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矛盾和冲突会使人产生挫折感,应激状态,神经衰弱

 青衣问道 2015-04-10


心理矛盾和冲突会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和应激状态


心理冲突对神经衰弱的发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事无法解决 小事瞎着急—心理冲突的常形和变形

 



容易导致冲突的权责倾向是:

(1)喜欢承揽权力,扩大权力,推托责任;

(2)权、责界线模糊,对同一件事情,双方都认为自己拥有决定权力,或者都认为对方没有权利,自己没有责任;

(3)当一方争夺这方面的权力时,对方以争夺另一方面的权力做补偿;当一方推卸这方面的责任时,对方不去管另一方面的事情。
 


 
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某些事没有做好,又遭到批评羞辱的人,可能埋下“惧怕自己无能”的核心情结。即使家人很能干,只要有一点无能,都特别敏感。例如,见到他/她打破碗,或切菜切了手,就会大发雷霆。因为伴侣的无能,让她/他想起自己人格中最不能面对的部分。


平时很开朗的一个人,现在婚姻、感情、工作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无法解决,最近反而老是纠结于一些小事,犹豫不决,左右为难,或者表现的和平常人得反应完全不同,周围的人难以理解。自己也不明白怎么会这样。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到底何原因?可用心理学上心理冲突的常形和变形理论来解释。

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欲望、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由于莫衷一是而引起的紧张情绪。是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心理冲突有常形和变形之分。所谓常形冲突,就是正常心理冲突;所谓变形冲突,就是变态心理冲突。

 

最好以许又新教授的举例来加以说明。

某人想离婚,因为结婚五年以来,夫妻感情一直不和,并且越来越严重。近二三年来,几乎事无论大小,总是话不投机,互相争执,每一次争执都毫无结果,弄得双方都十分气愤又憋闷,极不痛快。如此相处下去,实在受罪,也妨碍工作时的心情和积极性。同时,他又不想离婚,因为婚前他曾一再说过,一定永远爱她,现在背信弃义,良心上实在说不过去。并且,也担心周围人们议论。再者,已经有了一个孩子,现在刚三岁,离婚显然对孩子很不利。想离婚和不想离婚两种想法和倾向都很强烈,也都有旗鼓相当的理由,双方势均力敌,长期想来想去,始终解决不了,因而感到十分痛苦。这就是心理冲突的常形。当事人如果把详细经过告诉别人,人们完全可以理解,不会认为这是什么"神经病"或"精神病"。当然,也无需用什么特殊的心理学理论去解释这类夫妻不和的现象。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原也不足为怪。

 

可是,最后当他来找精神科医生看病时,情形却不同了。病人一进诊室就对医生说:"每天晚上一吃完晚饭,就自己跟自己打架,实在太痛苦。"医生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病人进一步叙述:"每天晚饭后我就陷于一种不能自拔的两难境地,想吃药又不想吃药,反复斗争。"这在局外的一般人听起来就十分费解了。在一般人看来,吃药嘛,这有什么好为难的呢?想吃就吃,不想吃就拉倒。如果由于缺乏医药知识无法决定,请教医生不就行了吗?医生叫你吃你就放心地吃,医生叫你别吃你就不吃,这不是很简单么。在这种问题上反复思想斗争,弄得痛苦不堪,实在叫人无法理解,一定是"神经"出了毛病,绕到牛角尖里出不来了。殊不知这吃药和不吃药的心理冲突包含着离婚和不离婚这两种强烈的情绪和愿望。吃药和不吃药,是心理冲突的变形,离婚和不离婚是心理冲突的常形。变形由常形转变而来,观念内容变了,情欲的冲突未变,心理冲突的形式和性质未变。这个例子比较简单,转变的经过也不难弄清楚。转变的经过如下:

