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业模式设计工程学原理(二)—请作者吃顿饭,高清珍藏版刊物免费送

 包梓 2015-04-09

手机太累?扫文末二维码,PDF图文并茂版文章免费下。或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高清纸质打印版,您还能请本文作者吃顿饭!


商业模式设计工程学原理(二)



魏炜、朱武祥、林桂平/文


同一个资源能力,放在不同利益主体手中,抉择收益不同。这种收益,首先来自资源能力与利益主体的不同匹配,即我们上期讲的“找对象”;其次来自交易方式的差异,即确定对象后,用哪种方式交易。不同的交易方式,好比不同的能量开发技术,就算面对同一个对象,迸发的能量都不同。所以,想要在交易中获得更大的价值增值,不仅要找个好对象,还要在众多交易方式中选择最合适的一种。那么,具体怎么操作呢?本期我们围绕交易方式的七个组成参数,以及这些参数形成的过程,来具体探讨商业模式设计的七大绝技。

在上期封面故事中,我们提到“同样的资源能力被不同利益主体拥有时,机会成本不同”,主要着眼点,是不同的利益主体。那如果和同一个利益主体交易,最终的商业模式设计效果是否会一样呢?先来看一个小例子。

某技术公司拥有一项生态肥技术。化肥厂如果应用这项技术,每吨成本可以降低500元,毛利率可达30%。

对于该技术,至少有两大类可能的商业模式设计:

第一类,以该技术为核心,自行建立工厂,销售化肥。这又进一步涉及一些交易结构设计问题:工厂资产的融资设计、如何与化肥产业链上各利益主体交易等。

第二类,把这项技术拿来,与现有的化肥厂合作。此时交换的资源能力是相对确定的,利益主体也是确定的。具体的交易方式设计则很多。下面举三个例子:

方式1:技术完整销售给化肥厂。即,将技术完整估值、定价,与化肥厂进行一次性交易。这种交易方式在医药行业经常采用,可一次性获得收益。

方式2:技术授权,收知识产权使用费。这相当于把技术研发、生产、销售等业务活动环节切割了。其中,化肥厂占据生产、销售等业务活动环节。技术公司则意图通过研发控制全局,获得长期、持续性收入。在现金流结构上,这属于多期收入。美国高通公司在3G市场就采取过这种方式。由于高通的专利池比较全面,都是3G应用绕不过的技术,面向的也都是大企业和政府,所以这种交易方式在3G时代取得了巨大成功。

方式3:把技术封装,作为配方交给化肥厂生产。化肥厂必须采用技术公司的品牌,并通过已有的渠道销售。技术公司可以把利润的大部分(例如70%)分给化肥厂。这种交易方式的设计,除了将业务环节切割为技术研发、配方封装、生产、销售四个环节,还将资源能力切割为品牌、资金、产能、销售能力等部分。技术公司占据技术研发、配方封装等业务环节和品牌的资源能力,其他则配置给化肥厂。

与前两种方式的串型结构不同,方式3是一种“软一体化”的三角型结构技术公司通过研发、配方封装、品牌授权等,贯穿整个交易过程,获得持续性收益。而且,与方式2固定收益的定价形式不同,它采用分成收益。可口可乐公司就是这么干的:它将浓缩液生产出来后,让合作伙伴搞瓶装厂并控股。但他们必须按可口可乐的统一品牌和系统去推广和销售可乐。浓缩液生产厂跟瓶装厂其实是两个公司,浓缩液叫可口可乐品牌,瓶装厂才是可口可乐公司。

显然,这三种交易方式最终实现的控制力和价值增值都是不同的。方式1涉及对技术的估值,而且一般只能跟一个化肥厂交易,交易价值不高;方式2如果放在碎片化、主体游击队化的市场,交易成本巨大,实施难度也很大;方式3有更强的掌控力。如果辅以金融手段,解决大多数中小化肥厂的融资问题,有可能闯出一片天地。而且,该方式的交易价值较高,交易成本可控,货币成本也不高。最后获得的价值增值也是三者中最高的。

何谓交易方式?

