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阳白清寨传统唢呐嘹亮百多年

 剪刀土豆汇 2015-04-09
沈阳白清寨传统唢呐嘹亮百多年 - 小剪刀 - 以报会友

剪记:

本文剪自2008年1月16日《辽宁日报》,记者杨竞。

原文:

唢呐,曾经是沈阳人生活记忆中必有的“亮色”。婚丧嫁娶、悲欢离合,缺不得唢呐的“救场”。如今,“白清寨传统唢呐”项目已是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清寨乡传统唢呐历经100多年的传承,唢呐艺人李子芬为第三代传人,其收藏的《万谱同终》用工尺谱将近百首传统乐谱保留至今,并形成了系统的曲牌、乐谱。李子芬吹唢呐以传统见长,以老曲牌为主。工尺谱是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形式。

白清寨乡地处沈阳市苏家屯,历史悠久,境内的康宁营子遗址,证明距今约3000年的青铜时代,已有先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唐朝时形成寨。白清寨乡民风淳朴,正是山清水秀略带封闭的地理环境保留和传承了白清寨乡传统唢呐这种民间艺术形式。

唢呐王今年70岁,说话声音洪亮,精神头十足,问起缘由,他告诉记者是吹唢呐吹出来的。李子芬世代居住在白清寨,祖上都是地道的农民,改变李老父辈命运的是一个叫祁贵礼的民间唢呐高手,是多年前名震辽沈地区的唢呐王。祁贵礼没有后人,吃住在李家,直至终老,李子芬的大伯和父亲跟随祁贵礼学习唢呐技艺后,创建了乐班,逢周围村落有婚丧嫁娶,就演奏唢呐赚取收入贴补家用,他们手艺好、曲牌多,很有名气,人称“李家帮”。李子芬的唢呐绝活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

李子芬四五岁时,开始学习吹唢呐,20多岁时,正式登台演出,很快成为“李家帮”的台柱子。后来,由于历史条件,李子芬不再吹唢呐了。

上世纪80年代初,白清寨传统唢呐又吹起来了,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班逐渐复兴,沉寂了近半个世纪的山村又响起了嘹亮的唢呐声,李子芬和三个师兄弟重新挑起了“李家帮”,并开始教徒授艺。红白喜事、开业庆典,人们都来找他们,李子芬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在李子芬家里,他拿出一个蓝色布面的本子,里面记载着传统唢呐乐谱,共有曲牌近百首。他指着封面上的“万谱同终”四个字告诉记者,这是他父亲写的,意思是所有的唢呐谱子到这都终结了。父亲病危时,还把一些好曲谱抄到本子上,他说:“不管以后吹不吹,这东西得有呀。”这些年来,李子芬一直把这个谱本当成宝贝,几乎没有给外人看过。李子芬打开谱本,里面的纸已经发黄,上面并没有五线谱或简谱,书写的符号记者根本看不明白。李子芬告诉记者,这就是工尺谱,只有少数民间艺人能靠工尺谱演奏,工尺谱于晚唐五代已产生。

表演绝活“借字”是李子芬的杀手锏,“借字”就是变奏方法,在唢呐演奏中的变奏,就叫 “借字”。比如传统曲子《八条龙》,通过“单借”、“双借”、“三借”、“四借”等“借字”之后,一曲《八条龙》的曲子,就变奏为五首不同调子的《八条龙》曲子。而“反膛调”是传统变奏技法中最高的技法,它能在“借字”技法的基础上,再变奏,让通过“借字”实现的五首《八条龙》曲子,再翻倍,变成十首《八条龙》曲子。会吹唢呐的人都知道,唢呐在演奏中有“借字”和“反膛调”变奏一说,但是,没有人会。即便有个别人会,也就会“借字”中的“单借”、“双借”,能达到“三借”的人都很少。何况“反膛调”更是罕有人掌握。

如今,虽已是70岁的老人,李子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他的班子里有十多人,李子芬把自己会吹的传统曲子都教给他们,他们能演出多首传统唢呐曲子,鼓、锣、扩音器、灯光、后幕、音响一应俱全,每年都要演出上百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