由于长期困于离婚不离婚的苦恼,病人开始另谋精神上的出路:感情生活不如意,从事业发展上去找补偿!于是,决定考"托福",争取通过考试,到美国留学去。这个想法倒不坏,只是实行起来并不容易。病人可以控制自己不去想夫妻吵架的事情,但不愉快的情绪绝不是驱之即去的。读书这事,看起来不费力气,只是要求心情平静和注意集中,否则,就会读不进去。显然,夫妻不和的不快心情,使人心烦意乱,注意难以集中。下决心,调动意志的力量,虽然可以勉强读下去,但内心有不快情绪的干扰,读书效率不高:英文单词记住又忘了。病人只好开夜车,延长读书时间,一个单词反复多念几次,多复习几遍。不难想象,病人读起书来特别费精神,感到很紧张。深夜困了,只好上。可是一躺下,满脑子尽是英文单词,驱之不去。病人开始失眠了。一出现失眠,病人便焦虑不安,心想睡不好觉,弄成神经衰弱,"托福,和留学岂不都成了泡影?婚姻失败,事业无成,这一辈子岂不彻底完蛋?不行,找医生去。一般内科医生都很忙,哪有时间和病人细谈,一听说失眠,便开处方,叫病人服用催眠药。开始服用催眠药很有效,但不久就不灵了。病人遂自作主张,增加剂量,两种甚至三种药一起吃。这时,心理冲突开始发生变形,离婚与不离婚退居次要地位,可以不去想它了,考虑的焦点集中在吃药问题上。吃药么,白天昏昏沉沉,头脑很不好受,并且医生已经警告过,长期吃药会上瘾,还会损害肝功能,甚至导致肝硬变;不吃么,整夜在床上翻来覆去,烦躁焦虑达于极点。愈着急愈睡不着.愈睡不着愈着急,叫人无法忍受。最后,由内科转诊至精神科。病人一见精神科医生,便是这病例开头的那些话:每天吃完晚饭就自己跟自己"打架",吃药还是不吃药两种思想发生激烈斗争。

从上面的病例可以看出,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1)它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确实,婚姻绝不只是个人的事,它涉及夫妻双方以及孩子的切身利益。不论你对离婚持什么观点,都不可能完全丢开道德。你可以认为离婚是道德的,也可以持相反的观点,认为离婚是不道德的。总之,丢不开道德判断。(2)它涉及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婚姻乃人生大事,这是雅俗一致的观点。正因为如此,由于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而陷于心理冲突,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苦恼。

心理冲突的变形,如上例,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1)它的内容与道德没有什么关系。你很难说吃药和不吃药何者为道德何者为不道德,似乎跟道德扯不上。(2)它所涉及的事情或内容,在局外人和不懂精神病理学的人看来,是难以甚至无法理解的。吃药不吃药,可以说是生活小事,不值得去费脑筋反复思考,居然闹得那么痛苦,尤其令人莫名其妙。

心理冲突的常形也可以表现为,生活中事无巨细,总是左右为难,犹豫不决。这照例是少年甚至童年就逐渐形成的人格障碍。

 

挫折和心理冲突
 


  挫折、失败和心理冲突人人都不可避免,但并非每个人都会产生人格和心理障碍,分别就在于是否能够正确认识挫折失败,是否有能力正确解决心理冲突。

  在人的一生中,失败和挫折是经常存在的,心理冲突也因此不断产生。挫折指当遇到各种障碍而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或欲望受阻、延迟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从孩子出生起,饿了、冷了,到长大后学习的困难,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或拒绝的态度,同龄伙伴的嘲笑,大大小小的挫折贯穿成长的全程。挫折可导致的消极情绪状态有愤怒、敌对、焦虑、恐惧、抑郁、淡漠等。

  心理冲突是指同时存在着相互对立或排斥的动机、目的所引起的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米勒将人的心理冲突分成三类:

 


