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满(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 赤丸方,附子粳米汤方)

 oqoq 2015-04-09
 狭义的腹满,是指腹中胀满的症状,可以出现在各种疾病的过程中,广义来讲它是以腹部胀满为主症,兼有疼痛、便秘、呕吐,或者简称“胀、痛、秘、呕”,为主症的一类疾病,本篇的腹满病,应该特指广义含义的腹满
①同属于消化系统脾(胃肠)、肝、肾,病位相近。②症状相似,腹部胀满、疼痛③方治上可以互用,如大承气汤(实热症,腹满病),附子粳米汤、大健中汤都用于虚寒性腹满、寒疝病。
腹满病,(狭义)多种疾病过程中,腹部胀满的症状。(广义)以腹部胀满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兼见腹痛,便闭,呕吐等症(胀、痛、闭、呕)。阳道实——阳明(胃、肠、表)实证,热证;
阴道虚——太阴(脾、肾、肝)虚证、寒证。
寒疝:寒性、急性、发作性的腹痛,风寒气攻冲作痛者,皆为寒疝。
宿食:伤食,食积。
原文1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原文分析:趺阳脉(候脾、胃),微——中阳不足;弦——肝气上逆(主寒主疼痛)
主症(虚寒从下上也):腹满(法当);便难——肠道传化不足;两胠疼痛(胠,腋下两胁当臂之处,肝经所属)。
治法:当以温药服之。温药针对虚寒病机(温补、温下)①虚寒从下上也——肝肾;②虚寒性腹满多归属于脾。
实热腹满
原文2,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原文分析: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虚;痛者——实,可下之。下之黄自去——苔黄而干燥(甚至焦黑起刺),里实热证(寒下)。如果下之黄未去:①病重药轻,按之腹痛,再下。②苔黄假象不可下。③湿热病不可
原文3,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原文分析:腹满时减,复如故——胀满,时减,时满。病机:虚寒性寒气攻冲所致病因:秽浊之气,加湿滞无形之邪。时减,复如故:时满——气聚则满;时减——气散则减。无形之寒气为病。当与温药——温补。宜四逆辈胸痹时缓时急:阴寒乘踞——时急;阳气得伸——时缓;阴寒与阳气交争——时缓时按之不痛为虚——无形寒气;按之痛为实——有形实邪(宿食,停留于胃,燥屎积于肠道)
实热腹满与虚寒腹满的比较:
病机(实热腹满; 实热内结,脏气不通。      虚寒腹满;脾胃虚寒无形之寒气为病气滞不运)
问诊(实热腹满;腹瞒不减,减不足言。         虚寒腹满;腹满时减,复如故)
腹诊(实热腹满;按之痛,拒按。               虚寒腹满;按之不痛,喜按,喜温)
舌诊(实热腹满;舌黄,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  虚寒腹满;舌淡苔白滑)
补充;(实热腹满;大便秘结,烦躁,潮热汗出,脉沉实有力或沉迟等。 虚寒腹满;畏寒肢冷,口吐清水,下利清谷,脉沉细)
治则((实热腹满;可下之。通里攻下:承气类。虚寒腹满;当与温药。温暖脾阳:四逆类)
原文4,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这个“躁”啊,应该是“燥”干燥的燥不是烦躁的躁,就是口干而渴的意思。“胸”应为“腹”这个在.医宗金鉴.说的是对的,说这两个字是传抄有误。这个“病者痿黄”痿者,枯萎瘦弱,人又黄,面无血色,指这个人很虚弱。“燥而不渴”口干但是不渴,口干且渴是阳明病,热实,燥而不渴是寒实,咱们讲太阴病,“下利不渴者,属太阴”什么道理,以其脏有寒故也,里面有寒,为什么燥呢?它是津液不生,这个寒充斥于胃,谷不化,气不生,所以口也干的很,就是缺阴少液的这种干,但是有寒的关系,他不渴,所以说是寒之象。那么燥而渴者呢,这是一个热实之象,那么这个燥而不渴是寒实之象。人这样的瘦弱,他的宗气虚的也是不得了啊,都波及到津液方面了,口燥。如果“腹中寒实,而利不止者”那么由燥而不渴就知道里头有寒实,他不是热实,寒实又保持不了,胃肠失去收涩的能力,而利下不止,这是虚脱的象征,胃虚寒实,而不能收涩,这是胃气衰败虚脱之候,所以主死。也是说的腹满,实满有寒实也有热实,热实姑且不论,在伤寒论讲的很多了,用承气汤。寒实如果不下利不止,里头有寒实,也可以攻,后头有拿温药攻之,就是温下的法子。他这个下利不止,胃气已经衰败了,机能沉衰不能收涩了,这个不经下了,所以非死不可,而且呈虚脱的一种形象。
原文5,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寸口脉弦,所以他胁下拘急而痛,胸胁苦满,而胁痛,这是小柴胡汤证,这是说邪已传入少阳。但是“其人啬啬恶寒也”这个啬啬是表未解,这就是太阳少阳并病,他的这个意思搁这一段干什么?说这是古人对个疾病的认识,说这个里面的寒也是从外来的,它说外来由表传半表半里,也能传里,是这个意思,后面说的越来越清楚来,所以他搁这么一段。
原文6,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中寒家,就是指中于风寒的意思了。喜欠,就是打哈欠。风寒客于皮毛的时候,没达到里面,只能够使九窍拥塞,而不通,所以,喜欠善嚏,就是这么发生的,就是实而在表嘛。
原文7,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这一节是解释,怎么跑到里头去了呢?这个中寒的人啊,由于其人里虚,那么这个寒趁里虚而侵入于里了,这个人所以下利就由于里虚造成的。那么这个时候离开表了,他就不再打喷嚏了,言外就是不能打呵欠了,故欲嚏不能,那么这个寒已经在里,“此人肚中寒”在肚子里头呢,就是表里的里,不在表,所以他想打喷嚏也打不出来了。那么这几节啊,就是说寒之中人,也是由表及内,经过半表半里到里。所以到里呢,是因为里虚,其人里虚,所以这个寒邪啊,直入于里,而为下利,这就是肚中有寒了,这个时候就不能打喷嚏,这都是原则上的东西
原文8,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里头沉寒客冷的人,他这东西就绕脐痛,所以寒与热都能使人痛,尤其是寒,尤其在肠胃里刺激肠胃,他准疼的。由于里头有风冷,不能消谷,谷气不行,所以人瘦。人的身上这个肥瘦啊,这就关系到这个,即西医说的水分,一百斤的水分占的比例数相当的大,这个水分哪来的,就由胃供给的,这就是中医说的津液,也叫津气。那么胃不能够化谷生津,所以人要瘦的,他这个夫瘦人绕脐痛是有道理的,把几句搁到一起理解就好了,这是由于里面有沉寒客冷,不能消化水谷,谷气不行,所以瘦人他要绕脐痛,这个肯定是有寒。那么这样的只能用温药了,这个大夫不知而反下之,其气必冲啊,如果虚其胃,更是之胃沉衰,那么这个寒呐更是往上冲,所以其气必冲。不冲者,胃虚了,没诱发到冲气这个阶段,心下也一定痞坚,就是痞硬了,就是人参证,他胃虚了,客邪之气,往这里聚,他没造成这冲气,他也可能造成气冲,即使不造成气冲啊,他必定心下痞硬,咱们讲那个甘草泻心啊,半夏泻心啊,你们回去看看,这个伤寒论里头,讲这个心下痞硬讲的很好,那就是人参证,心下痞硬,就是胃虚,一泻下,胃虚,里头没东西了,那么这些客气、水气,全往胃这里头来,所以胃这个地方反到痞而硬,所以这是虚的样子。底下是出治疗了,以上反反复复的是在辨证上议论。
原文9,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实热证腹满的证治。)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
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方解】此即厚朴三物汤与桂枝去芍药汤的合方,故治二方合并证。
注解:脉浮而数为病在表,腹满为在里。发热为表里共有证,此亦太阳阳明合病或并病之属,故宜厚朴七物汤主之。
【辨证要点】发热腹满,大便干结者。
  厚朴七物汤方之妙,并不单纯治疗腹满而兼有表证者。除此以外,并可治疗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腹部胀满,只要药物加减适宜,辨证准确,治疗的 范围甚为广泛。因桂枝汤除有解表的作用以外,尚有温中、通阳、去寒之功。佐厚朴三物汤行气荡积,而不伤阳。如再加大桂枝的剂量,可使较为寒凉的泻下剂,改 变成温性的、除实行气的泻下剂。造成腹部胀满的原因很多,可因实热之邪积于肠中,致燥粪聚结,成为阳明腑实证的腹部胀满;也可因水湿之邪积于腹中,再因阳 热不足,中气虚寒,产生浑浊之气而发生腹部胀满,还可以因于肠气虚弱,传导无权,排便迟慢,肠中腐败物残留,使气机不利,即腑气不利,而发生腹部胀满。
       厚朴七物汤除泄热、荡实、行气外,再加大桂枝、生姜剂量,还可以温中祛寒、行气而消胀满。故凡因寒、热、湿滞,粪便排出不畅,肠中积气所造成的腹部胀满,皆可治疗。但是必须掌握好桂枝量的伸缩,便可以运用自如,不必拘泥于有表证的腹满。 厚朴七物汤治疗腹满,如属实热之证,服后泻下肠中之实邪即愈。如属虚寒之证,服二三剂以后,也颇见效。此为肠中停滞之秽浊物得以排出,腹胀 暂时得到缓解,但不久即因虚寒所引起的浊气复充斥肠中,故腹胀又发作如故,当此之时减去大黄加大桂枝量温中去寒,再加茯苓、白术等补脾祛湿之品,方可巩固疗效。

