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17)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柳氏民居,原为柳宗元后裔的宅第。当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遭迫害被贬。其亲属为逃避“灭绝九族”之害,使分散躲避,此为一大支系。1942年,在沁南抗日县政府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西文兴村的世袭柳府始变为民宅至今,故称为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坐落在西文兴村东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梁上,依山势高低,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占地面积30余亩。始祖食邑为中条道中百顷良田,奴仆百余……。它依托北山之起势“凤凰单展翅”,座落后湾为“二龙戏珠”,左靠东山名“三台左抱”,右倚西岭为“九岗右环”,面壁历山近帝家,近傍洞水绕府行。四周青山绿野,林木森森,杂花吐芳,清新秀丽,为典型的明清庄园古建筑。藏龙卧虎,豪门旺族,一派气吞山河之气势。 由于历史、地理、交通、自然等诸多原因限制,历经多代未造成大的破坏,至今仍保存有明代以来的六个完整府第。每院均为四大八小的四合院式建筑。内府区为全封闭式,只留有西南角的府门楼和东北角的砖拱门可进出,且府区中建有球环形路可通大府。外府第为半封闭式,西部敞开出入。 该民居东靠西文兴河,南临山谷,其东部的南北两端,因地势低筑有高大防护墙,墙下是砖窑式建筑,面朝村外。窑门外是走廊,约三米深,两米宽。上部为砖房,面朝西,建有木柱花栏、镂雕过亭、脊兽祥物。中间缓坡处往东走向为出村通道。庄园南临山谷处石墙高筑,西、北部为砖墙高筑。柳氏民居建筑在东南高墙之上、西北高墙之下之间的大平台之上。 柳氏民居建筑共分三部分。村东端为外府区,包括柳氏祠堂、虞帝庙、文庙、纸帛楼、天子殿、圣庙、柴房和左、右过亭等;村北端为内府区,包括府内环形小街、小戏台、司马第、中宪第、武德第、承德第、因秀楼、地道口、赏景亭、观河亭、后花园、府门楼等;中间区为内外府相接处,主要是文昌阁、校场、府外门楼和两个高大壮观的石牌坊构成的内街。 内府设有铁丝网、警铃、地道、防火墙等,防护设施,至今犹存。外府依据高墙建筑和过亭作防御。内府的八个府匾“行邀天宠”、“承德第”、“武德第”、“司马第”、“中宪第”、“河东世泽”、“青云接武”、“中宪大夫”,古痕斑斑,至今犹存。另外,在距西文兴村北约一公里处的老坟沟,便是规模宏大的柳氏祖墓陵。如今,柳氏族人遍布九乡十八村,更显旺势。 柳氏民居,就其建筑规模、艺术、工艺质量、建造技术来看,建造工艺水平极高,布局结构精巧,砖木结构十分坚固。从门、窗、过亭、檐头、楼道的斗拱、勾檐、浮雕、门匾、楹联、绘画、木刻、石雕、书法的装潢、布局上看,其观赏、研究的价值好于乔家大院,且保存下来的文物之多之好在我国少见。
从阳城往沁水走,在芹池镇左拐,路当间有棵巨大的“唐槐”,沿此路到张村,再到西文兴村……。
冬日里,三无,无人值守、无人管理、无人解说。 民居群落在一个土岗上,有整饬的痕迹。一个人不见倒也清净。
主要建筑“司马第”,是座状元府,明清建筑。
远处是“中宪第”。
司马第,虽具司马之名,但在明清时候柳氏后裔升任的官职中并无此称谓,应该是缅怀曾经做过“永州司马”柳宗元。 晋东南的四合院一般都是立体的,两层、还互相串联。除了院门外,外面看不见窗户,窗户都是向内开的,有宫院、堡垒之感,多是因为安全起见。 司马第的门楼煞是讲究,左右两对抱鼓石狮,门头上的共有九层斗拱,层层相叠、美不胜收,是嘉庆年间重修时做的,据说在我国民居中是最高的门楼。 门楼的大小标志着户主人的身份,门当户对一词就是由此而来。 抬头仰视九层门楼。 站在院中,回望大门,右为厢房,左为倒座的下房。 “四大”是指院落四面各有一座三间两层的主建筑。四面的主房之间结构上独立,在衔接处留下一个适当的空间,依靠主屋的墙山可以起两间略小一些的耳房,才能把院子包死,四个角共八间,所谓“八小”。“八小”可能是房,也可能是门楼间、楼梯间,既健全功能又合乎易数,在山西晋中以南地区十分典型。 正房。 司马第的“四大”都是两层三开间,大户人家的正房和下房、楼上和楼下的结构都差不多,使用功能上的区别,只是正房二楼的游廊与厢房相贯通。 整体都是砖木结构,以木构为框架,以砖墙保暖和拱卫。 第二进院落的正房,二楼的外廊不与厢房连通。
|
|
来自: 猎鹰个人图书馆 >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