1、趋—趋冲突:又称双趋冲突,指一个人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的,但是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只有舍去一个才能得到另一个,这时候导致的心理冲突:如选择了A,又觉得B更好,待决定选择B,又犹豫和后悔,由此而引起心理冲突。最通俗的说法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例如,孩子每天的课余时间是一定的,在这个时间内,他/她既想出去找伙伴玩,获得情绪的愉悦和心理的放松,又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获得自我成就感和心理满足,那么父母就应该引导他/她来加以选择。强化后一个目标的吸引力,使他/她得到更多的成就感、价值感和自重感,并注意引导他/她在学习获取知识、能力、方法和技巧的本身中建立愉悦和快乐感,相信孩子自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在成功家庭的亲子关系中曾经举过一个例子,那位妈妈就成功地运用了趋—趋冲突的原理,引导儿子从小学四年级自学英语,初中达到了大学四级水平。
相反,如果父母采取强硬的手段强迫孩子放弃玩耍做作业,孩子不能获得任何价值感和愉悦感,必然采取抵触和对抗心理。做作业脱脱拉拉,丢三落四,就是这种心理的具体表现之一。


2、避—避冲突:又称双避冲突,指人同时面临两个危险或两件令人不愉快的事,但不能都回避掉,只能回避其中之一所发生的心理冲突。
例如孩子既不想辛苦地学习,又害怕考不上好学校的冲突。父母应该帮助他/她来选择,并其强化其考不上好学校的害处,或帮助他/她改善学习技巧减轻学习的枯燥和厌烦,孩子就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

 

3、趋—避冲突:指人对同一目标产生的既恨又爱,又好又恶的进退两难的冲突。
  如亲友一起聚餐,孩子看到某种事物特别馋,想全部据为己有,但又害怕父母和长辈对他/她形成不良的印象,因此内心犹豫不决和斗争。此时他/她做何种选择,就看父母是否对他/她过于娇惯,是否注意对他/她进行行为品德的培养。
  上述三种冲突都可引起挫折。双趋冲突引起挫折的大小,取决于两个目标吸引力的强度。
挫折、失败和心理冲突人人都不可避免,但并非每个人都会产生人格和心理障碍,分别就在于是否能够正确地认识挫折失败,是否有能力正确解决心理冲突。
  因此,从孩子的幼年期起,父母就应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地解决心理冲突,正确地认识挫折和失败,这对于健全孩子的人哦,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

 

 


个体在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动机时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心理冲突(mental conflict)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欲望、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由于莫衷一是而引起的紧张情绪。是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常用的分类有勒温(K.Lewin 1931)和米勒(Miller 1944)按冲突的形式分为四类:

 


1,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两件事物都有吸引力,都想趋之,但二者不可兼得,难以抉择。这是一种难以取舍的心理困境。

两个动机促使个体在行为上追求两个目标,两个目标无法同时兼得(购房子就不能买汽车)时,二者取其一而又不愿割舍其他的心态,即属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左右两难

两件事都有排斥力,都力求避免,但双必须择取其一,难以决定。

当个体发现两个目标可能同时具有威胁性,即可兴起二者都要逃避的动机(患病者既不愿吃药,又不愿开刀。惟迫于形势,两难之中必须接受其一时,即将形成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进退两难

两件事物一有利、一有弊,容易抉择;目标冲突,两种方向相反、强度相似的需要;行动冲突,要达到目的可采取两种行动,各有利弊不知如何抉择;目标冲突,要达到最后需求,有不同目标,但又顾此失彼,不能抉择。

个体遇到单一目标同时怀有两个动机(嗜酒者不得不戒酒)时,一方面好而趋之,另方面又恶而避之;使个人的情感与理性矛盾而形成的精神痛苦,即起于趋避的心理冲突。

 


4,双重趋避冲突

这是双避冲突与双趋冲突的复合形式,也可能是两种趋避冲突的复合形式。即两个目标或情境对个体同时有有利和有弊,面对这种情况,当事人往往陷入左右为难的痛苦取舍中,即双重趋避冲突。

