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吴锡畴《春日》 押东韵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释】: 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 ,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赏析】 这是一首感春伤时的诗歌。它与作者其他纯然赞颂田园之乐的作品颇为不同,它隐曲地透露了哀国的忧思。 这首诗的开头直抒胸臆:“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这“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盛春已经过去了,这大宋朝的国运不也如美好春光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么!故这“幽情”既是伤春,亦是忧国,浑然一体,隐约朦胧。 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这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 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已。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联中“逆”“私”二字用得极为精到。逆,迎接之意。私,当“偏爱”解释。这两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公的亲昵之状,曲折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两字写活了田园,深化了人物性格。 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招魂,用屈原《离骚》典。秦昭王骗楚怀王至秦国,威胁他割地,怀王不从,昭王将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静,但说“无赋”,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脱。因为“招魂”不但无济于事,反添忧伤,倒不如置之度外为好,更何况自己难得有这种清欢的时候,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吧!上句“无赋”,用得果断!下句“且排”,实属无可奈何,其“幽情”虽得以暂时排解,但又怎能从心中消除呢!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 “幽情”是全诗的主题,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心,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而为一,造语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色。 【阅读训练】: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2.“幽情暠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3.诗歌颈联除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4.诗歌题为《春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4分) 5.有人认为《兰皋集》(宜秋馆汇刊宋人集)把颈联中“逆”“私”二字分别作“忆”“思”二字不妥,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6.怎样理解诗中的“幽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1分)一是忧国之情。(1分)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暠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1分) 3.颈联运用拟人手法(2分),以“逆(迎接)”“私(偏爱)”两个动词,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人的热情亲昵之状(2分),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4.两种情感:一是伤春之情。作者直言“韶光”匆匆,直写“落花”随“风”,感叹春光流逝。(2分)二是忧国之情。作者借感叹“落花”之春,“韶光”已逝,隐喻南宋风雨飘摇,运势不再,暗中表达忧国之痛。(2分) 5.“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1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两字写活了田园,深化了人物性格。如果作“忆”“思”,则使诗意单调,面面呆板,诗意索然。(2分)(对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考查。) 6.“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1分)一是忧国之情。(1分)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1分)(对诗歌语意理解及思想内容的考查。) 韶光 拼音:sháo guāng (1).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南朝 梁简文帝 《与慧琰法师书》:“五翳消空,韶光表节。”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每至韶光照野,爽霭晴遥。”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四折:“但能勾五千岁遐龄,索强如九十日韶光。” 清 顾炎武 《赴东》诗之五:“草木皆欣欣,不觉韶光晚。” (2).泛指光阴。《武王伐纣平话》卷上:“韶光似箭,日月如梭。”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分别》:“韶光荏苒,叹桑榆暮景。” (3).比喻青少年时期。 元 王子一 《误入桃源》第二折:“只恐韶光易零落,何时重得会 刘郎 ?”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 殷夫 《给母亲》:“但我求的是青春的生活,因为韶光一去不再来。” 幽情 拼音:yōu qíng (1).深远或高雅的情思。 汉 班固 《西都赋》:“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颖水》:“水中有立石,高十余丈,广二十许步,上甚平整,缁素之士,多泛舟升陟,取畅幽情。”《西湖佳话·灵隐诗迹》:“夏之日,风冷泉亭,可以蠲烦消暑,起人幽情。” (2).郁结、隐秘的感情。 唐 白居易 《琵琶行》:“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情,一本作“ 愁 ”。 清 李渔 《意中缘·沉奸》:“待要把幽情相诉,怎奈面重难抬。” 中酒 拼音:zhōng jiǔ 饮酒半酣时。《汉书·樊哙传》:“ 项羽 既飨军士,中酒, 亚父 谋欲杀 沛公 。” 颜师古 注:“饮酒之中也。不醉不醒,故谓之中。”《文选·左思〈吴都赋〉》:“ 鄱阳 暴谑,中酒而作。” 吕向 注:“中酒,为半酣也。” 宋 梅尧臣 《和子华陪宴》:“中酒作暴谑,心亲语多剧。” (1).醉酒。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九:“人中酒不解,治之以汤,自渍即愈。” 前蜀 韦庄 《晏起》诗:“迩来中酒起常迟,卧看南山改旧诗。” 清 阮葵生 《茶余客话》卷四:“一日面忽发赤,如中酒状。” (2).病酒。 唐 王建 《赠溪翁》诗:“伴僧斋过夏,中酒卧经旬。” 宋 张元干 《兰陵王·春恨》词:“中酒心情怕杯勺。” 胡云翼 注:“饮酒成病。”《水浒传》第二九回:“ 武松 昨夜痛醉,必然中酒。今日如何敢叫他去?” 濂溪 拼音:lián xī 湖南省 道县 水名。 宋 理学家 周敦颐 世居溪上。 周 晚年移居 江西 庐山 莲花峰 下,峰前有溪,因取旧居 濂溪 以为水名,并自以为号,世称 濂溪先生 。 宋 黄庭坚 有《濂溪诗》。《宋史·道学传一·周敦颐》:“﹝ 周敦颐 ﹞以疾求知 南康军 。因家 庐山 莲花峰 下,前有溪,合于 湓江 ,取 营道 所居 濂溪 以名之。” 清 方苞 《余处士墓表》:“求 朱子 遗迹,再至 匡庐 ,淹留 濂溪 、 鹿洞 。” 涑水翁 拼音:sù shuǐ wēng 指 宋 司马光 。 清 褚人穫 《坚瓠秘集·忍欲》:“ 刘元城 南迁日,求教于 涑水翁 。”参见“ 涑水 ”。 《汉语大词典》:涑水 拼音:sù shuǐ 指 宋 司马光 。 司马光 为 山西省 夏县 涑水乡 人,故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 涑水 语见《梁溪漫志》。” 清 钮琇 《觚剩·芥庵自怡编序》:“焚膏检较 涑水 《通鉴》。” 沉惟贤 《〈万国演义〉序》:“虽有 涑水 之才,欲网罗散失,以为《泰东西通鉴》,未之或逮也。” 春工 拼音:chūn gōng 春季造化万物之工。 唐 张碧 《游春引》诗之三:“万汇俱含造化恩,见我春工无私理。” 宋 柳永 《剔银灯》词:“何事春工用意,绣画出,万红千翠。” 元 姚燧 《新水令·冬怨》套曲:“梅花一夜漏春工,隔纱窗暗香时送。” 明 杨慎 《雁来红赋》:“兹微生兮秋颖,乃借荣于春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