简单来说,交易方式的作用,是回答一项资源能力在多个已知利益主体之间“如何交易”的问题。它由七个参数组成:满足方式、构型、角色、关系、收支方式、收支来源、现金流结构。这七个参数,加上利益主体的关键资源能力和交易结构的价值,就构成了“魏朱商业模式六要素模型”的核心内容,如上图。

上文提到的三种交易方式中,技术公司与化肥厂的交易结构之所有如此大的差异,正是因为其交易方式的构型、现金流结构、收支方式等参数不同。而在实际交易活动中,这些参数是千变万化的。其多变的组合,就构成了形形色色的交易方式。

此外,交易方式还取决于对交易活动的不同分割。每个利益主体都有一定的初始资源和能力。如果把一个活动切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那么“资源”就是可以和活动、利益主体分开的交易对象(或交易对象的某个属性)。“能力”就是衡量活动处理过程效率和效果的指标。对活动的不同切割,和对活动的输入、处理、输出产权(即权利)的不同配置,也构成了各种不同的交易方式。

交易方式不同,价值增值就不同。而这,正是商业模式令人着迷之处。

价值增值

商业模式创造一定的交易价值,同时也付出一定的交易成本和货币成本。交易价值减去交易成本,就是交易结构的价值空间。而价值空间减去货币成本,就是商业模式为所有利益相关者实现的价值增值。此外,价值增值又等于焦点企业剩余(即焦点企业的企业价值)加上利益相关者剩。如下图:

所以,如果一项交易结构创新,能够提升交易价值,或降低交易成本,或节省货币成本,或同时实现这三项中的两项或全部,都会提高价值增值。

在研究价值增值时,传统的交换理论,仅研究“交易对象的整体产权转移带来的价值增值”。其参考依据,是交易对象在不同利益主体手中的不同评价(抉择收入、抉择成本)。新交易理论,则重点研究“不同交易方式带来的价值增值”。这里的交易方式,不仅包括“对交易对象整体产权的不同切割、转移”,还包括切割、转移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资源能力和主体的切割配置”问题。

下面,我们根据交易方式的七个组成参数,并结合切割、重组的思想,来具体解析:为什么利益主体以不同方式交易时,价值增值不同。

一、满足方式

传统的管理论,重在分析“谁是你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什么”,对满足需求的方式则描述不多。而事实上,同样的利益相关者,同样的需求,采取的满足方式不同,可能带来的价值增值也不同。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某大型设备总装厂商,要跟零部件厂进行供应链配套制造。传统的交易方式是:总装厂先选址建厂。然后,零部件厂在靠近总装厂的位置建厂,以方便配套制造。但零部件厂商有些疑虑:如果我挨着你建厂,专门对你制造配套,你就会压我的价,让我签订不平等合约。但如果我在多个总装厂结合部建厂,实现一对多服务,那物流成本又会很高。

这该如何是好呢?

对此,总装厂进行了这样的分析:零部件厂的资源能力分为厂房、设备、资金、技术、管理团队等。目前的满足方式,是全部配置给零部件厂商。如果做一下转换,把厂房配置给总装厂,把设备、资金、技术和管理团队等配置给零部件厂,就能设计出一个新交易方式。

具体方案是这样的:总装厂先建设厂房,然后租给零部件厂商。零部件厂商自带设备、资金、技术和管理团队等。这样,即使有一天他们想撤走,只需带走设备和管理团队就行。而不用担心被总装厂压价,及事后不诚信等问题。而对总装厂来说,这种方式一来体现了合作诚意,有利于长期稳定合作伙伴。二来,有朝一日,零部件厂商真的撤走了,他们可以马上再找一家合作。这大大下降交易成本,实现了价值增值。

二、构型

所谓构型,是指利益相关者及其联结方式所形成的网络拓扑结构。不同的交易方式,体现为不同的构型,最后形成的价值增值也不同。下面以几种常见的构型方式为例,进行具体解释。

1、双边平台

双边平台一般连接两类利益相关者,平台企业承担汇集信息、制订交易规则、促进交易等功能。我们熟知的淘宝、Facebook、iTunes等都属于双边平台。在构型上则体现为“两边多对多”“中间汇集”的交易方式。

例如谷歌的构型,如上图(图中只考虑了谷歌最开始的基本构型,关于AdSense、Gmail、Android等延伸结构暂不涉及。事实上,延伸结构的构型也一样):左边是规模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当用户提出搜索请求时,谷歌通过网页搜索技术,将这些需求反馈给相关网页。右边是广告主,他们提交广告申请,并按点击率支付广告费。