腹满而发热,肯定是热,实满了,阳明病的现象,腹满发热,但是虽然发热十来天,可是他个脉呢,浮而数,这是太阳病的脉,脉浮而数,病还在表,那么假设这十来天要是真正的尽是里热的关系,人是不能吃东西的,这个地方啊你们都得对照这个,咱们讲阳明篇,伤寒论对照好,伤寒论有这么一节嘛,“潮热谵语者,实也”就是说如果能吃者,但硬尔,大便就是硬,不能吃者呢,这个胃里头有东西了,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大承气汤攻之,这个地方都给这里做解释,所以他这个书啊,一个的手笔啊,他前后呼应的,咱们也看得出来,那么这一段就是的。如果真正是阳明病的那种实而发热,它不会饮食如故了,它不能吃了,他胃里头也要有所结滞。

  那么现在还能吃,而脉呢浮而数,有表候,说明这个腹满发热啊,就这个证候说,这个热既有里,同时也有表没解,所以他用厚朴七物汤啊。这个地方很好,这就是辨,他个文章啊,就是精,细如牛毛那么细,不然的话就使自己看不懂,你读那个伤寒论啊,搞熟它,你这么一读就懂了,不然的话话,你怎么懂啊,怎么就知道又有表又有里啊,就一个脉浮数,伤寒论还有这么一节啊,他说“发热十余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它有这么一节啊,那么那就说的是没有表的关系了,这里是有表的关系,他主要的饮食如故很重要。发热已经十天了,腹胀满,要是真是阳明内结啊,一定波及到这个胃,这个阳明病是由下往上,先大便不通,所以他在下边,逐渐往上,最后影响到心下,胃的部位,十来天,可以影响,如果没影响,就不是阳明内热了,而有表不解的关系,所以这个脉浮而数。那么治疗呢,两方面一起治疗,厚朴七物汤,就是用三物厚朴汤,三物厚朴汤就是小承气汤加厚朴、枳实,就是消胀,就是小承气汤胀的厉害,小承气汤证,大便当然是干了,阳明病嘛,而突出表现在胀满,所以把厚朴枳实这两个药增加分量,那么另外他有外邪,他用的是桂枝、生姜、甘草、大枣,就是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汤也治桂枝汤证,那么这个呢,他是气往上冲的厉害,他把芍药去了,下面不那么实,所以他以桂枝去芍药以解表,用三物厚朴以治里,表里同治,那么这个方名叫厚朴七物汤。这段都挺好的,文章也够精致的,这个伤寒论这本书非熟不可,大家要好好看看,我这么讲了,拿笔记一下,回去找一找,看看伤寒论是不是这么说的。那么至于这个方后的加减要不得,我们开始讲就说了都不要。他说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这都没问题的,底下的去加方,呕者加半夏五合,他这就是胀满啊,外面有表证发热,当然这个呕加半夏都是可以的,这个都不算错。下利去大黄,他怎么能下利呢,真正下利腹胀满,决不是实满,要是实满就没有去大黄的道理,所以这又是瞎说,如果下利呢,下利就不要泻了,就是这么想的,这都是后人。

