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平“父母自我成长”专栏】 特邀作者:王人平(新浪微博@王人平,最火爆育儿自媒体) 有人文关怀的父母,会把孩子视为“人”来尊重。很多父母或拿孩子当宠物一样娇惯,或当废物一样训斥,唯独不拿孩子当成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来尊重。实际上这类父母是在以爱和责任的名义,对孩子行控制之实。把爱等同于控制,或者严厉责罚,或者奖励贿赂,迫使或引诱孩子听话、不吵闹、不生事,禁止孩子去尝试、体验、失败、犯错,无视孩子独立的渴望,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本质上是没有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生命来理解和尊重,实际上是父母在放纵自己,减少孩子的选择,削弱孩子的力量。而真正的爱本应是不断增加孩子的选择,增强孩子的力量,帮孩子建立起他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最终成就最好的自己。 有人文关怀的父母,会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特”的人来尊重。人是生而不同的,每个孩子都秉持着自己独特的天赋特质,都是原创、孤品,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父母能做的只是观察和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教育的使命是唤醒,不是塑造。唤醒孩子内在的自觉,帮他成就最好的自己。而不是通过控制、灌输、强迫,去扼杀他的天性,压制他的思想,塑造他的灵魂。人生重要的是做唯一,而不是争第一。处处与人相争,反会让孩子在盲从中失去自我,丧失差异化的核心能力。不争,则专注而从容,更能彰显自己的优势,反使别人无法与之相争。 有人文关怀的父母,会把孩子当孩子来理解和包容。在育儿的过程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常常一面不拿孩子当“人”来尊重,另一方面我们又把孩子当“圣人”去要求。常听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懂表达、不够自信、犯过的错还会再犯,等等。想想我们自己都已经成年了,真的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而懂得理性表达吗?真的活得自信而从容吗?不会再责问孩子“为什么不理解我?”“为什么不配合我?”先问问自己,30岁和3岁,到底谁需要先主动去感受、理解和配合谁? 有人文关怀的父母,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孩子的感受、需求和行为的动机,而不是行为本身上。当父母能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特的人来尊重,那育儿过程中父母所犯的大多数错误都会避免——即使对那些仍旧无法避免的问题,能够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去思考,也会给父母一种治标治本的思维方式。孩子的问题一直不能得以解决,往往是因为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行为,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需求、意愿,回避了孩子行为的动机和原因。我们总是习惯问孩子出现这样问题该“怎么办?”该“如何去教育引导”,而缺乏勇气和能力问自己,孩子“为什么”这样?我做了什么导致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我接下来做些什么让孩子的会有所改进?当父母心怀一份人文关怀时,自然就会从心底里更去关注孩子的感受和意愿,当我们有能力及时、积极地发现并回应孩子的真实需求时,解决孩子的问题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 有人文关怀的父母,在育儿育己的过程中会多一份平常心,而少一份焦虑和担忧。因为对人性的洞察和肯定,会让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内在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教育,就是留白的艺术,是三分教,七分等,就像花开花落,都要遵循自然的时节。多一份人文关怀,会让我们少些对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尽力去守护孩子能够得到的当下的快乐和幸福,让孩子在童年里充分地去体验、经历,包括挫折和失败,让他依照自己内在秩序和逻辑,完成自我成长。 有人文关怀的父母,会对自然、对生命、对孩子都多一份敬畏。一个深具人文关怀的父母会让自己始终保持一份谦卑,即使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他依然明白,自己并不代表真理,并不意味着一定正确,他只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阶梯,为孩子提供一种思想和生活的可能性,而不是全部或唯一。所以,我们不该拿自己的价值观和过往的人生经验,以及对今天社会的理解来教育孩子。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他们属于20年后的世界,那是一个我们也无法预知的时代,反而是孩子比我们离未来更近。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局限,给自己一个界限和节制,做一个注定被孩子超越的榜样。 本期结语 今天,面对众多流派的教育理念和体系,面对五花八门的育儿方法和技巧,很多父母反而变得无所适从。要我说,父母没必要纠结,我们只要能做到一点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那就是心中始终保有一份人文关怀,真正地拿孩子当“人”,这不仅是教育的起点,使人成为人,也是教育的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