例如:单身汉有自由之乐,但也有寂寞之苦;结婚有家庭之乐,但也有家务之累。又如:在挑选工作时,一个机会物质待遇优厚而社会地位却不高,另一机会是社会地位高而物质待遇菲薄。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双重趋避冲突的例子。

人的生活是多层面的,有家庭的层面,有事业的层面,也有社会的层面。在不同层面中遇到的问题,都需要个人选择判断。在选择判断时,有的重在感情,有的重在理性,更有的因患得患失而不得不考虑利害关系。如此看来,日常生活中心理冲突的困扰在所难免。甚至我们也可以想像,能力愈高条件愈好的人,在精神上愈可能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冲突困扰。因为,他们比一般人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他们比一般人也有较多的动机和追求目标。动机与目标既多,在选择上又怎能避免冲突的困扰呢!

 


心理冲突对神经衰弱的发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不是所有心理冲突都会引起本病的发生。


  心理冲突对神经衰弱的发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不是所有心理冲突都会引起本病的发生。因为心理冲突引起发病,常和心理冲突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和本身的心理素质(即病前性格特征)以及患者当时所处的机能状态有关。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会遇到愿望挫折和心理冲突,出现头昏、脑胀、心悸及失眠等烦恼反应,但不一定都患神经衰弱。因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能否导致神经衰弱,要看一个人对心理冲突所持的态度和认识,以及对困难处境的改造能力和适应能力。由于人们的个性、年龄和生活经验不同,其适应能力有很大差别。

  

  一般地说,自幼经过困苦和挫折磨练的人,适应能力强些。自幼受到娇养,未受过挫折锻炼的人,适应能力就弱些。前者能正确对待愿望挫折和心理冲突,不致于被困难处境所压倒,能退一步着想,改变客观现实与愿望之间的紧张冲突关系,调和缓冲心理冲突,不致引起心理上的严重失调;反能“吃一堑,长一智”,变压力为动力,把坏事变成了好事。后者在遇到心理冲突不能解脱时,烦恼反应长期待续下去,就产生了疾病意识,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致使烦恼反应进一步加剧,继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神经衰弱的发生。

  譬如,高考落榜之后,有的人灰心丧气,指不起头,直不起腰,整天闷网不乐,焦虑不安,甚至走向绝路。有的人则能视失败为成功之母,道路就在自己脚下,因而更加发奋勇往直前,终于后来居上,如愿以偿。

  同样一件事,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特征不同,对事物所持的态度和认识的不同,结果也完全不同。

 

 


常形与变形

心理冲突有常形和变形两种,心理冲突是常形还是变形的是判断个体异常行为是心理问题还是神经症的重要指标。

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相联系,涉及到大家公认的重要的生活事件,例如:夫妻关系不和,长期想离婚又不想离婚,内心痛苦;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无论你持什么道德观点,你总可以将冲突的一方视为道德的,而另一方视为不道德的。

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两种: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什么关系,或是它涉及的是生活中鸡毛蒜皮,一般人认为不值的为它操心,不懂精神病的人觉得难以理解,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什么病人却解决不了。例如,某病人每天晚饭后就陷入吃药还是不吃药的痛苦冲突中;吃药怕肝硬化和上瘾,不吃药怕睡不着。这在不懂精神病的局外人看来不是问题,想吃就吃,不想吃拉到,实在决定不了就问医生;二是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如上例,吃不吃药都和道德没有什麽关系。

心理冲突的变形是神经症性的,而心理冲突的常形是大家都有的经验。如果陷入心理冲突的常形,甚至并没有痛苦的心理冲突,那么充其量是心理生理障碍,而不是神经症。要注意的是,一旦出现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或内脏功能障碍,原来不明显的心理冲突便会尖锐化,很容易出现变形,例如,明显的疑病症状。再例如某学生期末考试没考好,原来只是一到考试前就紧张、心慌。可是,近一个月以来,不愿去教室,在教室里总感到心慌,看书也不能集中注意力。人多时,就感到浑身不舒服,呼吸都感到不顺畅,当众写字,手会发抖。睡眠也不好。这一例子就是伴随生理和失眠症状出现的典型的心理冲突变形。