   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那么这个寒多也不能用三物厚朴汤,你用小承气汤,寒多你治谁呀,光加生姜就行了吗,这都是瞎说。所以这个加减呀,每个方子后面的加减都不合理,有的是对的,但是与这个病情也是不相符合的,你象这个呕,呕可以加半夏的,但是根据这个具体的内容没有这些东西,没有或呕,要是有或呕那还凑合,所以他这个加减的处理啊,这都是哪个好事的,注家的注文,以前都是抄本啊,互相传抄,以误传误,就有这些事情。那么到这个地方,他只是把这个腹满这个治疗他是讲完了,但是这个书你们看看,没有治虚满的,这个虚满只是在原则上说的,就是用温药,在伤寒论里有,伤寒论里头,下利腹满者,同时身疼痛,当救其里,用四逆汤,他这个虚寒的腹满啊,非先救里,这是一。第二啊,咱们在伤寒论里有半夏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这个方剂也是温补胃而消胀的,那么他这个不说,用这个,再参考以前可以有的,他就提一个特殊的,既有表又有里的,他特别提出来了,那么又有一个,这个里胀满的厉害,那承气汤也得变化用,所以把这个小承气加厚朴枳实,他举了二个例子,当然不够全面,就我说这个虚寒,这个书上没有,没有我们可以想象也可以想象出来,当然因证而施了,总而言之用温药,哪些温药呢,你象四逆汤,吴萸汤等都是温药,他现吴茱萸汤证,腹胀满你加消胀药也行嘛,你象呕而头痛,腹胀满,你加厚朴枳实不行吗?我认为行的,那么与他合用半夏厚朴汤都行, 

原文11,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气滞重于积滞,里实气滞证。)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
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方解】此于小承气汤增厚朴、枳实的用量,故治小承气汤证而胀满较剧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1条: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注解:腹满痛,大便不通,宜厚朴三物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6条: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注解:厚朴大黄汤即厚朴三物汤的别名,支饮上迫而胸胀满者,三物厚朴汤主之。
按:由本条所述,可见厚朴、枳实有驱除食毒和水毒的作用。
【辨证要点】胸腹胀满而痛、大便闭结者。
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均由厚朴、大黄、枳实组成,但药量不同。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大黄四两;小承气汤厚朴三两,枳实三枚,大黄四两。前者意在行气,故君厚朴;后者意在攻实,故君大黄。厚朴三物汤用于里实气滞,胀重积轻;小承气汤用于里实气滞,积胀俱轻。
 
什么叫痛而闭者,他的话简的很。痛,腹满痛,腹胀满而痛,大便不通,就是这。那么这个用厚朴三物汤,前面讲了,你看这不是小承气汤嘛,厚朴、枳实、大黄,这三个药就是小承气汤,但是这个厚朴与枳实的量,你对着伤寒小承气汤看就知道了,都增量了,也就是这个方剂以厚朴为主,小承气汤以大黄为主,这里把大黄搁到次要地位了。但这个方子咱们在用的时候,这个大黄的量还是大了,不过它这个呢,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五升就五付了,五付要是四两,那也不算大,有几付,拿几除,不到一两,拿现在说不到三钱,所以我们用大黄一般呀,要是不是真正的大实大热,用6克瞒好,把厚朴枳实增大量就行了。这都是说实满。
大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比较:大承气汤:积胀俱重。有芒硝。厚朴三物汤:胀重于积。重用厚朴。
原文12,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疏利肝胆之气滞,荡涤肠胃之实热
       
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病初传少阳,势须人参补中益气,既防邪侵及里,又助正以祛邪于外。但已并于阳明,则须大黄兼攻里,人参之补,甘草之缓;反非所宜,故去之,加枳实以治心下坚,加芍药以治腹满痛,故此治小柴胡汤证而里实心下坚、腹满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2条: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注解:按之心下满且痛,此为里实,宜以大柴胡汤下之。
按:心下痞硬,按之心下满痛,皆心下急的一类,为应用本方的要征,宜记。
《伤寒论》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注解:见小柴胡汤方。
按:大柴胡汤证之呕和烦,除柴胡证外,还有里实热壅的成分,故与小柴胡汤不同,而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等。
《伤寒论》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注解:伤寒证,虽发汗汗出而发热不解,若其人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按:心下痞硬,即心下急的剧甚者,外感发汗、汗出而发热不解,大多现小柴胡加石膏汤证,或本方证,或本方加石膏汤证。又由于本条的发热呕吐下利之治,则本方有用于急性胃肠炎、胆道感染、胆囊炎、痢疾等的机会。
《伤寒论》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外感表解而烧不退,有柴胡证,多宜小柴胡加石膏汤。若大便干,舌苔黄,已非上方所能治。与本方有捷效。曾治一患者,住某医院高烧五十余日,西医用尽退烧方法不解。请各医院会诊,多疑为癌变,最后邀胡老往诊,其人呕不能食,胸胁满,心下痞,大便难,脉弦有力,与本方一剂烧退,三剂痊愈出院。此证多有,故出此例以供参考。
【辨证要点】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
  经方的临床应用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炙枳实、大枣枚、大黄)是一张具有多方面治疗效能的古方,它可以看作是天然的胃肠动力药。我们知道西药中胃肠动力药有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等。中药中大柴胡汤也可以与之媲美。我常以本方治胆汁返流性胃炎及食管炎,胃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因胃肠的逆蠕动,症见有呕吐。而本方在经文中又治“呕不止”,用半夏、生姜治之,且方中生姜用了半斤,而治“ 心烦喜呕”的小柴胡汤生姜也仅用了三两。另外,方中的枳实、大黄也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综合来看,大柴胡汤对缓解胃肠的逆蠕动还是有帮助的。值得说明的是胃癌大部切除后的倾倒综合征,不要一概地认为虚证而予以补法。不解决胃肠的逆蠕动,病人频繁地呕吐,再好的补药也发挥不了作用!