这种构型,降低了广告主和用户之间的搜寻成本。谷歌的核心技术是“PageRank算法”,它把这个算法免费提供给用户。汇集大量用户之后,网站的广告“眼球经济”价值也大大提升。

2、单边平台

单边平台,是指把每个具备单独要素能力的环节,或多个环节的组合,转换成以其为中心的业务自主体(以达到规模经济边界为限),并为其搭配具备互补资源能力组合的平台的企业。平台和业务自主体的总和,称为单边平台商业模式。

从构型上看,单边平台属于一对多、平台与自主体之间界面标准的交易方式。下面,我们以洗衣店的运营模式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传统的洗衣店一般采取“直营+加盟”模式。分店须自行采购设备、收取客户衣物,并在店内洗涤。这种模式对分店的要求比较高,通常会遇到这些瓶颈:

1、产能利用率不足。分店的平均面积为一两百平米,除了一些开在多个小区结合点的分店,大部分分店都很难充分利用产能。

2、优秀店长匮乏。分店要处理收取、洗涤、配送等多项服务。需要配备多个工作人员,对店长的要求也比较高,这使得优秀店长的供给成为很大瓶颈。

3、优秀店铺稀缺,租金高昂。近年来由于零售终端竞争激烈,小区附近良好地段的店铺租金急剧上涨。

4、外地劳动力成本上涨、现金流无法集中,还有环保等问题。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种“直营+加盟”模式,也是一对多、界面标准。但是交易界面比较简单,总部与分店之间的联系较为薄弱,存在总部弱、分店强,掌控能力不足的瓶颈。以往实践也证明,在小区采取“直营+连锁加盟”模式的洗衣店,成长都比较困难。

有家公司,按照单边平台的构型设计,对洗衣店的业务活动环节进行了切割,开创了一种新模式,成功解决了这些瓶颈。

这是一种“非常4+1”模式。它将洗衣店的所有工作切割为:收取衣物、洗涤、集中派发、分散派发四个环节。把收取和分散派发衣物的工作,配置给小区分店,即收衣店。洗涤工作,配置给洗涤中心。集中派发的工作,则成为洗涤中心与收衣店的交易界面。每天下午,洗涤中心的物流车会按顺序前往它辖区内的4个收衣店,派发前一天洗好的衣物,并收取第二天要洗的衣物。

这么做的好处有这样几点:

1、产能匹配。一个洗涤中心配备4个收衣店。

2、洗涤中心投资、运营家庭化,降低了对店长的要求。且由于去掉了收衣环节的洗涤中心,管理更为集中和专注,效率更高。

3、收衣店不需要太大面积,十平米就可以开工。降低了投资、选址门槛。

4、收衣店可招本地普通员工,招工难度和用工成本也大幅降低。

5、联网卡实现现金流集中。

6、可复制性强。

该模式实施后,这家洗衣公司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开了300多家洗涤中心,发展非常迅猛。可见,同样是开连锁店,只是将总部与分店间的活动重新匹配了一下,就变成了一个单边平台构型,大大提升了价值增值。

3、从串联到三角型构型:鞋底王的交易结构创新

“鞋底王”是一家鞋底生产公司。它原来的交易方式是“串联型”,如上图:鞋底王负责设计和生产鞋底,销售给整鞋制造厂。整鞋制造厂整合各种零部件,设计、生产整鞋后,再把整鞋销售给耐克等品牌商。这是典型的“零部件参与OEM”模式,收益稳定,但价值和利润虽不高。

后来,鞋底王积累了一定的整鞋设计能力,和上下游的商业网络,便开始寻求转型。它将交易方式构型由“串联型”,变为了“三角型”,如上图。这时,鞋底王的主要业务,由原来的单纯生产鞋底,变成了这样四类:1、整鞋设计、鞋底设计和生产。2、组织整鞋生产、销售供应链,并为销售渠道提供销售指导、支持和返利补贴。3、为整鞋制造厂和鞋类品牌商提供整鞋设计方案。4、向整鞋制造厂供应高品质鞋底。

这种三角型构型,掌控力比串联型更强,也会获得更多价值增值。事实上,英特尔公司的CPU就一直采用这种交易方式。它通过“Intelinside”,牢牢控制了整个PC产业价值链。

三、角色


所谓角色,是指拥有既定资源能力的利益主体,在交易结构中的功能。换言之,想知道利益主体在商业模式中可能扮演着什么角色,看看它投入了哪些资源能力就能略知一二。在商业模式设计中,恰当的角色设计,会激励利益主体将它拥有的资源能力,发挥到极致。整个交易结构的价值增值,也将大幅提升。

开连锁店,店长的角色该如何设计?

