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金庸小说的主角大多不是父母双全的?

 汕头能率 2015-04-10

金庸小说里,除了段誉,其他主人公几乎都不是父母双全的。是不是说孩子在父母的关怀保护下一切按部就班,不易培养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人生难得精彩,难以成书?

【叶茫】

这个问题是有的。而且缺失的多数是父亲。我们老师上金庸热点这课的时候有讲到过这个问题。

确实是金庸传统的孝的思想的原因。这里也有金庸传统与现代思想的一些激荡。首先是父母在,不远游。但闯荡江湖要远游,只能让父亲缺席了。父亲的缺席其实也不仅仅是父亲的缺席,而更多的是父亲这种象征的缺席。

然后其人物也是和“父”这个文化有冲突的。之前有说金庸笔下是有现代思想与传统文化的激荡的。其实像杨过这样是在某种程度上挺“反”传统的人。这样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是和“父”文化反着来的。而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其实金庸先生也没有正面去解决矛盾,他让父亲缺席了。

金庸是个很尊重孝道的人吧。老师上课说上次金庸回家省亲,那些官员都来了,但都不是坐主桌的。而上座是金庸的老师。老先生九十多岁了。金庸也是功成名就的人,但是对先生仍然像一个学生那样非常恭敬,一直给他夹菜,夹到老先生的碗里都装不下了。金庸是个很尊重传统文化的人。所以当传统的孝道这些和他小说发生冲突的时候,父亲如果在的话,那么故事情节就没法展开了。

我查了下知网,金庸研究有涉及到这个问题的。陈墨就提到金庸对“孤独之侠”的钟爱:“他们(指小说主人公)大都是些孤儿,陈家洛、袁承志、胡斐、杨过、张无忌、令狐冲、狄云等等都是父母双亡;郭靖有母无父,萧峰有父无母,段誉、和虚竹虽有父母但都不知;最苦的是石破天,终究也不知父母是谁;而最妙的是韦小宝,其父居然有可能是汉、满、回、蒙、藏五族的任何一个人。”(《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文学》)

父亲缺席这个现象在金庸小说里肯定是有的。而且也不是偷换概念没有意义的问题。顺着这个问题去探讨应该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而有些研究文章还指出,虽然金庸小说中,父亲是缺席的,但大多情况下,都会提供一个类似父亲的形象来带领主角成长。文章说是让亲生父亲缺席来回避让中国人最棘手的现代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内核——孝的矛盾,同时又提供一个类似父亲的角色来缓冲这个问题。我觉得探讨探讨金庸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还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问题。

【孔鲤】

之前没注意到这个问题,提到之后想了一下,我觉得更可能是一种讨巧,毕竟金庸前十四部书中的主角可能经历是悲催的,人格上却是完美的,所以金庸不愿给他们“侠义”与“亲情”的冲突与救赎。

我们一一来看。

首先《书剑恩仇录》、《碧血剑》、《神雕侠侣》、《雪山飞狐》、《倚天屠龙记》父母双亡是为了推动剧情发展。

其中《神雕侠侣》中的穆念慈其实本不必死的,只是若是不死,杨过的性格则无法像金庸笔下所写的那样,所以杨过必然是被放养的。

而《倚天屠龙记》中也是不必死的,我在如何解答这十个金庸武侠的难题?- 孔鲤的回答的最后提到了:

所有这些不合常理的表现,没有别的道理,就是为了要给张无忌腾出舞台。如果用较为合理的情节变化来作到这一点,让张翠山和殷素素退出,就可能会比较平淡。为了要情节变化奇幻,刺激性强,就不得不放弃人物心理变化的合理性,硬让他们说出不符合他们性格的话,作出违背他们性格的事。只可惜这个一来,表面上小说是变得更吸引人了,却只能马马虎虎地读读,经不起细看细读、反复玩味了。表面上吸引人,能产生丰厚的商业利益,小说的内在品质却下降了,从长远的观点看,这样的写作手法还是不采取为好。

好了,再看《侠客行》,这里头父母不双亡的原因我想大家也都知道,说出来便没有意思了,那是剧透。

《鸳鸯刀》、《越女剑》不去管它。

而《白马啸西风》里头虽然父母双亡,但计老人却也能算得上是父母之类的人物了,根据李文秀的性格,若是计老人被要挟,那她要救的必然是她,形不成冲突与救赎,冲突与救赎必然是当事人内心的抉择导致的。