大柴胡汤还可以看作是治疗胆囊炎、胰腺炎的专方。观仲景用大柴胡汤,腹证描述共三条:“心下急”,“心下痞硬”,“ 按之心下满痛”,可见本方病位均不离“心下”。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知识可知:肝、胆、胰三脏均可部分分布于以剑突下两肋夹角内区域,即是“心下”,且这些器官的疼痛多为痉挛性的。而大柴胡汤方中有枳实、白芍,此即经方的枳实芍药散,可治腹挛痛,仲景原文治妇人“腹痛烦满不得卧”,其中枳实之治,又以心下为目标,枳术汤可证。由此,可以认为大柴胡汤是天然的解痉镇痛剂。当然在肝胆疾病出现黄疸时也是天然的利胆药。不过此时芍药当用赤芍白芍同用,且量也要大一些。我的研究生做了大柴胡汤方证研究的毕业论文。他把古今运用大柴胡汤的文献加以收集,整理,分析,发现临床运用以肝、胆、胰感染性疾病最为突出。我也曾经以此方治疗多例胆囊炎,如杨某,女,36岁,2002年9月21日初诊。患者三年前出现右上腹部疼痛,行B超检查显示:胆囊炎,肝囊炎,肝囊肿。间断服用西药或中成药,症状时缓时作。此次因上腹部疼痛1个月而就诊,诊见:形体中等脸色偏暗,皮肤粗糙,上腹部疼痛,纳呆,口有异味,夜寐多梦,腹胀,大便溏,日2次~3次,舌红苔黄,脉弦。腹诊:腹部平坦,上腹部触之即痛,压之有明显的抵抗感,腹直肌紧张,两季肋下压之不适。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制半夏10g,枳实10g,白芍10g,制大黄5g,生姜3片,红枣6枚。7天后复诊,患者诉服药后诸症明显缓解,精神好转,大便成形,日1次,继以原方服14剂,诸症均平。也曾治一56岁的冯姓女病人,右肩背连及上臂疼痛2年余,曾在某医院诊为颈椎病经针灸推拿治疗效果不明显。伴有胆囊炎病史一年余,来诊时胃脘部满闷不适,大便不畅。右上腹及右季胁部按之拘急疼痛。处以大柴胡汤后肩背部的疼痛随胃脘部症状的改善而缓解。观仲景用芍药,多用来缓急止痛。不论颈椎病的肩背痛还是胆囊炎的按压痛,都为挛急之象,以芍药缓之,也在其理

大柴胡汤尚是天然的脂类代谢调节剂。高血脂症与肥胖虽无腹胀腹痛,但此类患者多体质壮实,属“实胖”之体质。腹部充实,按压有力,如果伴有失眠,心烦等精神症状及便秘者也可用本方。现代药理研究,柴胡、黄芩和大黄都有降血脂作用。其中大黄的降脂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脂类在肠中的吸收而实现的,但要久服才能见到效果,一般疗程2个月左右;且一定要控制饮食,这是基础治疗。大柴胡汤降脂减肥,还要详辨体质。一般而言,其人多颈短肩宽,胸围及弓角较大,且腹肌一定要坚实有力。倘若是皮肤发白,皮松肌软,赘肉下垂,动则汗出气喘,神疲乏力的“虚胖”,那就是不适宜了。这种情况,多半是“黄芪体质”,要用防己黄芪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况且大柴胡汤是肌肉的松弛剂,决不能用于松弛的体质,只能用于紧张型体质。

大柴胡汤中含大黄,临证是否一定要有大便秘结呢?那倒也未必。观仲景条文有“下利”反无便秘,且此方又可治菌痢,可见大黄之用在泻热而非通便。仲景用攻下通便多有大剂,生用,后下的特点,大柴胡汤用大黄既非大剂,也不后下,显然不是攻下。临床上若大便干可用生大黄,量可偏大;无便秘者,则应量小,可用制品。我曾治多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腹泻,服用健脾药无效,服本方后大便反转为正常。另外,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大黄含鞣酸,有收敛止泻作用。久煎则其泻下作用的蒽醌甙被破坏,而鞣酸却不被破坏,此时发挥的却是止泻作用,前人也有用大黄久煎治痢的经验。

大柴胡汤还有其他的作用,比如治疗高血压、哮喘、心律失常等等。大凡形体壮实,心下按之满痛的病人,多半都要考虑使用大柴胡汤的。

大柴胡汤一个阳明腑实证,和邪聚少阳证承气汤和小柴胡的结合

少阳阳明合病,少阳证加阳明腑实证

治法: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    小承气汤去厚朴

大黄枳实做为内泻热结的基本结构,同时体现一种轻下,柴胡,黄芩是和解少阳基本结构,生姜半夏是和胃降逆的一种基本结构,芍药有益阴缓急,热邪要伤阴,伤津而且热实互结本身,益阴缓急止痛。

大柴胡汤临床运用,

常用治法:清利胆热、疏肝理气,利胆

归纳为:清疏通利四字。

胆热型:热盛加板蓝根,银翘    湿热茵陈枙子

气滞型   木香 厚朴等成金铃子散

胆阻型结石:金钱草、鸡内金。

痛甚加重芍药加郁金 

大柴胡对胆道一类疾患疗效确定在临床上有的人已离开那个少阳证,就胆胃不和“六腑以通为用“大柴胡体现很好,他泻下力量并不大,芍药同用比较好控制,胃肠道消化道和慢性病,排出病理产生的方法,缓解症状延长寿命


它当然是有柴胡证,肯定的,可是他单提出个是心下来,这与承气汤不同呀,我方才也讲了,承气汤啊,我们那个大承气也一样,他通便,他对下边起作用的厉害,所以这个大承气汤的形成啊,也是由下往上,开始燥屎,大便干,逐渐往上影响到胃,影响到胃那很重了,我们方才那节就是的,他说潮热谵语者死也,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不能吃,这里头有东西了,不光在下边了,要是能食呢,但硬尔,大便硬了,总而言之,也得用大承气汤。可是这个柴胡剂它不一样,柴胡剂呀,它由心下来,两胁心下,所以我们用药呀,这个人该用下剂,它这个病在胸胁心下的这个部位,你要用承气汤,一点用都没有,你要给他吃试试,主要是它有柴胡,它治胸胁,所以这个大柴胡开始有个心下急,心下急,就是心下这个部位较憋,不但憋,你要按它,还疼,这就是心下急的证候。那么大柴胡汤证,他就略了,因为在伤寒论讲的很多了,读书的人在这里会想到有大柴胡汤证,呕逆呀,胸胁满呀,这他是准有的,但是他这个满在心下,两胁,不是底下,这个你要不是用大柴胡汤,用承气汤没用,用三物厚朴汤也没用,所以用药,你不按他这个书上你掌握不了。

