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别郭峪,回头在海会寺双塔停车远眺拍了两张片子,然后启程直奔沁水西文兴村,途经芹池、张村,60余公里一个半小时后于傍晚六点半顺利抵达。 购票进村,恰好景区值班的柳先生家办有农家乐,于是先定好次日的导游(两家四人算一个团,导游费共30元),便开车跟着柳先生回了家。  现在回想起来,西文兴柳氏民居一行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在柳先生家的食宿了。
干净利落的农家小院,一溜儿三间大瓦房,除东间与作为厨房的东厢房由主人操持外,中间一间的大客厅与西间一分为二的卧房便归了我们。 知道什么价么? 住宿包括早晚两餐,每人才需15元。也就是说,我们四人连吃(两顿饭)带住总共只消60元! 想要加只鸡。柳先生去邻居家拎回来一只,不论份量,一只15元。成年大公鸡,多了不敢说,四五斤只多不少,宰杀褪毛后剁了一大盆,在厨房里炖了,吃得那叫一个香…… 这番经历回想起来真是恍如隔世。不过才几年光景,这样的物价水平早已一去不回头了。 
西文兴柳氏民居,系柳宗元后裔的居所,始建于明永乐年间。
当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派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其亲属为避株连灭族之害,便从原籍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盐湖区解州镇)迁徙他地分散隐居,沁水西文兴为其中一大支系。 “柳氏民居”总占地面积30余亩,分为外府区、中间区和内府区三部分。外府区包括柳氏祠堂、关帝庙、魁星阁、文庙遗址等;内府区包括几处保存尚好的宅院等;中间区为内外府相接处,主要是文昌阁以及两座石牌坊构成的内街。  清晨早起,此时的村庄仍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这时候的村落是最耐人咂摸的。
古村晨曦
柳氏宗祠
魁星楼与关帝庙

文庙遗址

魁星楼
魁星楼一角与文昌阁
文昌阁
在我们到访20多天后,“柳氏民居”于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当时只拍得“省保碑”。  文昌阁下为“丁”字拱门,分别通向外府区、内府区和内街。


 内街因有两座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石牌坊,故亦称“牌坊”街。 牌坊为西文兴柳氏第六代族人柳遇春及其曾祖父柳騄而建。柳遇春,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丙午科进士,任山东宁海知州,补陕西同州知州。柳騄,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庚子科进士,授正六品承德郎。为旌表柳遇春和他曾祖父的功德,嘉靖二十三年和嘉靖二十九年由时任沁水知县程南、县丞杨言,随同钦差提督杨守仪、巡按山西监察御史齐宗道等,为其祖孙二人各立一座“丹桂传芳坊”和“青云接武坊”。





“河东世家”门坊 拱门左右“忠”、“孝”二字传为朱熹所书
“河东世家”门坊上镶嵌的草书碑
 内府区 静静地停着我们的两辆车


 早餐后,导游带我们一一参观。
 关帝庙始建于明,清代重修。庙内陈列有一些明清碑刻,其中朱熹与王阳明的书法碑最为珍贵。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重修碑记








王阳明书法碑
朱熹书法碑


(未完待续) “司马第”及其二进“河东世泽”在柳氏民居至今保存完好且供参观的五座院落里是最为考究的两座,其“三雕”中尤其木雕、石雕皆足称道。 名之“司马”,其实并与宅主功名无关,当为纪念西文兴柳氏先祖“永州司马”柳宗元所故。  却说唐永贞年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王伾倡行的政治革新运动(史称“永贞革新”)失败后,随着唐顺宗被逼让位于太子李纯即唐宪宗,宦官势力再度把持朝纲,革新派相继遭受贬逐。王叔文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被赐死。王伾贬为开州司马,次年亦死。其余改革主将柳宗元、刘禹锡、韩晔、韩泰、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八人皆被贬遂边远荒夷之州充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为避累及家族,在柳宗元授意下,柳氏族人迅即自河东(今山西运城)故里分散迁徙他乡,低调隐居,以避加害。 东迁以来,柳氏一族先落脚于翼城一带,历经宋、金、元各代,皆默默无闻。后族人柳琛于明初徙居沁水历山脚下西文兴村。 也许是应了“人挪活,树挪死”一说,明永乐四年,柳琛殿试得中三甲,获赐同进士出身。为光宗耀祖,乃大兴土木,造宅修祠,继修文、武庙堂,是为西文兴“柳氏民居”之肇始。  “司马第”,始建于明,重修于清,为柳春芳、柳茂中父子居所,门楼为嘉庆六年扩修。明清两朝,职官序列里已无“司马”之谓,其职位相当于府同知,西文兴柳氏亦无人担当此任。故柳氏“司马第”之名,除纪念先祖柳宗元之外,应无他解。