 


“选择困难”在心理学上称为多重趋避心理冲突


 
在日常的生活中,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就业择偶,我们往往都会面临各种选择。在每一次面临选择时,我们都会经过一番比较,权衡各选项的利弊。在这期间,偶尔出现犹豫也很正常。而然,有些人却不同,比起普通人而言,他们对待每一次的选择都十分慎重,即使是一件很小的事也会举棋不定,生怕自己将来会因为当下的一个选择而后悔,有的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定要引起警惕,很可能是一种叫“选择困难...
   

  在日常的生活中,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就业择偶,我们往往都会面临各种选择。在每一次面临选择时,我们都会经过一番比较,权衡各选项的利弊。在这期间,偶尔出现犹豫也很正常。而然,有些人却不同,比起普通人而言,他们对待每一次的选择都十分慎重,即使是一件很小的事也会举棋不定,生怕自己将来会因为当下的一个选择而后悔,有的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一定要引起警惕,很可能是一种叫“选择困难”的心理障碍。

  “选择困难”在心理学上称为多重趋避心理冲突

  王小姐(化名)是寝室里出了名的选择困难户,每一天,她都会因为面临各种选择而苦恼。

  每天吃饭时,王小姐总会因为选择吃什么菜而纠结,选择肉怕自己变胖,选择鱼又怕有腥味,选择蔬菜又觉得自己能量会跟不上,无法正常进行下午的学习……室友们都不太愿意跟她一起吃饭,因为王小姐会为了考虑吃什么而耽误不少时间。

  最近,王小姐更是面临了人生一次重大的选择。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她经过面试,有两家企业向她抛出了橄榄枝。一家企业是上市公司,在这里工作能学到不少的本事,而且待遇也比较好,但是工作会比较累,而且距离家比较远;另一家企业是个小公司,工作会比较轻松,但是待遇则会差一些。为此,王小姐纠结了很久,一直做不了选择,甚至为此还出现了失眠的情况。

  “选择困难”其实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一种表现症状,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多重趋避心理冲突,是指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各自有所优势,但同时也有其劣势,对人们具有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的作用,让人举棋不定,难以选择。

  “选择困难”的人多数个性比较焦虑

  之所以会出现选择困难,主要与每个人的个性有关。一般而言,个性焦虑的人更容易出现选择困难的情况,他们容易多愁、敏感、多疑、犹豫,有时候甚至有些追求完美。每个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都是会权衡利弊的,但是对于焦虑个性的人而言,当需要他们做选择时,往往会瞻前顾后,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左右为难。

  其实,焦虑与抑郁的个性有时候往往会产生交叉,对于这样的人而言,在做选择的时候更加容易把事情负面的想法扩大,很多的情况下甚至将那些带有一定的运气性的、出现概率很低的负面情况作为考虑的出发点,从而更加难以做出选择。

  选择困难只是焦虑的表现症状之一,如果长时间如此而又不能进行很好地调整,还容易出现其他的情况,比如担心自己的未来等。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导致焦虑症的产生。

  个性改变需要循序渐进

  首先,要接受自己个性方面的缺陷并且下定决心做出改变。很多人知道自己个性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但是要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却十分不易。因为在个性改变过程中,人们会承受新的痛苦,并且改变的结果又充满了未知。

  其次,调整个性要注重循序渐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训练和改善自己。比如可以每天对自己做决断的事情做记录,在做选择的时候多考虑好的方面。另外,在选择的时候,可以先快速选择其中一个,当出现问题时,再根据自己遇到的问题来处理,找到解决的方案。此外,在选择的过程中,也可以对利弊进行主动的评分,根据评分高的来处理。