  咱们一认为什么上焦的病,咱们动则用大柴胡汤,加减,它不在底下,你搁什么泻下药,它攻大便,所以大承气汤一再强调,有燥屎,到那么个分上了,用大承气汤,用它去治,用它的火候,它不说心下如何如何,当然要到心下,大便要硬,那更了不得了,那非大承气汤不可,那么它这个柴胡证开始来它就从上面,胸胁满,心下急,郁郁微烦,它都在这里,所以他这里特别提出来了按之心下满痛,按着肚子却又不怎么痛,就是肚脐以下的部位,那么这时候你要用泻药,你要用承气汤就不行了,得用大柴胡汤。

分析:本方和解少阳,清泻里热。主治肝、胆、胃、肠不和之症。
原文13,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去皮,炙)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
大黄,煮取二升,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方解】大黄缓下,芒硝软坚,二药合用攻下颇峻,复佐以消胀破结的厚朴、枳实,则荡涤肠胃、通利水谷既迅且猛,任何大实、大热、大满、以至塞而不利、或闭而不通者,均得攻而克之。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注解:潮热,谓其热如潮,势甚汹涌,一身如蒸,无处不热之意。本条可分以下三段解之。①脉迟,为不及脉,常主寒主虚。今阳明病脉迟,故虽汗出不恶寒。阳明病的外证已显,但其人仍必有身重短气等外湿内饮的为证,当然还不可以议下。②若汗出不恶寒,其人腹满而喘,并有潮热者,则脉迟不外由于里实气血受阻的结果,乃肯定外欲解可攻里也。若手足亦不断汗出,更是大便成硬的确候,则宜大承气主之。③若汗出不恶寒、其热不潮,则里热不实,不可与承气汤以攻之,即便腹大满而不通者,亦只可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气,慎不可使之大泄下。
按:水火不相容,水盛则火欲息,火盛则水欲绝。阳明病法多汗,即热极于里,津液外亡之象。表有湿则身重,里有饮则短气,其热还不甚,里尚不实甚明,此时何得妄攻?由于脉迟属不及,一般主寒主虚,不过里实极者,则血气受阻,而脉亦迟,故阳明病脉迟,首宜当心其虚。虽汗出不恶寒者,明是不可妄攻的否定语气。其身必重、短气,即不可妄攻的可能见证。后之大承气汤主之,当无此证,读者多连读下去,而把身重、短气亦说成大承汤的适应证,实属大错。试看书中论身重的条文很多,而无一可下者,尤其《伤寒论》第219、221两条所论与此很相似(见白虎汤条和栀子豉汤条)。但均禁下,古文词义简奥,不易理解,因不避词费,细释如上,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人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注解:燥屎即硬便,矢气即放屁。有潮热为里实的确候,故阳明病潮热,若大便微硬者,即可与大承气汤以攻之;便不硬者,则不可与之。假如不大便已六七日,而无其他证候足以证明大便之硬否,可先与小承气汤,服后不大便而转矢气者,即为有燥屎的确据,便可与大承气汤;若服小承气汤后不转矢气,则必下初头硬后必溏的大便,这种情况是不可与大承气汤的。如果不经试服小承气汤,而误以大承气汤攻之,则必致腹胀满而哕、不能食的里虚证。虚欲饮水自救,但胃气虚与水则不受。其后发热者,谓服小承气汤,泄下先硬后溏的大便,潮热即已,但以后又复发潮热的意思。此必大便又硬而少也,仍宜小承气汤以和之。当然服小承气汤后不大便,则可与大承气汤。若不能转矢气,慎不可与大承气汤以攻之。
按:阳明病潮热,为里实可下之候,但以什么药下之,还须进行方证之辨。大承气汤为攻下峻剂,尤其不可轻试。有潮热,同时见大便硬结者,为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上条的手足濈然汗出,为大便硬的征候之一。而本条则无大便硬的明确征候,但潮热和六七日不大便,有可能为大便硬结,因出小承气汤试之一法。不过若潮热、不大便,即实系先干后溏者,亦小承气汤证,若试与大便硬的大承汤证,只能使之转矢气,当然无效,但亦无害,而后再与大承气汤则最妥当不过,故于大小承气汤疑似之证,先与小承气汤亦可看成定法,虽说试之,实即治之,不可不知。
《伤寒论》第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注解:太阳伤寒,法当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故病不解,邪热乘吐下之虚而陷于里,因而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而不恶寒,则外已解,可攻里也。独语如见鬼状,即谵语之甚者。潮热而谵语、大便已硬,为大承气汤证。证之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即捻衣襟、摸床沿。惕而不安,即无故恐怖而不安。此皆意识模糊、生机欲息的形象。气将脱则微喘,精欲竭则直视。脉弦属太过主实,故还可与大承气汤背城一战而望生。脉涩属不及主血少、邪实正虚,已难于攻治,故不免于死。
若上述之轻微者,只发潮而谵语,则无关于生死大事,不过里实热结,宜攻而已,大承气汤主之。若服后得快利,则止后服。
《伤寒论》第212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注解:谵语有潮热,为热实于里、大便成硬的确征。胃有热当能食,今反不能食者,乃里实更甚,即胃中亦燥结的宿食关系。若其人能食,则胃中无燥结只大便成硬耳,但均宜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论》第217条:汗出谵语者,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注解:汗出多则津液外越,胃中燥屎必结,谵语即里有燥屎的确候。此为风也,谓此为太阳中风转属阳明病者,燥屎当下,但须太阳证罢乃可下之。若下之早,则使外邪尽陷于里,势必加甚其语言错乱。表邪里实,即是说表邪内陷则表已虚,邪并于里,则里益实,比较原证更重一等,但下之均当愈,宜大承气汤。
按:汗越于外,则津液竭于里,若复热实,燥结至速。谵语即有燥屎之候,故不可轻视,一俟表解,即须大承气汤下之。阳明病不怕证实,最虑津虚。后有发热汗出的急下证,意即在此,可互参。
《伤寒论》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注解:二阳并病,指太阳阳明并病言,若太阳病证已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大承气汤证已极明显,故下之则愈。
《伤寒论》第238条: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注解:阳明病下之后,遗热未除,故心中懊憹而烦,若里有燥屎,腹当硬满而拒按,则仍可攻之。若只微满,大便初头硬,后必溏,为栀子豉汤的虚烦证,则不可攻之。如确审其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下之。
按:心中懊憹而烦为栀子豉汤和大承气汤的共有证,其主要区分即在虚满与实满,此腹诊之所以必知者。
《伤寒论》第239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注解:胃肠中干,大便成硬,欲行难通,故绕脐痛而烦躁。欲行暂止则痛与烦亦暂止,时休时作,故谓发作有时,此亦有燥屎的确候,言外宜大承气汤攻之。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注解:见桂枝汤条。
按:此只日晡所发热而脉实,又何须大承气汤的猛攻?殊不知方发汗汗出即转属阳明,其病传变迅急,来势猛恶可见,于此正在变化莫测之际,当头痛击,亦正其时。医家不只要知常规,更要知随机应变,可与后之急下诸条互参自明。
《伤寒论》第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注解:大下以后,又六七日不大便,而原有的烦未解,并腹满且痛,此仍为有燥屎之证。其所以大下之后而还有燥屎者,因其人本有宿食下而未尽的缘故,宜大承气汤再下之。
按:此即承前之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条,而重申攻毒务尽之义。
《伤寒论》第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注解:小便不利,则大便当溏,今以里热盛实,边结边流,因致大便乍难乍易。虽外时有微热,但其人喘冒不能卧,显系实热自里迫上的征候,因断言谓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下之。
《伤寒论》第251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无太阳柴胡证,谓无太阳表证和少阳柴胡证。今烦躁而心下硬,并四五日不大便,里实的征候已显,况能食,更是多热无寒确征,似可以议下了,但以脉弱,心下硬,亦可能是胃虚,以是可少与小承气汤微和其胃,可略安其烦躁,进行观察至六日,还不大便,己可证其非虚,故可增与小承气汤一升;延至六七日仍不大便,虽不能食,有似实结已甚,但若小便少者,大便仍初硬后溏,未定成硬,不可攻之;若不慎而攻之,则使溏泄不已。必须小便利,则屎定成硬。乃可攻之,攻之宜大承气汤。
按:本条的脉弱和首条的脉迟,均属不及的一类脉,阳明病见之,必须精心观察,慎重用药,尤其脉弱而伴心下硬,更当考虑胃虚,即有一二实候,不可妄试攻下。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五六日再与一升。用药何等慎重,四五日、至六七日,观察何等周详。治大病难,治疑难病更难。病家急躁,医者粗心未有不败事者。条文中虽未说四五日未大便,然据六七日不大便一语,则四五日至六七日未大便自在言外。古文简炼,读者应细体会。
《伤寒论》第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目中不了了,谓视物不明的意思。睛不和,谓睛昏暗而不光泽的意思。
伤寒六七日,其人突然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并无其他明显的表证和里证,而只大便难,身微热,但此为热实于里的险恶证候。外迫虽微而上攻甚烈,病势猛剧,缓必无及,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按:伤寒表证突然而罢,里实证候不待形成即出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等精气欲竭的险恶征候。传变急剧,大有不可终日之势,哪容“只大便难而身微热”再行观望之理,应急釜底抽薪,以大承气汤急下之。
