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风放胆来梳柳

 老刘tdrhg 2015-04-10
春风放胆来梳柳  (2015-3-28 21:16:00)李晓云   

春天是个多情的女子。她钟情万物,垂青杨柳,这使得自然万物心生羡慕嫉妒恨。春风才不管这些呢,她依然“放胆”无忌地为柳梳妆、裁剪,把柳树修剪得身姿曼妙,潇洒飘逸。古往今来,多少骚人迁客吟诗赋词歌颂它,赞美它,并赋予它美的意象。

代表作当属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诗人眼里,柳树是年轻貌美的女子化身。她袭一身玉饰的衣裳,披一头飘逸的秀发,在春风中摇曳起舞。高高的树干是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是她飘拂的裙摆,细细的柳叶是她修长的眉毛,柔软的枝条是她秀美的发髻。一切看来,柳是那么美丽、姣好,她就像新妆出成的小家碧玉,令人倾慕、爱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杨柳枝》,赞颂她的美貌:“依依袅袅复青春,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诗人将河边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比喻成风情万种、婀娜多姿、体态轻盈、婉约动人的少女,亭亭玉立,清新、雅致。柳条像仙女的裙带,随风飘舞;又像一位温柔的少女,跳起了柔美的舞蹈。

在古典诗词中,杨柳常作为男女爱情的象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人把出征时是杨柳依依、别离依依的春天和回来时已是雨雪霏霏、佳人难觅的冬天进行对比,表达了男主人对恋人的思慕和对爱情的忠贞。而宋代词人周紫芝的《踏莎行·情似游丝》写得更是凄迷哀婉,愁思无边:“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词中借“游丝”喻送者的留思,借“飞絮”喻行者的难留,写出一对恋人在绿柳垂丝,柳絮飞舞的春光中,在水边依依惜别的情境,传达出心底的怨艾之情和无可奈何之苦。

在古代有折柳相送的习俗。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首中写道:“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行客”告别亲友远行之际,“上马”理当挥鞭启程,可他却“不捉鞭”,反而探身去折一枝杨柳。“柳”者,“留”也,这里作为惜别的象征。据《三辅黄图·桥》记载,在汉代,京城人送客都要到这里,设帐饯别,“折柳相赠”。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桥伤别。”写的就是折柳送别的场景。最让人肝肠寸断的是柳永的那首《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杨柳一旦跟最伤心的离别扯上关系,就会被赋予跟离别一样的忧伤感情。

柳是故乡或家园的象征。凡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柳树的影子。因此诗人用它托物言志,寄情于景。如唐代诗人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无限牵挂。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而李白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飘满整个洛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不禁勾起思乡深情:“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在古代诗词中诗人常借杨柳比喻春天。“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的《村居》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则描写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画面: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柳花柳絮,轻飞乱舞,扑满酒店,春天的香气和酒香一起扑鼻而来。晏殊的《诉衷情》,“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描写了一幅春雨过后垂柳青翠欲滴的美丽画面,展现了春日里的美好场景。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永恒璀璨的意象。在古代,杨柳并不是杨跟柳的合称,而是单指柳树。古人常借杨柳表达多种情意,或描写女子的美丽形态,或写爱情与闺怨,或抒发惜别深情,或歌咏美好春光。柳与诗歌的关系如此密切,不仅是因为它本身固有春的使者的特性而受人们喜爱,而且还因为给它赋予了人格化的美的属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尊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