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春日的阳光下,吴连南拿起他制作的一微型仿古房子,轻轻一吹,小门打开了;再一吹,小门随即又合上了。
四十多年过去了,吴连南慢工出细活,一直钻研微缩古建。
 吴连南有一门独家手艺,将古建筑缩小成品赏的物件,即微缩古建。
|
北寺塔、寒山寺、留园里的香亭、方塔、大钟塔……浓缩于尺间,精致小巧,像文房雅玩一般,放置案头,如见实景,如身处大世界。吴连南有一门独家手艺,将古建筑缩小成品赏的物件,即微缩古建。 沿着一条狭长的虎山弄便可找到吴连南的工厂。虽说是个工厂,却不过二三人耳。厂房里堆满了木材及一些机器,桌椅微凌乱,触目之处,几乎都落着一层木屑灰。岁月在69岁的吴连南脸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皱纹,老人家笑起来非常和蔼。手艺者的世界很简单,他们有着澄澈的光,朴素的美。 吴连南最早学的是木工,跟着师父制作太湖渔船。他师父做的渔船在太湖片数一数二。但是渔船的需求量递减,吴连南开始做钳工,修理机器。而真正与微缩古建结缘,却是因为那被无数文人墨客吟咏的寒山寺。那时他就住在寒山寺对面,一得空便去游赏寺庙。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这些古老的建筑物历经岁月、风雨,静观世界。古建筑也是艺术的一种,它们为美和灵魂而存在。而这些美都印刻在吴连南的脑海中,从未遗忘。缘起小舅子带来一本姚承祖的《营造法原》书,上面记录了古代建筑物的图纸。吴连南看了几遍,摸清了其中门道。 吴连南根据图纸以竹木开始了第一件作品,即歇山方亭(留园闻水轩香亭),共花了二个月。彼时是1994年,吴连南以此参加上海旅游纪念品展览会所得的奖状至今仍妥善保存。对这项技艺的喜爱以及作品给吴连南带来的成就感与欣喜促使他继续投入创作中,旋即他又开始了第二件作品,完成了一整座寒山寺(长64厘米,宽40厘米)。 时间从手艺人的指尖流过,极慢极认真。用心体悟,才知道那是静水流深的沉淀。四十多年过去了,吴连南慢工出细活,一直钻研微缩古建。也许他是孤独的,身边只有几个徒弟为伴;但他的内心必定又是丰盈的,因为古建占据全部生活。 继寒山寺后,他曾为中国昆曲博物馆仿照无锡薛福成故居内古戏台搭建了一座微型古戏台,以及半个留园。古戏台非常珍贵,曾被评价是可传世的艺术珍品。而正式放弃其他的活计从事微缩古建,那是在2011年。如今,吴连南正在完成一座仿照北京标准制式制作的牌楼,准备参加民间艺术博览会。古建筑有其深不可测的知识,但吴连南的微缩古建却不是按照建筑学来制作,其中已经融入了他自己的一套法则。对原结构进行了调整,但成品却是跟实物一模一样。 春日的阳光下,吴连南拿起他制作的一微型仿古房子,轻轻一吹,小门打开了;再一吹,小门随即又合上了。轻巧灵动,蕴含玄奥。 以手而绽放的艺术,直抵人内心深处。朴拙、富有温度。微缩古建,以时光之水一点点熬出来。身体与工具磨合,与木材对话。人和物在一丝一缕,一刮一敲中相知相融。吴连南所做的,又让人想起呼吁保护古建筑并为其倾注一生的梁思成。而微缩古建,何尝不是对中国古老文化的一种纪念与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