《伤寒论》第253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阳明病,若发热而汗多不已者,此热盛蒸腾于里,津液欲竭于外之象。宜急下热以救津,缓则无及,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54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发汗而病不解,马上传里腹满痛,传变如此迅速猛恶,稍缓则险证蜂起,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按:以上三条,均以病情猛恶而行应急制变之治,看似不重,稍有延误,祸变立至,学者宜仔细玩味而熟记。
《伤寒论》第255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此承上条言,虽已下之,则腹满不减,即有所减亦微不足道,病未尽去,故还应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脉滑而数,主里有实热,故下利脉滑数,当有宿食,宜以大承气汤下之。
按:古人以为阳明属土,少阳属木,阳明与少阳合病则呈木克土,故必下利。此和后之“脉不负”以下一段文字,均属五行推理,这里从略。
《伤寒论》第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少阴病,津血本虚,若传阳明,则燥结异常迅速。口燥咽干,己有热亢津枯之势,故急下以救津液,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自利清水,色纯青,谓所下皆青色秽浊的水样便。热结于里,故心下必痛,此即《温疫论》所谓为热结旁流者是也。边下清水,边实结心下,热亢津亡,灾祸立至。口干燥者,已见其端,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按:以上所述常见于温疫症,病势猛恶,初得即致人于沉昏不起,形似少阴病的但欲寐,因以少阴病冠之,其实为热实于里的阳明病。我(胡老)年轻时,一日正在睡中,突然身如倒,昏冒不知所以。初以为梦,嗣后以腹痛欲便,乃知已病。遂下利黑水样便二三次,臭恶异常,以后即沉昏不省人事,家人惶恐,乃请西医注射药针,天明头脑稍清,但口干舌燥、腹满痛不休,因服大承气加甘草汤得快下乃安,以所患与本条论述颇相似,故附此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腹胀、不大便,已属里实可下之证,况由少阴病传来,须虑其津液枯竭而致虚,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按:津液虚损则易致热实,热实更易致津液枯虚,虚实相搏,则虚者益虚,实者益实,正虚病实,将难任药矣。故少阴入阳明略见其端,即宜急下。以上三条,除自利清水一条外,其余二条皆少阴病传变为阳明病者,不可不知。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13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注解:口噤,即牙关紧闭。卧不着席,谓背弓反张,仰卧则背不着于席。齘齿,即上下齿相切意。
热壅于里则胸满、津燥、筋急因致痉。口噤以下为痉之剧烈状,此可与大承气汤以下其热。
按:破伤风多见此证,宜注意。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1条: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注解:脉浮大主热盛,而涩主血少。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源。宿食实于里则发热,荣卫源绝则血少,故脉应之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涩而微也,宿食当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2条: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注解:脉数而滑者,为热实于里之应,故知此为有宿食,宜大承气汤下之即愈。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3条: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下利一般多能食,里有宿食则不能食,此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按:噤口痢多由于有宿食者,宜注意。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37条: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下利而脉不微弱,而三部皆平,为不虚偏实之候。按之心下坚,显系边流边结之证,故当急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38条: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脉迟主寒,但里实甚者则脉亦迟,今迟与滑俱见,则不为寒而反为热实甚明,故下利见此脉,则知为里实所致,实不去则利不止,宜大承气汤急下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39条: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注解:下利,虚人最甚,脉当微弱,今脉反滑为里实之应,故谓当有所去,须下其实乃愈,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40条: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此即所谓休息痢,因初病时未能驱尽病毒,故至时复发,当下尽其毒,宜大承气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1条: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注解:见小柴胡汤条。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6条: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注解:产后七八日,既无太阳表证而少腹坚且痛,其为恶露结滞不去甚明,更审其人不大便、烦躁发热,尤其倍于日晡时,而脉微实不食,食则谵语,一派里实的证候,至夜即愈亦有别于一般的瘀证,以是知为热实于里,因使恶露结于少腹而不去也,故宜大承气汤主之。
按:产后恶露不尽,一般不宜大承气汤,但由于热实而致恶露结而不去者,又非此不治,不可不知,关键所在,须辨方证。
【辨证要点】基于以上所论,可知大承气汤为攻下峻剂,但热实达至一定高度,又非此方不能以救治。不当用而用,和当用而不用,均足以误人性命。燥屎宿食虽属本方应用的指标,但不是应用本方的目的。以上所述,在不同情况而有不同的证候,必须熟记。尤其应变急下各条,更要心中有数。若谓大承气汤法即泄下,所治不外大实,大热、大满云云,而于具体适应证毫无所知,敢断言其动手便错。今就其方证的辨证要点归纳如下: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濈然而汗出者。
2。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
3。阳明病谵语有潮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
4。汗出谵语、无太阳证者。
5。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
6。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
7。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
8。病人烦热汗出则解,日晡发热而脉实者。
9。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
10。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有时微热、喘冒不能卧者。
11。脉弱、烦躁心下硬、六七日不大便、小便利者。
1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13。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
14。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
15。下利脉滑而数、或脉迟而滑、不欲食者
上面还有一个,“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与这节是对照的,那个就有虚寒,那个当然是不能下。如果腹满不减,就是有所减,也微不足道,胀的还是很明显的,当须下这,这没问题,它是实要是虚寒呢,它是时减时胀,时满,有所减,但是有时候回来还是那个样子,真正实它不减,它里头有结实的东西,你比如有宿食,吃的东西在胃里头,你不把实去掉,它怎么能够减呀,不会减的,虚胀里头没东西,它光是寒,这个寒气一下去,当时一下子就好了,可是寒又来了,它又胀了,它是那么一种情形,它是无形,这个虚寒是无形,没东西,这个实确实有东西,它燥结在那地方了,它不减,即使外面看着减了一点,那也微不足道,还是胀的相当难受,所以这个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这个是“宜”不是“主之”这个在临床上口气都含蓄啊,可是你自己看,该用大承气汤的,所以猛攻,它这个胀满消不了里实去不了,你就搁大承气汤,有的时候小承气汤,就用三物厚朴汤就行了,你就用三物厚朴就行了,所以他不搁个大承气汤“主之”有用大承气汤的机会,就用大承气汤,可以用,在临床上你还要细辨了。
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比较:
厚朴七物汤(病机:里实兼表症。病症:发热,腹痛,脉浮,里症》表症。病部:肠。治则:表里双解,解表通里。方剂:桂枝汤去芍药加生姜量,加厚朴三物)
厚朴三物汤(病机:里实气滞证。病症:胀,疼,闭,气滞》积滞 病部:胃肠(脘腹)治则:行气
除满通下。方剂:厚朴,大黄,枳实)
大柴胡汤(病机:里实兼少阳症。病症:心下满痛,拒按,便秘。病部:心下,两胁,胃,胆,腹。治则:和解少阳,清泻里热。方剂:小柴胡去参草,加生姜量,加大黄,枳实,芍药)
大承气汤(病机:里实积滞俱重症。病症:积胀俱重,腹胀不减。病部:肠.治则:攻下热结
方剂: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虚寒腹满
原文10,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三日服。

