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缩古建筑彰显中华文化的精髓——雄安新区工匠邓春江执着中华传统技艺速写

 若荷9p16ojzsov 2017-09-19

微缩古建筑彰显中华文化的精髓——雄安新区工匠邓春江执着中华传统技艺速写

雄安新区工匠邓春江正在制作微缩古建。颖梅 供图

长城网雄安8月29日讯(记者 王渊 尹智 通讯员 颖梅)在雄安新区,有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木工,人们习惯叫他老邓。盛夏的八月,记者在雄县县城一座不起眼的院子里,见到了六十多岁的邓春江。就是他,让一堆不起眼的木头条、木头块、木头片,经过精确切割、精心打磨、精致拼接,变成了一座座玲珑别致的微缩古建筑,令所有看过他作品的人都赞叹不已。

不用一颗钉子的微缩古建

来到老邓的陈列室,一个精美绝伦的微观古建筑群落依次展现在眼前。“这座大雄宝殿是我的第一件作品。”老邓指着最里侧一座模型说。这件作品在2010年开始制作,原型是五台山上的一座庙。整座模型除了个头小,和原建筑别无二致。

还有最前面的一对儿鼓楼,通体殷红,正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庄重高贵的颜色,再看它户枢瓦檐,无论是自由开合的殿门,规矩严格的窗棱,还是小到寸高的门槛,对称工整的对锁,甚至上扬的屋檐、威武的神兽……每一处都做足了功夫。鼓楼后面陈列的依次是少林寺山门、牌楼和钟楼,每一件都可称得上是精品,每一件都让人感受到它们所凝聚的作者的心血。

最让人惊叹的是,所有的建筑结构,大到梁柱,小到窗棱,全部采用的榫卯结构,即不用一颗钉子,完全靠榫头和卯眼相连接。在老邓的工作室,地上堆着长短不一的木材,台面上摆满了一个个接榫部件,最基本的部件都是长不过十几厘米,宽度、厚度不过一厘米的木条。老邓说,这些都是他一锯一锯地切割,一下一下地刨平,又一刀一刀地刻出榫头和卯眼,再一根一根地插接起来的。随意拾起一件十几厘米长的拼装构件,老邓告诉记者:“这一块部件得用30多个零件拼成,做一件成品,估计得用上几十万片零件,一两年的时间。”他又随手拿起几根木条,三下几下,一个最简单的部件就呈现在眼前。他布满老茧的手指却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灵动,让人不难想见这功夫背后的艰辛付出。

微缩古建筑彰显中华文化的精髓——雄安新区工匠邓春江执着中华传统技艺速写

微缩古建。颖梅 供图

木工里藏着古人的智慧

老邓说,自己是“老三届”,生长在所谓“既要学工,也要学农”的时代。在上学期间,他就选择了木工班,整天倒腾的是锛、刨、斧、锯。15岁初中毕业后,老邓依然痴迷于木匠这个行业,他先后跟过两位师傅做学徒,历经几年的时间。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谦虚好学、善于钻研的老邓很快就被中国古代精湛的木工技艺吸引并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继续从事这个行当,不过对这门手艺的热情却从没随时间流逝而减退,直到如今年过花甲,他仍能潜心研究,作品迭出。

老邓告诉我们说:别看木工活小,学问大着呢。比如这榫卯结构,可是我国古代工匠集体的杰作,千百年来,我国许多古代建筑都成功地经受过大地震的考验,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其奥秘正在于此。老邓还感慨古人的建筑智慧,他说古人们建房,都是以“人”为本的,结构完全是根据人的需求计算的,比如寺庙房檐的设计,古人是根据天气设计的,“五级风后是中雨,不能淋湿我僧衣”,即中雨时候屋檐下晾晒的僧袍是不能被打湿的,屋檐是要能抵挡斜风细雨的。

是啊,对一个合格的木匠而言,必须做到管中窥豹,才能掌握整个建筑的规模。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科技,但是祖先却能从实践中去摸索、去总结,形成自己的理论,于是天干地支、五行八面、子午线等等都成了古人的度量衡。老邓说,古人的智慧才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越深入进去就会越发现这里头博大精深的学问,也就会越发被老祖宗们巧夺天工的技艺折服。

值得传承的工匠技艺

听老邓说,每年都会有高校学生来他这里实习,他记住的就有河南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大学、西安汉中等高校,还有蒙古国乌兰巴托来的,都是学习请教他的技术的。老邓说学生们理论知识学得好,但是动手能力就差些了,曾经有一个和孔明锁差不多结构的物件,他让学生们拆开,只有一个在清华古建系在读的大四女生做到了,老邓感慨这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同时也真得为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而感到忧虑。

“这么大年岁了,又赶上雄安新区设立的好时代,这么做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就是希望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东西。现在除了高校里开设古建系,给学生们传授知识,民间基本很少有人学这些东西了,可以说,到了我这个岁数,下面没人继承我的手艺了,我儿子都不学,所以我想趁着现在还能动,给后人们留下点东西。”他说,“留给后人们这些东西,都有败笔,是希望后人们能研究,去破解,这样才能进步,才能突破,才能传承。”

最近几年,老邓对古建的成就早已名扬四方,先后有日本、蒙古等国家的专业人员及爱好者前来拜访他,还有的意欲高价收购他的作品,但都被老邓一一谢绝了,用老邓自己的话说,这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怎能随意给了别人。

现在,老邓正在制作一对需要60万片零件的“日月塔”,他在微缩古建筑之路上,还有着更多的计划。“我还有很大的热情,想做出更多的古建筑微缩景观,留下来,让后人去研究、去发扬。”

几十年的岁月磨砺,并没消磨掉老邓对木工的热情,花甲之年的他继续着年轻时曾痴迷的手艺,一发而不可收。他有自己的一种坚守,不为金钱所改变,也不会为利益所撼动。正是这种坚守,让老邓的手灵巧中透着稳健,于是才有了那些岿然挺立又灵动飞扬的楼台殿塔;也正是这种坚守,老邓的心才能平静又坦然,于是才蕴藏得起传统木工艺术的万千丘壑。这,不正是我们时代所呼唤的工匠精神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