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心得

 剪刀土豆汇 2015-04-09
《庄子》心得 - 小剪刀 - 以报会友

剪记:

本文剪自二〇〇八年第一期《五月花》,作者于丹。

原文:

读《庄子》,有一个最高的境界叫做“逍遥游”。这个“游”字,庄子用过很多。《庄子》里有一篇叫《在宥》,这一篇里面,庄子讲了这样一故事:云将到东边游历,经过扶摇神木之枝的时候,见到了这样一个人,名叫鸿蒙。鸿蒙是自然元气凝聚、混沌未开的老头儿,此刻他正用手拍着大腿,像鸟一样跳来跳去地玩儿,“雀跃而游”,很开心的样子。云将问道:老头儿,你是谁啊?你在干什么呢?鸿蒙也不停,还在用手拍着大腿,像鸟一样跳着玩儿,回答了一个字“游!”说我在遨游呢。云将说:我有问题想要来问问您。老头儿天真得像个小孩,仰面看着云将,又回答了一个字:“啊!”云将说:“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这样的一个天地万象,没有一样事情是和谐顺利的。我愿意合天地所有精华之气来养育芸芸众生,使百姓的生活风调雨顺。我这样一个理想,怎么才能做到呢?没想到这个鸿蒙继续拍着大腿蹦来蹦去嘴里回答说:“吾弗知!吾弗知!”我不知道啊!我不知道啊!

云将什么答案也没问出来。

又过了三年,云将又东游,在有宋这个地方恰好又一次碰到了鸿蒙。这一次云将非常认真,快步上前,把鸿蒙等称为“天”,说:您还认识我吗?我终于又遇到你了,你这一次一定要回答我的问题。

鸿蒙对他说:我在天地之间浮游,从不知道追求是什么;我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我只知道纵游在纷繁的世间,观察天地万物。我哪里知道什么道理啊?

最后在云将一而再、再而三的坚持之下,鸿蒙终于脱去了一副老顽童的外表,把心里最朴素的真理说了出来。他说了两个字:“心养”。“心养”,其实也就是“养心”,修养心灵。

现在我们常常提到“养生”,但是很少提到“养心”。让你心中有一些意念,有一些彻悟,有一些天地至理,有一些生命最真纯的愿望,能够真正地自然生成,并且让你看清自己。其实,小到一个个人的生命,大到自然社会的万物之理,都在乎心养。

鸿蒙告诉云将:“堕尔形体,黜尔聪明”,你要忘掉你的肢体,抛开你的聪明,把你所有外在的一切都忘掉,做到“伦与物忘”,人投身到大自然中,用你更多的心智,去体会大自然给你的一切。

我们怎么样才能像鸿蒙一样,拍着大腿跳来跳去,玩乐天真得像个孩子,逍遥自由?庄子认为,只有释放了人的本性,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当我们在生活的压力之下,当我们处于社会所赋予的各种角色之中时,我们想到过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吗?我们是不是已经被束缚了本性而全然不知呢?

当我们真正进入社会之中,当我们被一片社会角色所规范的时候,当我们追求名利的时候,我们已经被束缚了。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别人可以帮助自己,只有自己解放自己的心灵、释放自己的魂魄,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自然顺畅。到这个时候,天下的众生万物会各复其根,人不再矫情了,人不再强制了。去掉了所有的强制,这个世界会是一片葱茏的绿色。

其实,我们今天繁华的物质世界不是不够美好,而是这种美好有了太多人为的痕迹和社会化的标准。我们能够贴近自然的地方已经太少了。所以我们就不再有拍着大腿像鸟儿一样跳来跳去那样的欢欣。

什么样的人生是至极人生呢?鸿蒙告诉云将:天地万物纷纭,应该各自回归各自的本性。浑然不用心机,其本性才会终身不离。如果使用心机,就会失去本性,不要去追问它们的名称,不必去探究其中的道理,让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自由生长吧,让各种生命自然蓬勃吧,这才构成了天地和谐。

我们今天远离这个境界已经太远太远了,我们已经有太多的时候习惯于追问,习惯于深究,却忘记了自己的本性。

有一个寓言,说的是青蛙看见蜈蚣行走,就问蜈蚣说:“你看我就四条腿,有前后的分工,每次都是一蹦一蹦地前进。你这蜈蚣号称百足之虫,我就是不明白,你走路的时候,最先迈的是哪只脚?”

