(元)甘復[撰];朱阿正点校 

    吾类稿/(元)吴皋[撰];廖以厚点校 

    静居集/(明)张羽[撰];段晓华点校 

    张来仪文集/(明)张羽[撰];段晓华点校 

    皇明西江诗选/(明)韩阳编;周子翼点校

    ○集部(九)

    豫章诗话/(明)郭子章[撰];王琦珍点校 

    芑山集/(清)张自烈[撰];谢苍霖点校 

    寻云草/(明)熊人霖[撰];王贤淼点校 

    榆溪诗钞/(明)徐世溥[撰];李娟点校 

    榆溪诗话/(明)徐世溥[撰];李娟点校 

    半庐文稿/(明)李腾蛟[撰];张贤蓉点校

    ○集部(十)

    朱中尉诗集/(明)朱议霶[撰];姚品文点校 

    六松堂集/(清)曾燦[撰];余让尧点校 

    怀葛堂集/(清)梁份[撰];秦良点校 

    髻山文钞/(清)宋惕[撰];杨润根点校

    ○集部(十一)

    四照堂集/(清)王猷定[撰];罗宗阳点校 

    溉园诗集/(明)万时华[撰];万萍点校 

    鄱阳五家集/(清)史简编;黄新光点校 

    芳洲集/(宋)黎廷瑞[撰] 

    乐庵遗稿/(元)吴存[撰] 

    松巢漫稿/(元)徐瑞[撰] 

    仰山遗稿/(元)徐孜[撰] 

    寓庵诗集/(元)叶兰[撰] 

    春雨轩集/(明)刘炳[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