  另外,很多人之所以会害怕选择,是因为怕选择以后自己会后悔,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心理一定要有一种顺其自然的想法,不要过于责怪自己。顺其自然是心理学中十分重要的理念。当出现后悔的情况时,不要为了克服这种情绪而加重自己的苦恼,从而使得自己陷入恶性循环,而是应该抱着既来之则安之、顺其自然的平常心来接受它。当然,顺其自然并不是放任不管、无所作为,而是一方面要怀着平常心来接受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则要努力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性格。

 

 

 


 常见的个体心理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个人目标冲突

  社会性规范了人以群体形态存在的一般意义,而人的社会行为不但具有遵循社会一般准则的基本义务,还具有体现个性行为、寻求个体价值的需要。不同个体的价值标准是不同的,价值标准决定个人的目标选择。个人目标不是无条件实现的,它受到个人才能与努力程度以及客观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当个体在选择和实现个人目标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就会发生个人目标冲突。

  2、个人角色冲突

  在组织系统中,每一个成员都占据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并按照职位的规范与其他个体发生互动行为和交互关系。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组织中的每一个个体需要在不同的关系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管理心理学认为,角色冲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角色外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外冲突,指的是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扮演者之间的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指的是发生在同一个扮演者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角色内冲突,指的是发生在角色扮演者所扮演的同一个角色内部的矛盾。这里谈到的个人角色冲突,是针对同一行为主体而言的,因此只包括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两种情况。

  3、个体之间冲突

  人们的知觉方式、性格、气质、行为趋势都是十分个性化的,仅仅这方面的差异,就足以酿成冲突。

  4、个体与群体冲突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契约性质的关系,个体需要服从群体的意志和目标,而群体也需要满足个体价值实现的要求和期望。当双方的利益和要求所保持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时,就会在个体与群体之间引起冲突。

 

心理冲突(mental confict)

          
    在星期六的晚上,宿舍里很安静,一位学生想好好读书,可又想去看电影,那是他渴望已久的一部好片子,二者不可得兼。这就是一种心理冲突。一位职工出于责任和正义感想给他的顶头上司提出批评性意见,同时又怕得罪了领导,弄巧成拙,不想提,反复思虑,这也是一种心理冲突。很多人有过(或现在还有)既想离婚又不想离的心理冲突。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心理冲突是一种报常见的情况,几乎谁也不能避免。概而言之,心理冲突是当事人无法调和的两种情欲和行动倾向的对立,是态度或价值观的冲突。

    心理冲突的研究是和心理治疗的近代尤其是现代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精神病学研究限于病态的和可以理解的心理冲突,它必须符合以下四条标准:

   (1)大脑没有器质性病变存在的证据。

   (2)当事人感到很痛苦,不能自拔。

   (3)妨碍了人际关系,或者使工作学习的效率下降。
 
   (4)持续时间长,往往在一年以上。
 
    上述的第三条值得重视,因为心理冲突可以是建设性的甚至是创造性的。太史公在《感士不遇赋》里写道:“理不可据,智不可恃。”这难道不是心理冲突的爆发?阿维德在《变形记》里唱道:“我目望正道兮心知其善,每择恶以行兮无以自辩。”可以说是心理冲突之千古绝唱。如果没有深刻的心理冲突,悉达多·乔达摩(世称释迎牟尼)怎么会放弃富贵的王子生活去山里修练呢?也许,一切感人肺腑的诗篇和深途的人生哲理都是心理冲突的产物。

    病态心理冲突的心理治疗有两块基石,其一是我们正常人都不能免于心理冲突(这使病态心理冲突成为可以理解的);其二是心理冲突有可能发生建设性的转化。

    病态心理冲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人路障碍的心理冲突,神经症性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有常形和变形两种形式。
 
    病例举例:

