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痴迷玉蝉收藏

 剪刀土豆汇 2015-04-09
痴迷玉蝉收藏 - 小剪刀 - 以报会友

原文:

在我家的楼上住着一位友人,很不平凡,他就是收藏界鼎鼎大名的收藏家,人称“蝉王”、“玉蝉收藏第一人”的张德武。

张德武参军后,开始第一段时间,从事宣传理论研究,后来逐渐显示出诗词和散文创作的天赋。他从20世纪80年代初迷上了收藏古玩艺术品,尤以收藏历代玉蝉著称,藏品达1600余件,且重视对藏品的研究与考证,收藏整理了大量资料。

其实这位“蝉王”并非从收藏玉蝉开始入手。有一天,他逛旧货市场被几件钧窑瓷器所吸引,于是开始走上了收藏之路。后来才把收藏重点转向玉蝉专项收藏。

他选择藏品,首先是注重藏品的艺术欣赏性,他的藏品看了能使人产生美感。一次,他在北京报国寺文化广场地摊上见到3只玉蝉,从造型和沁色看,非同一般,可惜价格很高,没能买到手。这事成了他的心病。出乎意料的是,一年之后,那位河北唐县人又出来摆摊,这次仅用了不到原来一个蝉的价就将3只玉蝉买下。他的一位朋友是古玉鉴赏家,经这位朋友初步断代为南北朝时期的作品。

他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是对玉蝉的收藏和研究,通过读书增长了有关知识,认识到古代先民通过对蝉这种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发现它除了餐风饮露,从不食人间烟火,也不侵犯其他虫类,对其产生了崇敬心理,并使之人格化。据有关材料记载,蝉在古生代晚期距今两亿年前就已出现于世。从季候学上讲,它是夏令的代表,甲骨文的夏字,就是个蝉形。蝉在地下要经过五六年,有的长达17年才变成虫,从地下钻出,爬上树,脱壳,亦称“羽化”,然后展翅高飞。雄蝉腹部有发声器能鸣叫,雌蝉不鸣。世界上最大的蝉是帝王蝉,身长达13厘米,最小的叫朱儒蝉仅有1厘米。大洋洲的昔蝉不会叫,它是世界上仅存的原始蝉类的活化石。由于蝉的生存状态不断变化,各国通用“蝉联冠军”来形容在竞赛中卫冕的胜利者。晋代文人陆云在其《寒蝉赋》中称蝉有五德:“夫头上有缕,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节,则其信也。”早在陆云之前,曹植的诗中也有类似的表述。玉蝉的制作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古墓中都有出土。魏晋以前,帝王近臣侍中等官员头上的“蝉冠”,有蝉形文饰,表示身份的高贵。历代文士亦有喜戴蝉形玉佩习俗,有高洁、清廉的寓意。另一种用途是,在死者入葬前,为其口内放一玉蝉,称为含蝉或玉含,是祝愿死者不朽或转世再生。

张德武表示:今后除致力于对收藏玉蝉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之外,将尽力争取与藏友合作办个独具特色的玉蝉造型艺术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