店长的成长,是连锁企业必须面临的一大问题。例如某店长今年赚了10万,比打工时的6万多,他会很开心。明年增长到15万,也很开心??但如果接下来几年,收入一直在20万上下,他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就可能下降。而且,随着店长管店时间的增加,他会积累很多个人财富、社会关系和管理能力。如果能通过设计店长在未来交易结构中的“角色”,激励他们把不断增长的个人财富、社会关系、管理能力等资源能力,继续投入到整体商业模式中。那么,整个连锁企业的商业模式就能得到不断升华。

对此,某连锁企业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将连锁店的权利束切分为经营权、分红权和投资权三种。其中,经营权和分红权归店长。投资权则开放给公众投资人(包括店长)。投资权需要用资金购买,逐年积累。如果连锁企业上市了,积累的投资权,还可转化为购买原始股的权利。这样一来,店长多年积累的个人财富,就可以持续投资到多个店面。连锁总部则可以用这些钱继续开店,扩张规模。

而对店长个人积累的社会关系和管理能力,该企业则采取了“多级别、小连锁”的模式:当一个店长管好一个店面之后,可以升级为高一级主管,管理多几个店面。如果继续管理好了,可以持续升级。店面则分社区店和旗舰店,对店长的要求都不一样,这都可以在不断模式进化中得到合理处置。

这种交易方式的设计,把店长管店过程中积累的个人财富、社会关系和管理能力等都持续回流,并加强到整个连锁体系,既妥善安排了店长,又为连锁店的不断升级,提供了内生性动力。

店长最开始的角色是以销售为主的,后来积累了个人财富、社会关系和管理能力等资源能力后,他们的“可能”角色就拓展了通过投资权的设计,其角色增加了“投资者”的属性,他们就可以把个人财富投入到交易结构当中;而通过“多级别、小连锁”的设计,其角色又增加了“管理者”的属性,就可以把社会关系、管理能力投入到交易结构??

就这样,通过角色的设计,店长“个人的”资源能力,很好地转变成了整个交易结构的资源能力。

四、关系

关系,是指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治理关系。其主要作用,是描述“控制权”和“剩余收益索取权”等权利束,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如何配置的问题。

配置的核心原理是:投入什么性质的贡献,就获得什么性质的收益。在交易活动中,利益主体通过投入资源能力,对合作体的产出做出贡献。这些贡献,又分为固定贡献、可变贡献两种:如果资源能力投入量的大小,不影响整体产出,就是固定贡献;例如,在不超过产能的条件下,厂房对产量而言,就是固定贡献。而如果资源能力的投入量越大,产量就越大,就是可变贡献。例如,在农业种植中,农户的努力程度对农作物产的量而言,就是可变贡献。

当两个利益主体交易时,固定贡献应获得固定收益。而可变贡献,相应地应该获得剩余收益(更详细通用的说法和推导,请参考《商业模式的经济解释》一书)。这个核心原理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形式不同。下面列举其中四种:

1、某些固定贡献的利益主体,同样可以获得股权。

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可变收益,股权的作用,首先是描绘不同利益主体,对“控制权”和“剩余收益索取权”的分割关系。其次是在切割各方收益时,降低交易成本。由于股权一般对应剩余收益,只有作出可变贡献的利益主体,才能获得股权。但在实际交易中,由于交易成本的多变性,有些做出固定贡献的利益主体,同样能获得股权。

例如,某景点的乡村酒店,当地政府通过征集宅基地来建设。完工运营后的分红方案为:酒店管理公司拿20%,政府拿25%投入基础设施。剩下55%的红利,由村民们按宅基地的投入比例分配。在此,村民的土地投入,在酒店投入运营后是固定贡献。但由于它在交易结构设计中很重要,再加上一些政策考虑,获得股权收益,也很合理。

