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地方戏曲集锦(泗州戏)

 文化龙乡 2015-04-11

下载 (45.6 KB)
2012-9-22 16:04

1954年,泗州戏《拾棉花》被拍成舞台艺术片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剧种之一,约有200多年历史,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流行于安徽省淮河两岸,原名“拉魂腔”。据艺人传说,它发源于江苏海州一带,原为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太平调”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一种小戏,后由一邱姓艺人传到淮北泗州(今安徽泗县)一带,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另一说认为出自山东滕县、峄县一带,在柳子戏等古老剧种影响下发展形成,后经苏北流入淮北地区。“拉魂腔”流传颇广,苏北的淮海戏和山东的柳琴戏,过去都叫“拉魂腔”,泗州戏属南路。解放後为体现剧种的地方特色,故改名泗州戏。 泗州戏是由民间说唱以展起来的比较典型的板腔体唱腔剧种。其唱腔南、北方风格交融,婉约与豪放并蓄。尤其是女声唱腔,婉转揉情、优美动人。
      泗州戏剧目丰富,传统剧目:小戏有《跑窑》 、 《小书房》 、 《借妻》 、 《站花墙》 、 《拙大姐》等80多出;大戏有《皮秀英四告》 、 《大花园》 、 《罗鞋记》 、 《绒花记》等50本。较有影响的剧目为经过整理的传统戏《三踡寒桥》 、 《杨八姐救兄》 、《拾棉花》、《大出观》、《樊梨花点兵》 、 《走娘家》 、 《拾棉花》 、 《喝面叶》等长期盛演不衰,其中《拾棉花》已摄制成影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