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为“中秋”,此词早在《周礼》中就有了,但当时并不是个节日,只表示时序。每当此日,先王们对“月神”行祭拜之礼,百姓并没什么活动。到了《唐书·太宗记》时才有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但当时这个节以赏月、玩月为主,没在民间广泛流行,更没后来唐玄宗时代的“千秋节”、“天长节”隆重。唐肃宗登基后不久,为了合并两个节,八月十五便被改成一个举国欢庆的大节——“天长节”。到了中唐后期,随着王朝的衰颓,“天长节”不再举办什么活动,“天长节”便逐渐淡出了百姓的视野,“中秋节”又慢慢在民间尤其是文人间复活。 【李隆基与“千秋节”】 最早提议将农历八月初五设为“千秋节”的,是大唐著名宰相宋璟。因为那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 将自己的生日设为全国性节日,在唐以前尚无先例,但唐玄宗喜欢上表中“千秋万代”的寓意,便有意设立,还戏称这是“自我作古”。但李隆基觉得仅仅因一个人的表奏便设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欠妥。于是,第二年过生日时,他在“花萼楼”下大摆宴席,赏赐麾下的文武百官。右丞相薛曜、左丞相张说等百官为感谢皇恩浩荡, 便联合上表,一致要求将其生日设为“千秋节”。于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千秋节”便诞生了。 开元十七年八月初五,唐玄宗、杨贵妃在“花萼相辉楼”前举行盛大的“千秋宴”和乐舞表演,庆祝第一个“千秋节”。据《乐府诗集》等记载,为庆贺该节,唐教坊第一部(最优秀的歌舞创作、演奏人才集中在此部)专门创作了一部大曲(即大型歌舞)《千秋乐》(后演变为词牌《念奴娇》)。此曲作者是隋炀帝时的首席乐官白明达。 【“千秋节”与“千秋镜”】 开元十七年,在首届“千秋节”庆祝活动结束后,大臣们曾纷纷向唐玄宗敬献各种精美铜镜(也称“金宝镜”、“金殿镜”),并表示每年要进贡。唐玄宗甚悦,并决定每年在铸镜业最发达的扬州定制一定数量的铜镜,回赏给四品以上的官员,并将这些铜镜命名为“千秋镜”,还亲自书写了“千秋”二字。 所以,从开元十八年起,每逢“千秋节”,唐玄宗都要登上“花萼楼”对四品以上的臣子每人赏赐一面“千秋镜”。当时能享受到这种待遇的官员约有400人左右。唐玄宗本人曾就此事写过《“千秋节”赐群臣镜》:“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臣,遇象见清心。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瑞露垂花绶,寒冰澈宝轮。对兹台上月,聊以庆佳辰。” 后来每年,王公大臣们自然都要铸造一面“千秋镜”在“千秋节”上进献给唐玄宗,并对之大唱颂词。只有宰相张九龄对此事不以为然,认为皇上已由早年的励精图治转为贪图奢华,在一次“千秋节”上,他便上了一篇《千秋金鉴录》作贺仪,委婉祈盼皇上及早醒悟。唐玄宗阅后当时口虽嘉奖,而心中不悦,后来依然如故。 【“千秋节”与“千秋县”】 时间到了公元742年,这年,唐玄宗采纳大臣们的建议,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为与诞日“千秋节”相应,又于此年即天宝元年“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 另外,还规定,每逢“千秋节”办“千秋宴”,均要请“千秋县知县”参加。唐玄宗还曾在该宴上作过一首诗,诗名即叫《千秋节宴》:“兰殿千秋节,称君万寿觞。风传率土庆,日表继天祥。玉宇开花萼,宫县动会昌。衣冠白鹭下,帟(yì)幕(帐幕)翠云长。献遗成新俗,朝仪入旧章。月衔花绶镜,露缀彩丝囊。处处祠田祖,年年宴杖飨。深思一德事,小获万人康。” 