【方解】附子温中祛寒,半夏逐饮止呕,粳米、大枣、甘草安中止痛,故此治里有寒饮、呕吐、逆满而腹中痛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0条: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注解:腹中寒气,谓腹中寒,并有水气雷鸣,谓水声如雷,言其声之大。切痛,谓痛如切,言其痛之剧。寒气自下以上迫,故胸胁逆满而且呕吐,宜以附子粳米汤主之。
按:本方治腹痛、呕吐,有似大建中汤方证,不过大建中汤证痛在上腹而上及于心胸,本方证痛在下腹,则不及于心胸。若寒疝痛剧上及心胸者,以此二方合用有奇效。
【辨证要点】腹痛肠鸣、恶心、里虚寒者。
原文分析:寒饮逆满证。症状:胀、痛、呕、泄泻;病机:阳虚挟湿(水饮)
他不是腹满,是胸胁逆满。这类是由于腹中有寒气,这个寒气啊,寒和水气,就是腹里头,既有寒,同时也有水气,所以他加个雷鸣,雷鸣就是肠鸣的厉害。切痛者,痛的也相当的凶,
原文15,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方解】大黄伍以附子细辛等热药,此即所谓温下法而治寒于里而宜下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5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注解:胁下偏痛,指偏于一侧的胁下痛,紧弦为寒实的脉应。今虽发热而脉紧弦,故知为寒实,宜大黄附子汤以下其寒。
按:本方不仅治胁下偏痛,无论那一体部,凡偏于一侧痛者,大多属于久寒结聚所致,用之均验。寒疝腹痛,有宜下者,本方亦有效。
【辨证要点】寒湿偏注而见身体某侧、某处痛疼者。
【附注】 本方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冷积便秘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睾丸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

 禁忌:使用时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方解:本方证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人于内,阳气失于温通,气血被阻,故见腹痛;寒邪阻于肠道,传导失职,故大便不通;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留阻,气机被郁,故发热;阳气不能布达四肢,则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征。治当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立温阳通便之法。本方意在温下,故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君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是为臣药。大黄性味虽属苦寒,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用之法。三味协力,而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合成温下之功。

