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彝族民居特点

 茶香飘万里 2020-03-10

 因为彝族的人们是以农务为主的少数民族,所以住的地方都是以半山区或者是山区位置上来居住的,对此彝族民居特点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彝族民居特点

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彝族民居特点

  彝族民居有哪些特点

  村寨 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坐落有其独特的传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民居 在中国西南地区,彝族分布范围较广。因此,其民居类型为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显得比较复杂,不过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却有广泛的代表性。一般说来,彝族民居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瓦房、土掌房、闪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居住习俗 彝族实行一夫五妻制的小家庭,儿女婚后另建住房,自立门户,仅幼子与父母同住。彝家院落宽敞,以供生产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置办红白喜事时,可以广纳宾客。居室内,正房堂屋靠墙处供奉着天地祖宗处于牌位,供桌上摆设着香炉及虎、狮雕像;正中安放八仙桌,用于接待客人;左侧有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块石头支成,俗称"锅庄",用以取暖御寒,热水烤茶,火塘周围是家人围坐议事的地方。正房两侧房间为当家儿子媳妇的卧室,兼存放贵重物品。一般长子居左,次子居右。老人、小孩及客房设在侧厢房。大门后做磨房,正房楼上是粮仓,楼下为畜厩。   

  

  彝族民居特色在哪

  经典彝族民居征服世界

  7月30日,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族群、聚落、民族建筑"专题会议彝人古镇分会在楚雄彝人古镇大酒店顺利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参观了彝人古镇项目,并就"族群、聚落、民族建筑"这一主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会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单德启先生为彝人古镇授予"中国建筑文化经典示范工程"匾额。

  彝人古镇获两大奖项

  7月27日,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在昆明隆重开幕。"族群、聚落、民族建筑"专题会议是本届大会唯一建筑类专题,由民族建筑领域专业权威组织--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承办。

  组委会还在专题会议展期间举办了"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品牌推选活动"。最终楚雄州彝人古镇以"传承彝族传统建筑,博采各民族传统建筑精华,打造现代优秀传统民族建筑"获得"中国建筑文化经典示范工程"。同时,该项目开发商楚雄汇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彝人古镇项目部董事长李陈获得"中国建筑文化杰出贡献奖"。

  "要建中国特色建筑"

  楚雄汇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彝人古镇项目部企划部部长张建强主持了本次会议。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外事司原司长李先逵说,在中国,就是要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彝人古镇在民族建筑方面的创新在全国来说都是出类拔萃的。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单德启先生说,每到彝人古镇一次,就会被这里的建筑征服一次。作为彝族聚居的楚雄,胆子可以再大一点,对民族建筑的探索可以再勇敢一点。

  楚雄州规划局局长杨杰说,这一次,世界民族大会在彝人古镇设专题会议,是对楚雄州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肯定,接下来,楚雄州还要进一步加大民族文化的建设工作,特别是在民族建筑方面还要下狠功夫。

  楚雄汇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彝人古镇项目部总工程师吕仁忠总结了彝人古镇从策划设计到建设经营的成功历程:用蓝海战略搞开发,用经营理念搞规划,用开放的思想搞设计,按市场的要求搞管理。彝人古镇之所以从无到有,成为滇西旅游黄金线上的一大亮点,与创新的思维理念是息息相关的。

  楚雄汇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彝人古镇项目部副总经理罗晓祥说,彝人古镇在本届民族大会上一举斩获两大奖项,非常振奋人心。从一点来说,彝人古镇不仅仅是楚雄的项目,也是世界的项目。

  永恒记忆飘向世界

  会后,来自海内外的代表们品尝了极具彝族特色的彝家美食,观看了彝族歌舞表演。人群中,不时发出阵阵赞叹。在代表们的"长枪短炮"之下,彝人古镇被定格成永恒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又将随着代表们回归故里,让全世界更多的人领略到彝人古镇的风采,领略到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精髓。推荐阅读:锡伯族的风景特色

  

  彝族传统民居特点

  茅草房

  西街口乡月湖一带保存较多。一般为土木结构,以石块垫基,夯土筑墙,用结实的圆木或方木为柱。虽是夯土为墙,却十分牢固,传几代人而不坍塌。茅草房为双面坡斜顶,用草盖顶。盖草顶时,先打尽草绒,泼上冷水让风吹,接着放火燎茅草,浸透水的部分因风吹不干而不被火燃烧,形成结实的草顶。这种房屋建盖时,山墙筑得较高,高度超过茅草屋顶,并在山墙上盖石板。其作用是,发生火灾时让山墙挡住风力和火苗,控制火势,尽量避免火舌乱窜,殃及四周邻居。这种茅草屋比起砖瓦房简陋,但节约费用冬暖夏凉。

  篱笆房

  主要分布在圭山乡的合和村一带。这种房屋的结构与瓦房相同,上、下两层,上层仓储粮食,下层住人,关牲畜,屋顶盖瓦片。以条石做墙基,以竹条、树条或藤条编织成篱笆,再糊上泥巴,涂刷平坦,成为墙壁。