2、股权激励的方式可多元化。

股权激励的作用,是激励利益主体在交易结构中所扮演角色作出更多贡献。但由于角色贡献的多元性,股权激励的方式也是多元的。有些收益跟投入的资本挂钩,可以随着钱走;有些跟工作贡献挂钩,人走了就要退出。例如在华为,如果员工离职,一定要退股。具体的激励方案,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设计,但股权跟其工作贡献挂钩匹配是个基本精神。

3、同股未必同权。即,控制权和剩余收益索取权不必一一对应。例如,很多家族企业的后人,在管理和控制上拥有一票否决权,但集团绝大部分分红,都归管理团队和公众股东。还有些连锁店在发展初期,也采取“控制权向总部倾斜,分红权向分店倾斜”的方式。

4、股权不一定按出资比例分配。主要体现为各种合作社。例如,按供应量分配的生产者合作社,按销售量、使用量、融资额分配的消费者合作社,甚至不分配的社会企业等。

五、收支来源:成本也能变成收入

收支来源,是指企业的收入、成本来自哪些资源能力,或哪些利益主体。有些交易方式创新,可以将收入转化为成本,或者将成本转化为收入,或者将收入、成本来源去除。下面来看两个例子:

将员工培育成本变成收入来源

企业要向员工支付薪酬、奖金、五险一金外,此外还需负责他们的选、育、用、留,这些都是成本。但如果转换交易方式,这些成本同样能变成收入。例如,某连锁企业设计了一套完整、严密的连锁加盟体系,该体系对分店员工的要求较高。公司需倾注较多资源能力,才能获得胜任工作的员工。显然,培育工作由总部负责,经济效益更高。于是,该公司创建了企业大学,专门负责员工培育。不同层级的员工,培训内容和过程都不同。经过培训的员工,专业技能大幅提升,比以往直接通过社会招聘来的员工,更能胜任分店的工作。后来,总部干脆把员工培育工作纳入了其收入体系,将培育合格的员工,派遣到各分店,并收取一定的派遣费。这样,公司原来的员工培育成本,就成功变成了利润来源。

让供应商承担基础建设成本

在传统的连锁企业中,配送中心一直是总部的成本。连锁便利店7-ELEVEN却能通过资源能力的切割重组,将该成本转嫁给其他人。

7-ELEVEN的配送中心由多个供应商共同投资组建,并共同使用和参与经营。建好后,供应商将配送业务和管理权,全部委托给配送中心。7-ELEVEN则在充分协商,并征得同意后,以地区集中建店和信息网络为基础,纳入相应的信息系统。此外,它还提供“联机接受订货系统”和“自动分货系统”,协助配送中心实现系统化和高效化。这样一来,公司不仅实现了轻资产运营,还能抽出更多时间,来专注核心信息系统建设,提高运营和管理效率。

六、收支方式

收支方式有很多种分类:按收益性质,可分为固定收益、剩余收益、分成收益;按计价形式,可分为进场费、过路费、停车费、油费、分享费等;按组合方式,可分为产品组合计价、消费群体组合计价、时间组合计价、顾客定价、拍卖等。仅以时间组合,就可以举出很多不同收支方式的例子。有些资源能力,可以在时间上并行;有些,则可对其使用时间进行切割。但无论并行还是切割,都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价值增值。

1、叠加服务:在同一时间段,交易更多东西

时间上可以并行的资源能力,意味着在同个时间段,可以让利益主体交易更多东西。例如,在固定的场所面积内,想要提升连锁美发店单位时间的消费金额。第一种办法,是提供更高价格的服务。另一种办法,是把一些在时间上可以并行的服务,叠加在一起。例如,烫发和观看广告、屏幕购物就可以同时进行。而且,如果叠加的资源能力是互补的,则更为理想。例如,影院在放映《指环王》的那段时间,可以搭配销售与指环王有关的吉祥物,或进行其他相关的营销活动。这同样提升了该时间段当中,单位时间的价值产出。

2、切割使用时间:使用者越多,每人掏的钱越少

同一个资源能力,如果将其使用时间进行切割,分配给多个利益主体(各主体的诉求最好相对同质化),交易成本也将大幅降低。

例如,某农业机械合作社要购买一台施肥机,耗资10万法郎。其中70%的费用由优惠贷款、政府补贴垫资。另外30%,也就是3万法郎,由社员平摊。那么,每个会员该出多少钱呢?