附子与细辛相配是仲景方中治疗寒邪伏于阴分的常用组合,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中是与麻黄同用,意在助阳解表;本方是与苦寒泻下之大黄同用,重在制约大黄寒性,以温下寒积,意在温阳通便。一药之异,即变助阳解表而为温下之法,且方中附子用至3枚,远比麻黄细辛附子汤为大,此中轻重,大有深意,临证用药当细心体会。

化裁:腹痛甚,喜温,加肉桂温里祛寒止痛;腹胀满,可加厚朴、木香以行气导滞;体虚或积滞较轻,可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功;如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

 原文分析:胁下偏痛——胁腹部。发热,其脉紧弦——寒实内结,阳气不行,在表营卫不和。

这种情况如果误用寒下,则易引发心绞痛,可加吴茱萸、苏梗。
分析:本方温阳通便(温下寒积)。(附子、细辛)用于寒邪伏于阴分证。

这个方子也常用的方子。“胁下偏痛”偏一侧痛,这个胁下,那么这个方剂不止治胁下,凡是偏侧痛,都起作用。古人认为这种病是寒实,热能实寒也能实,前面伤寒论也有寒实结胸,这个寒实成聚,就是结聚了,它是偏于一侧固定在一边,才有这个情形,所以古人呀,把这种病叫寒着于一侧,它要不是结实,它不会一边呆着的,古人这么看的。

  脉呢紧弦,这个紧弦这个脉呀,一方面主寒,一方面主实,如太阳病脉浮紧,它是实,那么那个脉沉紧,沉弦,沉为在里呀,就是里实而多寒,现这种脉,所以结论是,总而言之是寒,就应该用温药下之。寒,虚寒不能够下呀,寒实也得攻,但是得用温药来攻,所以他用大黄附子汤,这个方子咱们在临床上呀,常遇到这样的关节疼痛呀,偏于一侧,我们一般用桂枝加术附,偏于一侧痛,你可以加大黄,但是大黄量不必用大,这个尤其骨质增生常有偏侧疼,好使的很,这个在临床上经常用,不只见于胁下。这大黄附子汤,就是大黄附子细辛,三味药,附子细辛都是热药,去寒的,那么大黄,它是一个下药,下寒,以为那两味药是温性药呀。所以我们如果遇到,看着是一种真正的寒实的状态,辨证怎么辨呢,古人通过实践呐,凡是偏一侧痛的,大概都是这种情况,后头也讲了,阳中有阴,沉就是阴,紧弦就是脉有余呀,就是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是这些病呀,寒热错综发现,我们现在可以这么体会。但是古人呀就是得出这么一种规律,凡是偏侧痛,古人认为都是寒实,所以应该用温药下之。这是在辨证很有用的,那么事实的真理应该怎么来体会它,那又另当别论,但是这个规律是一毫不错的,这个大家要注意,我们在临床上用温下的法子,大概都是这种情况。这是胁下偏痛,所以他这个书好就好在这里,他的辨证的主要的证候说出来,我们就是温下法,什么病温下法呀,寒实,什么样寒实,你只用脑子想不行,有一定的证候,凡是有偏痛,而脉偏紧偏弦,那么这个就是属于寒实,可用温药下之,大黄附子细辛汤,但是不要限制他这几味药。那么这个说是腹中痛,偏于一侧,胁下嘛,也是腹啦,如果是关节一侧痛呢,你搁这个,就不是很相当的,它关节痛应想法治关节呀,药可以变化,这个方子呢,假设腿的一侧疼,搁芍药甘草,芍药甘草治拘挛痛,那么脚挛急,下肢一侧痛,芍药甘草呢配合这个方子,大黄附子细辛加芍药甘草。总而言之,这个方剂呀,你在基础上认识,在临床上呀,你可以自己变化,这个变化对一般的方剂也得有认识,不然的话也弄不清楚。所以这个方剂呀,大家要注意,在临床上通过这个方剂的作用,我们常常有很多的用它的变化,治其它的一些偏侧痛。

 原文16,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
       
茯苓(四两)乌头(二两,炮) 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 细辛(一两)

       右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方解】茯苓半夏逐饮。乌头、细辛驱寒,故此亦寒气在里的治剂。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6条: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注解:本条述证简略,但由于“寒气”二字当与附子粳米汤条的腹中寒气同,自然亦有寒疝腹痛一类证而且手足厥冷者。
【辨证要点】因述证简略,以药测证,寒性腹痛可试用之。因方中有乌头和半夏,故不宜作煎剂。

原文分析:寒气厥逆——寒饮腹痛,手足逆冷。分析:本方散寒止痛,化饮降逆。半夏以乌头相反。伏苓配半夏,化饮止呕。朱砂,重镇降逆。朱砂有良好的防腐作用。

就根据下面药物,你看下面药有茯苓半夏,去水的,乌头、细辛是一个热药,去寒啦,所以又不水气,又有寒,那么腹中痛,腹中疝痛,那么寒的厉害,所以他四肢厥逆,大概是这种情况,可以用这个药。但是要用这个药,大家现在要注意,这个药是正相反罗,它有这个半夏乌头,究竟是不是没关系,但是我们开始学呀,用这个方子要注意,肯定这个方子开出来,是被议的,你这附子乌头相反,你都不知道呀,药房也不能给抓,甚至还有人说你旁的话。其实古人这么用了,那不会有毛病的,我们半夏与附子用,乌头与附子一样的,用川乌是没问题的,用草乌就另当别论。他这个方子我们要是用的话,大家总是要躲避一下,尤其是问你们,跟谁学的啊?你们那个先生,他连乌头反半夏也不知道吗?搞的让人笑话。所以这个方子在.医宗金鉴.里头不足为法,它说这个条文也太简,这法子教人也不怎么好,它是这样来看它的,其实是没关系的,肯定没关系,因为附子半夏我们常用,用乌头也肯定行,没问题。所以这个方子,假设里头有水气,又有寒挺甚,而这种寒的疝痛,腹中痛,四肢厥冷,当然是可以用这个方子。它怎么叫做赤丸呢,它这与这个真朱为色的,真朱是红的,他说把它磨了,拿真朱拌下子,它那色就红了,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古人说这个“知”就是指“效”假设不效,还可以继续吃,量可以增,我们要给人开方子,可要注意了。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
        
两)
       右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