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22)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乡下梅村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5-04-10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22)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乡下梅村

福建行(4)鈥斺斚旅反


 
福建行(4)鈥斺斚旅反




当溪是下梅村落的“中轴线”,这条溪水将下梅村一分为二
福建行(4)鈥斺斚旅反

福建行(4)鈥斺斚旅反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距武夷山风景区8公里,武夷山市区6公里。由于该村在梅溪下游,故名。清康熙、乾隆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现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多籍贯、多姓氏、多方言、多习俗的一个人口密集型大村落。下梅村落生态环境好,具有独特的风水意象。山护村落,水养邑人,山环水抱营造了一个封闭安宁型的村落。平安祥和的下梅村,使村民拥戴社稷,守土勤耕,绅士、贤人注重村落礼教,办学堂、私塾,修庙宇,捐公益。村民们恪守农事节气,春种秋收。小桥,流水,人家,风雨廊,美人靠,展示出下梅宛若水乡般的风情。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下梅村邹氏大夫第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一)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一)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一)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一)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一)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一)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一)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一)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一)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一)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一)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二)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二)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二)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二)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二)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二)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二)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二)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二)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二)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二)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二)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二)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二)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二)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二)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大夫第(二)

邹氏大夫第

 

      跨过古老的石板桥,来到下梅村的标志性建筑邹氏宗祠。这里地处下梅村的中心位置,有着气派的门楼、高大的风火墙,祠门以幔亭造型,门前设有硕大的拴马石和抱鼓石,门两旁装饰有“木本”、“水源”篆刻两幅,意指一个家族的兴旺如同木之本、水之源,生息相关、源远流长。邹氏宗祠的主体建筑包括戏台、藻井、厢楼等,彼此之间既相互映衬,又错落有致,整体构造可谓气势恢宏,是武夷山境内保存最为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筑,文化含量极为丰富。

    下梅邹姓,是古村的第一大姓,现有人口500多户,其中邹姓已超过半数。邹氏一族原籍江西南丰,清代顺治年间移居下梅,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到了清代中期,首开与晋商合作之途,获得双赢,已然成为下梅村首屈一指的宗族大姓。并开始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码头、立家祠、设文昌阁。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下梅古村,也正是从那时起初具规模。有“下梅第一大宅”之称的“邹氏大夫第”,即是下梅古村最为典型的工程。

    这是一套四纵三厅四进的庞大建筑,门前有官宦人家所常见的落轿石和旗杆,大门面壁全部用砖雕装饰,砖雕的画面有“金榜题名”和“衣锦还乡”之寓意。尤其富有创意的是大夫第的后花园,这个取名为“小樊川”的小巧园林,其间的屏墙犹如集砖雕与石刻为一体的艺术画廊,巧妙的造型与精湛的雕刻技艺,既让人啧啧称奇,亦透露出房主人不俗的艺术品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