这句话一问,蜈蚣“啪”地就顿在那儿,不会走路了。

蜈蚣说:“你不能再问我这个问题,希望你以后也不要问任何蜈蚣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先迈哪只脚。我要一思考,我所有脚都不会动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

这多像我们的生活。

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头绪之多,大概比蜈蚣的脚只多不少吧?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交友,从老人到孩子,从领导到同事,当这一切一切顺理成章地成为你生活的组成部分时,我们是无法过多思考的。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上帝也许是在笑我们违背了一种顺其自然的真实。

所以,庄子有这样一个观点,叫做“有大物者,不可以物”,也就是说,真正拥有了这个天地世界,就不要被外物所役使、所左右。不要拘泥,不必刻意,顺乎自然,这一直是庄子至极根本的观点。

庄子提倡顺乎自然,但在现时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社会标准规范着我们的言行,有那么多名利诱惑摆在我们的面前。

那么,我们该怎么样面对诱惑,减少迷惑,让自己保有本性的真实和澄澈呢?

庄子说过一句惊心动魄的话,在我们的这种以圣贤为规矩法度的价值标准中,“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也就是说,从尧、舜、禹大治天下以来,人们无不在以外在的物质标准去改变人的本性。

庄子说,人人都看重自己的一些东西,“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同样是抛弃生命,听起来好像很不一样,小人为了一点点利益,可以丢了性命,大家会不齿。士为了名誉放弃了生命,大家会觉得这是应该的。士大夫为了一个家庭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大家会觉得很好。而圣人为了天下的安定而抛弃了个人的生命,这叫做崇高。但是在庄子看来,这一切是一样的,无非是“事业不同,名声异号”,但是“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从“以物易性”这一点上来讲,都是一样的,都是不应该的。

庄子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诱惑和迷惑,“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变的是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

这两句话值得我们今天好好地玩味。

今天这个世界,迷惑少吗?诱惑少吗?困惑少吗?疑惑少吗?充天斥地这一个“惑”字,古往今来莫过于21世纪如此之多!

在这个惑里面,小惑能改变我们的人生方向。比如说孩子高考,填报志愿。一个孩子说:我想学物理,我对宇宙的奥秘,对天体黑洞感兴趣。但是家长说:学理论科学能学得出来吗?咱们学金融管理吧,以后能挣钱啊。一个考文科的孩子说:我想当诗人,我的志愿是念中文系。家长说:当诗人以后能挣饭吃吗?学法律吧,以后当律师啊,收入高。其实这就叫“易其方”,为了某种现时的功利的目的,改变心中的理想。

这是小惑,而大惑会“易其性”,也就是说,让一个人做出跟本性相违背的事情来。比如说,这个世界的不忠、不孝、不义。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呢?所谓利令智昏,当利能够令智昏掉,心中就不再有洞明清澈的智慧,那么,一切迷惑会让我们改变本性之初。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张天下无双的弓。这把弓用多年的紫檀古木制成,沉实、压手,非常好用。这个人爱不释手,但又觉得它不够华美,太朴素了。于是,他找了一个天下第一的能工巧匠,请他在弓上雕刻一幅行猎图。行猎图完成了,果然惟妙惟肖。

这个人欣赏着这张弓,感觉现在这张弓才真正叫做至极完美。这个时候,他搭弓引箭,用力一拉,“嘣”的一下,弓在他手里断了。

弓看起来很美丽,却因为美丽而失去了它成为一柄良弓的可能。我们有多少时候就是为了这种表面的装饰而失去了生命本初的质地。这就叫做“舍本而逐末”。

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柄弓呢?我们本来可能比现在更好,但是,我们由于没有看见自己真正的生命本初,没有认清未经雕琢的原始面貌和心中的朴素愿望,我们常常会做出损性而丧命的事情。

贪欲往往折损了人的本性,使人成为物质的奴隶。

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自己的本性,在疯狂地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灾难也会随之而至。

人心应该是自然的,不应有很多刻意的羁绊和外在的雕琢。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自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