 导游姑娘当初讲解得很精彩,建筑中的许多细节,蕴藏着一些非点拨而不得悟的典故。当时随着小姑娘的讲解不住地恍然大悟,但过后也就忘了。这些东西,其实有不少属于炒卖看点的附会,大可不必当真。







 以后看得多了,才知道像“司马第”这样的四合院,在晋东南是极为流行的,一般称之为“四大八小”。
所谓“四大”,是指四合院东西南北四面皆有一座三间两层的主体楼房,这四座主楼在功能上相对独立;同时,四座主楼衔接处各留有一个相当主楼进深的方形角落。为破风水四泄,须在这四个角分别建造略低于主楼的耳楼,比如楼梯间、看楼、回廊或者其它用途的房间。而每个角落一般能建两间此类用房,四个角共为八间,是为“八小”。 








 大概出于方便管理的缘故,如今连通“司马第”与其二进的小门已封闭,需从院外的旁门而入,这就是“河东世泽”院。
 西文兴村在明末战乱中遭严重破坏,曾沉寂了很长一个时期。至乾嘉年间,由于出了柳春芳、柳茂中父子两位商界巨贾,西文兴柳氏才迎来了又一个辉煌时期,新一轮宅院、宗祠、庙堂修造工程纷至沓来,从而奠定了“柳氏民居”延续至今的基本格局。
特别是嘉庆初年,朝廷为镇压川楚一带的白莲教起义急需大量军饷,柳春芳父子闻之,倾己之力向朝廷捐献了一大笔财物以充军饷,甚得嘉庆皇帝欢心,因而也给了柳氏父子不少赏赐,比如正四品“中宪大夫”职衔,比如“河东世泽”匾额,以及让西文兴柳氏族人引以为豪的“攸昭”宝剑等等。 

 “河东世泽”院为父亲柳春芳的居所,所以它的主楼台基明显要比其它三面以及一进诸楼都要高几级。同样,该院建筑小木作的各种雕饰,又明显较之一进精致许多。














(060503) 未完待续 前面提到,柳春芳、柳茂中父子向朝廷捐献巨资,为清廷平息白莲教起义缓解了军饷短缺的燃眉之急,嘉庆皇帝为此给了柳氏父子不少封赏,其中就有一柄“攸昭”宝剑,被柳家奉为至宝,专门辟出一座宅院妥为珍藏,且为防盗特在院中设置了“天罗地陷”,这就是足以勾起游客好奇心的“堂构攸昭”院。  “堂构”,语出《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大意是,父亲要盖房子,并已确定房子的盖法,而儿子却不肯去筑堂基、盖房子。后以“堂构”比喻继承祖先的遗业。另引申出房舍、门户派别等释义。
我觉得“堂构”在此当为继承祖业之意,即将“攸昭”宝剑视为皇帝赐予柳家世代相袭泽被后人的传家之宝,故而要十二万分的小心看护,来不得半点儿闪失。 
 “堂构攸昭”也是一座“四大八小”四合院,其中的两个对角,设有看廊及石砌的宽大楼梯,估计系当年看护宝剑家丁的居住值更之所。


 所谓“天罗”,即在四面主楼的檐口密集编织铁丝网,并在其上挂有风铃,一俟风吹草动,便有家丁闻知并快速反应。
 “地陷”自然设在出入宅院的必经之地门道处,导游姑娘告之,早年这段门道虚实相济,清楚底细的府人,知道走拐直角弯的青石板道,不明底细的盗贼,很容易落入表面铺着青砖看似甬道的巨大陷阱。
当然,陷阱如今早已填实,游客但走无妨。  “中宪第”为柳春芳、柳茂中父子发迹后新建的府第,以嘉庆帝诰封正四品“中宪大夫”职阶命名。
 宅院依旧是“四大八小”格局,听着导游姑娘的讲解,让人觉得这座铭牌介绍为柳春芳府第的高大宽敞院落,倒更像是柳氏族人的家塾甚或书院,因它处处散发着育人气息,比如明代曲江书法家方元焕的“四箴碑”,比如具有激励、劝学意味的“鲤鱼跳龙门”雕饰:未越龙门前,鱼身人首模样;跳过龙门,便化为龙头。










 “行邀天宠”是前文所说“丹桂传芳坊”坊主柳騄的宅第。门脸儿不甚张扬,雕饰充满情趣,多少体现出主人的一分才情。




 柳騄,西文兴柳氏第三代族人,沁水廪膳生,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庚子科进士,初授承德郎。铭牌称其因诗文出众深得宪宗宠爱,恩赐“行邀天宠”金匾。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以八十七岁高龄寿终京城。
凭直觉,柳騄应该是西文兴柳氏诸人中最有故事的,可惜并无更多介绍。但不管怎么说,柳騄有故事是肯定的,否则他不可能以那样的高寿终老京城。柳騄受皇帝恩宠也是可信的,否则也不可能在归天的当年即由朝廷立坊旌表。 