重头戏来了,《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连城诀》)、《鹿鼎记》。

先抛开《鹿鼎记》,回到最一开始的我的话:金庸前十四部书中的主角可能经历是悲催的,人格上却是完美的,所以金庸不愿给他们“侠义”与“亲情”的冲突与救赎。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父亲死亡是为了推动剧情,母亲的生命受到威胁却的确是让郭靖在“侠义”(家国大义)和“亲情”之间犹豫,金庸想必已经知道一定要维持郭靖的人格完美,所以最后让李萍自尽,死得太及时而导致郭靖没有机会遭遇真正心灵上的残酷抉择,不给郭靖造成1vsN的困境,最终给郭靖一个合理的理由不再依恋地离去。

而到了《天龙八部》,我们看到:萧峰的父亲是大恶人,萧峰这等顶天立地的好汉,当初初见时或许会激动,事后必然处于痛苦之中,金庸安排萧峰最后自尽也许就是因为萧峰的精神压力过大了,但是萧远山的罪恶可不是出家就能了事的,这一点上有点不足了;段誉嘛,养父母被杀时自己人被困住,没有抉择的余地,当知道是自己亲生父亲是段延庆时,却又不去管了,因为《天龙八部》里头所有的“冲突”和“救赎”都给了萧峰了,段誉遇到王语嫣之后,关于他的线就扣住了,男主角武功已成、恋爱不顺,天下大事于我何哉,遂停滞不动,等待最后一集的结局时再来抱美人,其余场景若再出现其人,则再复述其恋爱不顺、武功忽有忽无的种种苦态一次,这样的框架很好,只要铺陈得当,读者不会厌烦,又能温故知新;虚竹亦然。

(关于《天龙八部》,其实若是慕容复此人大有可挖之处,从慕容复的眼中批判段誉,一旦跳脱妒嫉的层次,那会是什么样的猛烈而悲哀的控诉呢?我想那会很有趣。)

接下来便是《笑傲江湖》和《连城诀》了,其实这两部小说里都是“师父”充当“父母”的模式,金庸也同样安排了巧笔,师父都是坏人——这下好了,师父是坏人,我即便杀了他,也不会有道义上的谴责——而事实上金庸根本没让徒弟杀师父,也就更进一步回避了。

还是在如何解答这十个金庸武侠的难题?- 孔鲤的回答里我提到:

我相信是岳不群之前是正直的。

甚至如果金庸再刻画地好一点,岳不群是可以作为一个真正的正面人物出现的,因为我们在《笑傲江湖》里看到了他坚持过、拒绝过、战斗过,却也妥协了。金庸创作这个人,虽然草蛇灰线伏笔颇多,但前后的巨大差异是有些让读者诧异的。

什么是自宫呢?自宫就是用最珍贵的东西去贯彻自己最终的信仰。

金庸从这个角度再深入挖掘一点,我认为会更好。

金庸对政治的看法是全恶的,所以岳不群、左冷禅的目的就是为了“争权夺利”,而事实上有时政治是一种观点与立场,对于同一件事的权利义务认知,包含了群我的认同。

所以如果修改《笑傲江湖》,我们必须脱离浅层的“政治人物很阴险”这样的印象,而必须涉及到他们思想酝酿的过程,以及他们建立的世界观、群我观,以及最重要的自尊心。

最后,《鹿鼎记》。

我在前面以前说了,只有前十四部的主角的人格是完美的。

什么意思?

金庸在《鹿鼎记》中,塑造出的主角韦小宝,是个小混混。很多人都提到了这是在反侠,但更多是完全的反传统,你可以在《鹿鼎记》的字里行间看到,如果你带着这个思路去找的话,我在金庸小说中有哪些很正经的描写但却「细思笑尿」的?- 孔鲤的回答里提过,《鹿鼎记》本就是一派正儿八经的模样写的滑稽严肃小说,以正经的口吻彻底的反传统。

对于金庸笔下的时代,这是本非常好的书,批判现实,这是最伟大的赞誉。但《鹿鼎记》在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同时,也推翻了、嘲讽着所有武侠里的是与非。

所以,韦小宝会遇到这种问题吗?

根本不会。

无论母亲是好是坏,他一定会救母亲的,这是不用去想的。

另外,韦小宝的七个老婆也都没有父母,要知道结婚可不是两个人的相加,那是一群人的相加,详情见《红楼梦》。

为什么他不知道生父?因为他需要是中华民族的儿子,而不需要是汉族人的儿子。

提到抉择,由于没有满汉的隔阂与满人歧视汉人的基本国策的描述,所以天地会那些人的行为看起来异常无聊,这让《鹿鼎记》很轻松地做了选择,这种选择相对上是一种价值观的陈述,而不是一种哲学。也因此,有人认为《鹿鼎记》属于历史小说的范畴。

完。

【水耀】

别的不说,父母双全的人连公务员都是辞不掉的,更何况是要闯荡江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