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五十年来的琴弦发展----成公亮写于南京艺术学院寓所(二)

 风歌一曲 2015-04-12
漫话五十年来的琴弦发展----成公亮写于南京艺术学院寓所(二)

四、关于古琴丝弦的摩擦音
丝弦制作的方法、规格,理应随着琴的历史传承而变化,唐宋时代的丝弦和明清时代的丝弦,在制作方法和规格上有没有变化,至今无从考查。

清代延续至今的丝弦,左手在琴弦上的摩擦声很大,在某种程度上阻隔、间断了音乐旋律的进行。在弹奏明代和明代之前(《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等琴谱的传谱,大都为唐宋时代的遗音)的传曲时“走手音”使用很少,时值短的“走手音”乐音大、摩擦声小,杂音盖不过乐音。这种微弱的摩擦声还带来些许自然而然的情致、“味道”,恰到好处,因为这些琴曲“声多韵少”。而在弹奏清代的一些缓慢的“声少韵多”的琴曲时,“走手音”值时长,常常是摩擦声音量盖过微弱的音韵。甚至乐音已经消失,左手还在琴弦上作上下不停地走动,摩擦声替代了乐音的进行、旋律的进行,极大地影响了作为音乐艺术的乐器的表达性能。明末开始,古琴音乐风格和指法转向“声少韵多”,这是琴史上一个很大的变化。这样,能够适应明代和明代之前琴曲演奏的丝弦,到清代就不适应了!造成以上所说的“左手在琴面上的摩擦声音很大,某种程度上阻隔、间断了音乐旋律的进行”的弊端

然而,守旧、复古意识浓厚的清代弹琴人,并没有意识到应该改进丝弦的制作,而是在渐渐流去的时光中调整了自己的审美习惯,适应了这种妨碍琴曲音乐进行的杂声。清代琴乐的一步步衰落,古琴艺术中重道德、形式,轻音乐艺术功能发展到极致,古琴的音乐美感对于他们来讲,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在当代,仍然有一部分琴人对过大的摩擦声已经习惯,不太在乎,甚至认为这就是传统的本原。但是大多数琴人以为这是传统的无奈。上一代琴家之中,吴景略、徐立孙等前辈也并不认为这是传统之中的优秀之处,他们弹琴时,曾经作过尽可能减少盖过乐音的摩擦声的努力,也对此的评说有文字留下来。以我看,正是琴弦制作没有跟上艺术发展的变化,造成了这种不适应的状态。



五、古琴钢弦与古琴钢丝尼龙弦的发展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古琴钢丝弦的制造至今,已经将近半个世纪,钢弦的使用,曾经一统天下,与传统的丝弦相比较,情况如何?

钢弦耐用、稳定,特别是表面光滑的优点,改变了弹奏一些缓慢的“声少韵多”的琴曲,如《平沙落雁》、《忆故人》、《良宵引》时的尴尬,为琴人所称道;

而它那令人生厌的金属声,它那过于冗长的余音等等缺陷也为大多数琴人共识;传统丝弦除去琴弦上不如钢弦平滑,摩擦声大的缺点之外,性能上也不够稳定,较大程度受到温度与湿度的影响,不耐用,使用成本高。

钢弦被弹奏之后,从出音至消失,呈示的“出音过程状态”与传统丝弦是不一样的。无论散音、按音、泛音,传统丝弦出音开始之“音头”有一种冲击的瞬间,“音头”出现之后很快地变为稍弱的音量;而钢弦的“音头”相对比较“钝”,延续的时值相对较长,因之,钢弦音量虽大,却没有传统丝弦那种饱满的音质和力度,缺乏传统丝弦弹奏的那种“颗粒感”,那种“骨力”,琴音呈现一种“疲沓”的状态。无论对琴弦用力弹奏还是轻弹,它的状况是相同的,这种状态影响到琴曲音乐的表现力是毫无疑问的了。