“行邀天宠”当时是唯一一座尚有人居住的景观宅院,估计不久便会随同村里的其它农户统一迁出,景区管理方在景区入口外建好的数十幢新楼正虚席以待,不知这些世代在此居住的柳氏族人,心里是喜是哀。 

(060503) 最后一节通篇都是狮子,西文兴柳氏民居的石狮子,看看它们是怎样按照西文兴柳氏族人或者说景区经营方的解析,来阐释其启迪、教化意义及隐喻的。 先登场的是西文兴村两座明嘉靖石牌坊夹杆石上的八只石狮子,即鼎鼎大名、所谓国内仅存的一组“教化狮”。  恕本人孤陋寡闻,造访柳氏民居之前,真的没听说过什么“教化狮”。
及至听罢导游姑娘绘声绘色一番讲解,当时是听得津津有味,颇以为然。回头一经比对照片,却发现忽悠的成份似乎更多些。 依顺序,先看“丹桂传芳坊”的四只:  一曰“满腹经纶狮”,俗称“翘尾巴狮子”。腹下掖一线团,寓意满腹经纶。尾巴翘得老高,一副自命不凡、趾高气扬的样子。对这样的狮子(文人),要给它嘴里勒根绳子,告诫其管好自己的嘴巴,谨行慎言,牢记祸从口出的道理。
二曰“克己复礼狮”,也叫“老实狮子”。看看,知道把尾巴顺顺溜溜贴着身子垂下来了,笑模样里也透着十足的讨好意味,寓意经过长辈教诲,已经一改少时的张狂,知道保持低调,夹着尾巴做人了。
 三曰“安分守己狮”。虽依旧满腹经纶,但知道肚子里的东西轻易不外露了。足下抚弄着两只小狮子,表示懂得规规矩矩做人,本本分分地过日子,实为“韬光养晦”。
 四曰“出人头地狮”。足下一只小狮子挣脱出来,腹下还有一只小狮子低眉顺眼地探出头来,寓意经过磨砺修炼,已到出人头地,到外面闯世界的时候了。
 转至“青云接武坊”,继续余下的四只“教化狮”:
五曰“金榜题名狮”。胸前一朵大红花,表示高中进士,喜笑颜开,就要步入仕途,阖捭官场了。 从这里开始,就觉得不怎么靠谱了,特征不明显,哪儿有戴大红花的狮子?挨个照片比对,就下面这只胸前有坨东西,但也不像“花儿”? 
六曰“泰山相助狮”或者“寻求靠山狮”。俗话说“朝里有人好做官”,中了进士,一定要在朝中寻求靠山,只有拜得贵人门下蒙其提携,才能立住脚跟,飞黄腾达。 导游说“寻求靠山狮”的特征是狮身紧贴坊柱。可我看着,有好几只狮子都靠着柱子呢。 
 第七只狮子是“功成名就狮”,也叫“坐享俸禄狮”。第八只叫“宦海沉浮狮”,说基座雕有波浪纹,代表宦海,但上面两只狮子的基座都是波浪纹。
没法对号入座了,权当一听吧,呵呵!  “柳氏民居”里的石刻石狮大小共有一百多只,当时也没逐一细拍,拣几个主要的贴上。
“司马第”抱鼓石狮子。 
每侧各有一大两小狮子,说是喻为“太师(狮)少保”,寓意柳府对“三师”、“三少”地位的向往。 这未免有些牵强,“司马第”是柳春芳、柳茂中父子的宅第,两人皆为商贾之流,做得再大再强也与“三师”、“三少”沾不上边,能有那念想?  “河东世泽”抱鼓石狮子也是一大两小造型,小狮子嘴里也被勒上了绳子,寓意出门在外少说话,以免祸从口出。
还有另外一种释义,说是在山西方言中,“绳”与“神”相似,所以这就叫“神(绳)狮镇宅”。  另外注意到,柳家的狮子都长着“元宝耳朵”,意寓“招财进宝”,这隐喻倒是与柳春芳、柳茂中父子的行当十分贴边。
 “中宪第”柱础上的一圈狮子头好像也有个说法,忘记了。
 不管是否真的蕴含这些寓意,柳氏民居林林总总的石刻狮子皆称得上活灵活现,足以算得石狮雕刻之上品。
“司马第”影壁基座“狮子滚绣球”
“行邀天宠”抱鼓石石狮
“中宪第”门礅石狮
 (060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