答案很简单:假如有5个会员,每人每年承诺的使用时间分别为:20、15、30、20、15个小时。那么,每小时的使用费就是(20+15+30+20+15)÷5=300法郎。5个会员需要分摊的费用就是:6000、4500、9000、6000、4500法郎。这样一来,任何一个农场主都可以用不到十分之一的成本,拥有农业机械的使用权。而事实上,绝大多数农业合作社,人数都远不止5个人。也就是说,每个农场主掏的钱将更少。

七、现金流结构

同一笔收益,在不同的时间段,收入或支出体现为不同的现金流结构。金融方案的设计,由企业的现金流结构决定。而现金流结构,也存在很多设计的空间。

为医院设计一个新交易方式

医院的资源能力,可切割为固定资产(大楼、设备、药房等)、管理团队(院长等行政队伍)、专家团队(医生)、服务团队等。

各利益主体的贡献和收益,可分为三种:1、固定资产投入的是固定贡献,可获得固定收益。2、管理、服务团队投入的虽是可变贡献,但对医院的产出不具决定意义。可按服务时间,获得相应收益。3、专家团队是创造医院收益的重要引擎,应获得剩余收益。

为了让各利益主体的收益与贡献更匹配,医院开发商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交易方式:

第1步:组织设计院和建筑商,建设医院大楼。建筑商按照项目进展,分阶段结算收款。

第2步:购置医疗设备、药房,引入医院管理、服务团队。采用物业管理模式,按时间收费。

第3步:聘请医生专家团队建立工作室。医生可获得诊疗的剩余收益,但须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支付租金,对管理、服务团队支付服务费。

在这个交易结构中,有些收益,如建楼,是先支出后收入;有些是当期支出和当期收入,如管理、服务团队;有些是稳定的固定收益,如建筑、设备租赁;有些则是不稳定的风险收益,如专家团队的收入。但无论是哪种收益,理论上都可以切割给不同的利益主体,从而使他们的收益,与贡献、金融设计更匹配。

八、总结:交易方式的延伸

1、切割重组

前文我们提到,交易方式的差异,实质上源于其七个组成参数(满足方式、构型、角色、关系、收支方式、收支来源、现金流结构)的不同取值。在这些参数的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对交易对象和资源能力进行切割。将切割出来的不同部分,与不同的利益主体重新组合,形成不同的交易方式。

切割的方式很多,前文我们讲了五种:一是对资源能力的切割,如总装厂与零部件厂的交易方式设计、医院结构的分割设计;二是对业务活动环节的切割,如洗衣店的“非常4+1”模式;三是对管理活动环节的切割,如连锁总部培训员工,派遣给连锁分店;四是对权利束的切割,如总店对分店店长的持续性激励方案;五是对时间的切割,如合作社按使用时间分摊机械购买成本。

因此,切割是产生参数的重要手段。

切割之后,要与利益主体进行重新组合。最后的目标,是让利益主体与切割出来的部分结合在一起时,总价值增值最大。

2、抉择收益与交易定价

同一个资源能力,放在不同利益主体手中,抉择收益不同。这种收益,首先是来自资源能力与利益主体的不同匹配,即我们上期讨论的“找对象”问题;其次是来自对这种资源能力的交易方式,即我们本期探讨的“如何交易”问题。

从单个利益主体的角度看,不同切割方式形成的交易方式,抉择收益都是不同的。要判断这个交易方式是否有价值,只需看看主体实现的收益是否大于机会成本。然后来进行交易定价。我们上期讲到,合理的交易定价,是既不低于机会成本,又不高于主体在交易结构中的贡献。可见,定价也已经内含在交易方式当中。

从两个利益主体的角度看,A是否选择与B交易,他要考虑的机会成本有两个:一是他自己的机会成本。即,如果他不和B交易,而将资源能力放到其他交易结构中,最高的收益是什么?二是B的机会成本。即,如果B不和A交易,而选择了其他利益主体(与A贡献同质、等量的资源能力),他能获得的最高收益又是什么?介于这两个机会成本之间的定价,才是合理的。

不同的交易方式,好比不同的能量开发技术,就算面对同一个对象,能够迸发出来的能量也不同。所以,利益主体以不同方式交易时,价值增值不同。而这,正是我们讨论交易方式的意义所在。

■作者:魏炜、朱武祥、林桂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