设过“千秋县”后的每个“千秋节”,依然是歌舞升平,盛况非凡,诗人顾况曾形容说“率土普天无不乐”。 设了“千秋节”,办了“千秋宴”,作了“千秋乐”,铸了“千秋镜”,划了“千秋县”,写了“千秋诗”(开元十八年,朝廷还诏全国寺观建“千秋节祝寿道场”。据《续仙传》载,当时国都还有“千秋殿”,里面有“千秋节斋”),“千秋万代”的意思得到了多次强化,至此,让大唐江山“千秋万代”的文章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可以划句号了。 【“天长节”与“天长县”】 但事情没完,六年后,即天宝七年(748)发生了一件奇特之事:据记载,那年的三月乙酉日,皇都“大同殿”的柱子上忽然生出了灵芝,并有珠玉般的“神光照殿”,宫里的“兴庆池”上也有祥云缭绕。当时,文武百官目睹这一奇景后,一致认为这是圣恩感动了上天,是上天在昭示吉祥。几经斟酌,他们在五月壬午日便联合上了一个奏折,尊唐玄宗为“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后来杜甫将之简称为“圣文神武皇帝”),认为“千秋万代”毕竟有限,希望皇帝顺应天道、顺从天意,将“千秋节”改为“天长节”,让大唐的江山“天长地久”。 玄宗一见,龙颜大悦,于是在天宝七年八月己亥日(初一)颁诏将“千秋节”改为“天长节”。“千秋县”亦随之易为“天长县”。天宝七年第一次庆祝“天长节”时,著名诗人王维还应制了一首诗,在其诗中,他也提到了“灵芝”、“庆云”:“德合天兮礼神遍,灵芝生兮庆云见。”另外,为了与“天长节”、“天长县”相应,唐玄宗还特地设了一个“天长节使”职位(相当于天长节总导演),由鄂州刺史韦公担任。 后来每年的“天长节”自然同“千秋节”一样,非常隆重、喜庆。 【“天长节”与日本国】 那时的中国,可谓是亚洲乃至世界文化的中心,所以,“天长节”的影响也很大。每逢“天长节”,亚洲、非洲乃至欧洲的一些国家都要派人来朝贺。特别是邻国日本来得最多、最勤。他们派来的人都有一个名分,叫“遣唐使”。这些人回国后,个个都受到了重用,并把学到的东西一个个付诸于行动,还把“天长节”一字没改地移植了过去,并将之设为级别最高的一个国庆之日,只是在庆贺的日期上作了修改,以天皇的生日为“天长节”。因该国先后有几十个天皇登基,所以其“天长节”日期也随之作过多次改动(明治天皇时为9月22日,采用太阳历后改为11月3日,昭和天皇时改为4月29日),但不管日期如何变化,他们始终如一地将天皇诞日叫作“天长节”。 这里特别要一提的是,当时那些遣唐使还把唐教坊大曲带了过去,其中有一首叫《天长宝寿乐》。此歌在我国已失传,而在日本至今还传承着。 【“天长节”与中秋】 然而,好景不长,“天长节”庆祝了14年后,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唐玄宗的亲信、边将安禄山、史思明兴兵造反,其爱妃杨贵妃也在那次兵变中被赐死。次年,即756年,唐玄宗退位,唐肃宗李亨继位。登基后,他效法玄宗,将自己的生日农历9月3日也设成了一个节“天成地平节”(又称“地平节”)。即位之初,唐玄宗还在世,做太上皇,所以,他的“天长节”与肃宗的“地平节”在一段时间便并存着过,每次庆祝时,自然是举国同欢,十分热闹。但由于经过了“安史之乱”,唐王朝元气大伤,所以,其时的排场与先前相比已稍逊一筹。 由于这两个节靠得比较近,八月初五才庆祝过“天长节”,九月初三又要庆祝“地平节”,一个月的时间都没有,朝廷便有意进行改革。后来他们发现八月十五正好处于这两个节的中间,而那天是中秋,一年中月亮在该日最明、最圆,很吉祥,便决定将这两个节折中为一个节——“天长节”,把庆贺的日期改到八月十五。 唐玄宗归天、唐肃宗退位后,唐代宗李豫于宝应元年(762)继位,他没有将自己的诞日另外立节,延续的依然是八月十五过“天长节”的传统,每逢此节,他“犹受四方进献”,并举办歌舞活动庆祝,只是场面远不如唐玄宗之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