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微信走得更远 Facebook 欲吞掉苹果App Store

 北书房2014 2015-04-09

简讯服务的迅速增长已超过在线聊天


“我建议,一旦发现就抓住他恶心的脖子猛摇,直到他口吐白沫,把他内脏掏出来,让他自己吞下去。”硅谷居民们并不经常引述P·G·沃德豪斯的话。但是,风险投资公司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的本尼迪克特·埃文斯(Benedict Evans)预计,简讯服务的成功对移动软件和企业软件的影响就是这样。


3月25日,Facebook在旧金山的一次会议上宣布,已经开始将它的Messenger服务变为一个“平台”,可以搭载和整合其他软件公司开发的各种应用。这是迄今为止这个过程中最令人瞩目的例子。本身作为在苹果iOS和谷歌安卓操作系统上运行的一种应用,Facebook Messenger今后将在购买应用和下载方面与这些操作系统相竞争。通俗地说,它可能成为一款吃掉苹果App Store的应用。


有人认为简讯应用只是又一种方式,让青少年可以分享比如“单向组合”的不幸消息,而它的发展前景可能让这些人大跌眼镜。简讯应用持续的爆炸性增长表明,它们将是一种长久的现象。市场研究公司Flurry表示,去年简讯应用的用户总量增幅超过100%(这解释了为什么传统短信似乎已经达到峰值,见下图)。目前,KakaoTalk、Viber和微信等十大简讯应用的用户总量超过30亿。单是其领头羊WhatsApp就有7亿用户。这是Facebook去年斥资220亿美元收购WhatsApp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它仍在继续发展自己的Messenger应用。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专用版简讯应用已经出现。Snapchat之所以大行其道是因为它能交换照片(经常包含裸照)并在几秒钟后销毁。秘密(Secret)、Whisper和Yik Yak允许用户保持匿名(遗憾的是,也包括恃强凌弱者)。Telegram因其强大的加密功能(这让情报部门不满)脱颖而出。FireChat无须依靠移动通讯服务也能工作:用户的手机能直接交流,在香港最近的抗议活动中这一功能受到欢迎。


用户在简讯服务上花费的时间已引起了投资者的高度重视,尽管其中一些服务将如何盈利尚不明朗,就像Twitter崛起时以及Facebook最初的社交网络业务所经历过的那样。WhatsApp去年处理了超过7万亿条消息,大约相当于全球每人1000条。另一家研究公司弗雷斯特(Forrester)发现,在英国,用户花在WhatsApp和花在Facebook的社交网络应用上的时间一样多。据估计在中国,用户平均每月使用微信的时间约为1100分钟。


类似的情况也在商界上演,尽管数字较小。在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上运行的简讯服务Slack取代电邮成为公司内部主要的沟通渠道,它似乎成功了,而其他打造“企业社交网络”的努力却失败了。Slack成立刚满一年,目前拥有50万用户。Slack表示,典型的用户每个工作日花135分钟使用其服务,每月发送消息总量达3亿条。正因如此,该公司去年10月融资时,投资者对其估值超过10亿美元。


Slack把海量数据分成更易于管理的“频道”,每个频道专属于某个项目或团队,令员工免于被过多的个人信息淹没。用户可以创建和订阅频道、交换信息、发布链接和上传文件,而所有这些都被保存下来。除了减少处理电邮的时间,这些频道还帮助新员工迅速上手,而不是从空空如也的收件箱起步。


Slack并非唯一的这类服务。包括Quip和HipChat在内的其他创业公司也提供类似功能。老牌企业亦不甘落后。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最近推出了一款名为Spark的服务,外观和体验都有点像Slack,但用户可以按需切换到音频和视频通信。IBM亦紧跟其后,推出基于网络的电邮服务Verse,让用户能够交换即时信息,以及利用该公司的人工智能引擎沃森(Watson)来分类甚至回复信息,以减轻通信负担。


简讯服务显然深得用户欢心,要能同样取悦投资者,则消费者版和企业版最终都要盈利。它们致力于此的方法有几种。其一是以适中的价格大量销售附加功能。例如在亚洲,一些简讯服务销售“表情贴图”,这些小图片能让用户的信息更有表现力,售价大概一美元一打。


另一种盈利的方法是从在自己的网络上进行的电子商务或资金转移里分一杯羹。用户早就可以在微信上预约出租车和购买机票了,随着受欢迎程度不断提高,它也将有能力开始向企业收取客户介绍费。Snapchat让CNN、《国家地理》等新闻媒体在其上发表文章,如果有广告收入则可以分成。与Facebook的Messenger一样,Line和Snapchat最近也新增了支付服务。


虽然大多数简讯服务都免费,但WhatsApp每年收取99美分的少量订阅费,这是主流社交网络一直不愿意做的。一旦用户及其所有朋友和联系人习惯了使用特定的简讯服务,让他们支付小额年费应该会更容易。如果乘上庞大的用户群,再减去不太高的运营成本,就有可能带来可观的利润。


在企业简讯服务方面,收取这种经常性费用的可能性甚至更高,原因是企业已经习惯了为电邮系统以及这些服务准备取代的其他软件每年支付授权和维护费用。无论规模大小,公司都有各类在线功能,从客户支持到软件漏洞跟踪,种类繁多,随之而来的是大量警报和查询,使公司疲于应付。因此,能帮它们更有效应对这一切的任何服务都值得掏钱。Slack的客户每人每月交7美元,就可以向频道输入数量不限的外部信息,把这项服务变成所有信息流的枢纽,使公司运转起来。


但是,最美好的前景可能在于Facebook树立的榜样,即让简讯服务成为平台,而让其他公司在上面开发内容和应用,这样就有各种方法创收了。由于提供各种附加功能,微信已经差不多算是一个平台了。Facebook目前打算更进一步,让其Messenger成为其他服务和应用的结合点。例如,只需点击信息流中嵌入的链接,用户即可打开其他应用。


咨询公司Ribbonfarm的文卡泰什·劳(Venkatesh Rao)表示,这类取代其他平台的做法是软件业的一种自然发展。类似的较量以前也发生过,最著名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浏览器大战”,当时网景导航者(Netscape’s Navigator)浏览器试图夺取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主导平台地位。而这一次,在位者是安卓和iOS,它们势必会予以反击。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经济学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直接回复联系我们更改或删除侵权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