  石板房

  主要分布在圭山乡的糯黑村。这一带绿树成荫,群山环抱,为这里的彝族提供了建盖房屋的木材和石料。勤劳智慧的彝族人民借此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石板房。这种房子多为两层楼房,楼上、楼下各三间,梁、柱、椽、楼均为木料,山墙、背墙和围墙用石板垒砌,地板用薄石板铺成。该村附近的群山多为石山,人们上山采石,依照石头的纹理改制成大小不等的石板条,建造出比砖木、土木结构更为坚固结实,更为整齐美观的石板房。

  风篱房

  丰富多彩的彝族建筑形式中较古老的一种居住形式。今撒尼人建盖的牛车棚、舂碓棚就是古代风篱的延续和发展。风篱的建筑结构特别简单,用两根上端带杈的树杆插入土中做柱子,用一根树杆横搭在两根柱子的树杈上做梁,再用数根树杆并排搭在梁上,一端落地,成一面坡式的墙,其上覆盖树枝、茅草之类的东西,用来遮风避雨。这种居住形式的发明改变的彝族先民"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的穴居生活,是彝族建筑史上的一大发明和进步。土库房

  以圭山乡海邑村为典型。这种房子俗称"土掌房",以土、木、石为原料,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牧畜。屋顶平坦,其构造是以块石做墙基,用土坯或泥土夯墙,无柱无梁,在筑好的墙上直接铺上一层木棍、木板或木条,上覆茅草,再铺一层不含杂质的泥土,洒水抿捶,形成平台。它既是屋顶,又是晒台和凉台;既可晒粮食,又可晒衣物,十分实用。房屋的大小不一,人口多、经济状况不好的则盖得较狭小。土库房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保暖防寒,防火性能好,且结实牢固,酷似碉堡,故又有"碉楼""碉房"之称。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与文化内涵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反映了彝族地域以及历史文化,这些传统民居建筑,不仅能够表达彝族先民的生态观念以及其生存智慧,还能够表现其民族传统精神,表达彝族对于人居问题的想法与领悟。彝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各异,建筑类型多样,但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建筑,其都蕴含着本民族的伦理观念与思想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从彝族传统建筑文化看,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天人相亲生态伦理观念,主要有敬畏自然、信仰自然万物、万物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伦理观念。在房屋选址上,其有近水、向阳、有林的三大原则,这使得彝族的村寨表现出一种散居在河谷向阳地的特点。

村落中民居建筑主要顺着山势建造,呈现坐南朝北或者坐西朝东的走向,从远处看,村前有水,村后有山,村中有树,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在民居布局以及选址上,大多遵循地理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地形的高低差异来调整建筑,呈现出依山而建的特点,布局较为灵活,达到一种天人一体的居住状态。同时,与水域形成紧密的联系,讲求尊重自然,并和谐地融入自然。

土掌房是彝族建筑民居中常见的类型,是彝族的先民在过去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本土”特点的建筑,其所利用的建筑材料都来自于自然,对于交通不够便利的彝族人家而言,减少了交通的运输成本,且建筑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抗震性,在使用之后,这些建筑材料也可以回归自然或重复使用。这种建筑材料取之于自然,最后回归于自然的特性,富含了彝族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念。

“同”在彝族的语言中是群体的意思,其指的是在生活中要同心同德,是彝族人家源远流长的一种文化观念。土掌房则是其“同”这种观念的集中体现,土掌房具有所有的建筑围合在同一个墙体中的建筑特点,这种围合的观念正与“同”字相符。

同时,土掌房的建筑群间距离较小,各户人家都集中在一个区,连成一片,呈现出一种蜂巢形状的村寨,这使得彝族人家大多都集聚而居,很少有单独一户的建筑。整个群落交织在一起,并无各自的装饰,呈现出一种村寨间和谐统一的形式。而其屋顶与露台在全村之间串通起来,使得整个村落可以相互通过露台联络。

在遇到婚假、过节等重大事项时,房顶成为其活动的重要场所,村民们可以将青松毛铺设在房顶上,形成松毛席,在这里唱歌、喝酒、聊天。不仅土掌房可以用于人际交往,其他的合院式房、垛木房等都可以用于人们的交往。这种开放式的院落显示出彝族人家内部友好、和谐、亲密的生活关系。

建筑民居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种与气候和环境有密切联系的建筑特点,表现在建筑民居上就是一种较为质朴务实的审美观念。建筑与自然具有统一的特性,成为自然中的一部分,具有山野之间的质朴气息。

不管是土掌房的建筑材料石头,还是垛木房的建筑材料木材,这些都源于其所处的环境,未经过人工的雕琢与修饰,保持了原生态的特性。这使得建筑群看起来就像是扎根于山土之上一样。这些建筑具有一种简朴务实的特性,从外表上看较为粗犷,风格只求大气不求精致,在其原有特色上进行建造,也无明显的装饰,所表现出的是彝族人家自身的简朴务实观念。

彝族传统民居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观念,这些伦理观念在当代社会仍然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培养较好的意识观念,也可以为现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