  病人,女性,30岁,某机关党委办公室秘书。中央发出反腐败号召后,病人陷入了心理冲突:她知道她的上司党委书记有不正之风,想检举又怕检举不成反遭报复,十分痛苦。大约有半个月之久,她眠食不安,工作无心。一天上午在把重要文件放进保险柜锁好后发现抽屉里还拉下一份文件,病人十分恐慌。当她把这份文件锁进保险柜后,感到不放心,怕没有锁好,便打开重新再锁。就这样,她陷入了开了又锁,销了又开的强迫动作之中。从此,病人一上班就纠缠于保险柜是否锁好了的强迫观念和反复锁柜的强迫动作之中。

  这个病例的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心理冲突的常形,第二阶段表现为心理冲突的变形。

    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①它与重要的现实生活事件和处境直接相联系,外行人和局外人完全可以理解;②它具有明显的道德性质或道德含义。

    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①它涉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琐事,一般人不会为此而苦恼,因此,外行人和局外人感到不可理解,认为病人“神经有毛病”或钻到牛角尖里出不来了;③它本身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就上面的强迫症而言,我们很难说中怕柜子没有锁好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也很难说锁好后检查几遍就是符合道德的。

    既然心理冲突的常形是正常人所不能免的,那么,问题就在于,常形是怎样变成变形的呢?对此,学者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理论和解释,这里就不细说了。

   人格障碍者的心理冲突大多是常形,只是过于弥散,且多涉及日常琐碎。神经症性心理冲突之典型表现是变形,如恐怖症。强迫症等,但这两者有重迭。

    临床见到的心理冲突有以下常见的表现:

   (1)感到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同时又觉得非控制住不可。这是最一般的形式。
 
   (2)感到持续的心情紧张或焦虑而无法使自己松弛。

   (3)经常后悔,却悔而不改。

   (4)对未来缺乏信心,却绝不甘心。

   (5)模糊而强烈的委屈感。

   (6)对同一个人既有强烈的依赖心理,又有不满和抱怨心理。

   (7)完美主义伴随的自我苛求和自我挫败。

   (8)自卑与自大的冲突。

   (9)性的心理冲突。

   (10)所谓恶性循环。神经症性恶性循环的特点是事与愿违;愿望愈强烈,结果愈糟。

   (11)自己实现的预言 (sel- fulfilling  prophecy)。预言考试将失败,一到考场便紧张害怕,结果考不出实际水平,甚至丢三拉四,发生许多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预言实现了。

   (12)神经症性行为:行为使痛苦减轻,或者使面临的问题得到暂时的和表面的解决,却给进一步和彻底解决问题造成更大的困难。发泄、迁怒、回避、仪式化动作等都是神经症性行为。迷信药物,追求持效治疗,也是神经症性行为。

 

 

 

 

 

 

 

 


心理冲突的解释和分析,需要精神病学的知识和技巧一般可以用容易掌握的方法进行评定。

这包括三方面。

一、病程:不到三个月的为短程,评1分;三个月到一年为中程,评2分;一年以上为长程,评3分.

二.精神痛苦程度:轻度者病人自己可以设法主动摆脱,评1 分;中度者病人自己摆脱不了痛苦,需靠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2 分;重度病人几乎完全无法摆脱,评3 分。


三.社会功能:能正常工作和学习的以及人际交往只有轻微妨碍者,评1 分;中度社会功能受损者,工作、学习能力或人际交往效率明显下降着,不得不改变工或减轻工作或只能部分的工作,或者某些社交场合不得不尽量避免,评2 分;重度社会功能受损或完全不能工作或学习的,不得不请假休息或推卸,或某些必要的社交活动完全回避的,评3 分。如果总分为3 分,可以认为不够诊断为神经症,如果总分不小于6 ,神经症诊断是可以确立的。4分——5分为可以病例,需进一步观察诊断。补充的是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的评定要三个月以上才行,时间太短是不可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