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村(032)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迤沙拉村 迤沙拉村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东南端,距镇政府8公里。迤沙拉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是汉族和彝族生活习俗高度融合的“中国第一彝族自然村”。 村子里虽都是彝族,但却有外姓汉族人。迤沙拉村地处川西、滇西交界处,建筑物多江南水乡特色,房屋户型一般以小四合院为主,均属土木结构,板筒瓦屋面,细部多有板壁装饰、木刻雕花,做工精细;独特的谈经古乐,600多年来,一直在这个偏僻的彝族山村里延续着对中原文化的向往和追寻。 在3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518户2245人,其中彝族人口占全村总人数的96%,有“天下彝家第一村”之称。迤沙拉村有四大姓:起、毛、纳、张。不论哪个姓,家谱都严谨清晰,数百年数十代延续不断,老少妇孺皆知。其中,毛姓人口最多,共148户,890人,占总户数的29%,总人口的40%,真的堪称迤沙拉的第一大姓,有“毛家毛半村”之说。据权威人士考证,迤沙拉毛氏和韶山毛氏同源共祖。
![]()
在山谷间,抚慰生 山谷里最大的葡萄园,500多亩葡萄静静地铺满整个谷地......
徜徉在葡萄园,你可以信马由缰,任思绪随迤沙拉亚热带干热河谷季风随风飘扬...... 这种套上专用葡萄袋里的是最美味可口的绿提子和红提子。因为科学育种所以看不到它们。 这些葡萄都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既不浪费水,又不会灌溉过多。 也不用农药,长出的果实品质才够好。 人们采摘葡萄也是在迤沙拉最干燥的时候进行,这样可以避免葡萄汁里含有水分而影响酿酒的质量。 (108国道3053路段下一望无际的葡萄园) ![]()
早就听说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的“中国第一彝族自然村” 迤沙拉。她的神秘和旖旎风光随着“四川省首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逐渐被世人所传诵。 6月的一天赶巧有机缘我走进了这个充满神奇故事的世外桃源。她的神秘和安宁让人流连忘返。 神奇故事之一:见证民族大融合 迤沙拉是汉族和彝族生活习俗高度融合的“中国第一彝族自然村”。目前有300多户居民,人口1578人,全村彝族占据总人口的96%,归属彝族中的里泼支系。史载,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云南还不在其治下。当时盘踞云南的元朝残部梁王,踞险峙守,不接受和平解决方案,并连续诛杀2名明朝特使。朱元璋震怒之下,遣义子沐英率30万大军从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出发,远征云南,史称“洪武开滇”(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这30万明朝大军,以南京人为主体,包括江苏、江西和安徽等地的人。云南归顺后,朝廷在贵州、云南一带实施军屯,“三分操练、七分种,犬牙相制,以守其地”(明《滇史》卷十)。此后,又实行民屯、商屯,一部分将士就地转为居民。再往后,大明朝庭为稳定数十万戍边大军,实施了鼓励士兵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的和亲政策,并规定,娶了哪个民族妇女为妻的士兵也随之改归该民族。与当地土著彝族交融,从而形成了里泼彝族。迤沙拉,以她600多年的自然村落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特殊的民族大融合的全过程。其独特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令人类学家惊叹不已。 神奇故事之二:独特的民居建筑 迤沙拉村地处川西南、滇西北交界处。奇怪的是这里所有的建筑物,几乎都明显呈现出江南水乡特色,房屋户型一般以小四合院为主,均属土木结构,板筒瓦屋面,细部多有板壁装饰、木刻雕花,做工精细;人们说着彝语调的汉语,抑或是汉语调的彝语,总之是一种我们外边来的人听得清楚却又听不太明白的语言。好在好客的迤沙拉里泼人天生具有亲和力和包容性,来到这里不会觉得生疏和交流不便。 神奇故事之三:独特的谈经古乐 闲暇之余,村里的老人们一直传承弹唱着一种独特的谈经古乐。600多年来,悠扬、神秘的谈经古乐一直咏颂、弹唱在这个偏僻的彝族山村里,延续着对中原文化的向往和追寻。据说这种古乐起源于中原、江南的宫廷音乐,后流入民间,与佛教音乐相结合,发展而来。“谈经古乐”是打上彝人印记的江南丝竹,如泣如诉的旋律里,既有宫廷音乐的味道,又有佛教音乐的宁静恬远。缠绕着是迤沙拉被彝化的汉人,一代又一代对秦淮文化的苦苦追忆,数百年来,仍然跋涉在浓得化不开的思念里,追寻自己的根。迤沙拉的一草一木、一丝一弦、一砖一瓦都见证着彝汉民族大交融的最丰富的场景。
|
|
来自: 猎鹰个人图书馆 >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