古琴的制作制度,材质、尺寸、款式等等虽然有种种不同,但有一个共同遵守的的思路,就是造好的琴是要安装上丝弦的。因此造琴过程之中,琴的制作制度都考虑到这个最后的“配伍”,即使今人造琴,无不细究古代传下来的旧琴的制作工艺,钢弦突如其来的闯入,自然而然地造成某种冲突和不适应。

重要的是,钢弦所产生的音色,缺乏丝弦那种传统琴乐怀古之思的、极为接近人声的“韵味”,即那种温暖的带有某种人情味的色彩。细微的,不同的音色为“人”所感受,并为不同的“人”所区别,这是处于人类历史进程和文化熏陶之中的“人”的感受、反应,是人文概念上的认同。

至于古琴钢丝尼龙弦会不会进一步改进,音色上、韵味上向传统丝弦靠近,以新的面貌(或者说以“新的材质、旧的面貌”)出现并为多数弹琴人接受呢?就像将早期羊肠弦改为金属弦(以钢丝为芯,在外面缠绕上镍等合金金属细丝)的西方小提琴琴弦。这种刚柔相济的、音量对比幅度很大的金属弦,比之羊肠弦小提琴相对单一柔弱的音色,极大地扩展了乐器的表现力。自十九世纪以来,欧洲大量的、辉煌的音乐艺术创作,主要的是以这种金属弦安装的弦乐器为载体的。小提琴琴音的美妙,总是诗人歌颂的对象。这是羊肠弦变革为金属弦的最成功的例子(西方现今还有少数使用羊肠弦的情况,为的是怀旧,为的是追求巴洛克时代柔美的音色和情致、气质,或者是古小提琴不能承受金属弦的张力)。中国古琴会出现与西方小提琴历史相似的情况吗?这就要看今后的发展了,想必这与民族文化概念、工艺发展水平都有关,不过现在不忙定论。

琴弦在不同时期的材质变革,演奏者和欣赏者审美倾向的变化,在中外乐器的历史上屡见不鲜。我国新疆维吾尔族最主要的弹拨乐器冬不拉,原来使用羊肠弦,现在也改用与古琴一样的钢丝尼龙弦了;西方的竖琴最早用羊肠弦,后来在低音区使用钢弦、中高音区使用羊肠弦,现在高音区改用尼龙丝弦,三种不同性质的琴弦在同一乐器上混合使用,并未出现想当然的不协调。羊肠弦音色柔和而刚性不够,如果早期西方人也像中国人那样养蚕织丝绸,说不定他们也会用有柔有刚的丝弦做竖琴弦。



六、人造纤维古琴弦的发展
一两年之前,又有人试制以人造纤维为原料的古琴弦。
人造纤维(即某个尼龙品种)的质地比钢弦软,比传统丝弦硬,取材比传统丝弦容易得多,成本也相对低廉,制作方法比丝弦容易纳入规范,产品质量的成功把握远比丝弦大,也就是说,它的工业生产程度比以手工业生产方式为主的丝弦高。目前已经出现的人造纤维琴弦,音色介于丝弦和钢弦之间,钢弦那令人生厌的金属声没有了,这是人造纤维琴弦很大的优势;琴弦表面与钢弦平滑程度相仿,钢弦最重要的优点也被保留下来了;同时,过于冗长的余音在人造纤维琴弦上亦有明显的改进。人造纤维琴弦的前景看好,它有可能取代钢弦,并成为传统丝弦的一种廉价的替代品。不过,人造纤维琴弦的音质或许可能优于钢弦,胜过质量低下的丝弦,却难以和优质的传统丝弦相比。我觉得,人造纤维终究无法取代传统丝弦,但我们毕竟又多出了一条路。

传统丝弦的制作工艺过程复杂,受原材料、制作技艺水平高下的影响极大,整体工序时间较长,并在生产时间方面受到季节的影响,最后的成本远远高于前面两种琴弦,成品的价格自然会数倍于前者了。

目前,钢弦仍在不断地生产,供应绝大部分古琴的琴弦需求,且供不应求。钢弦也一直在力求音色上的改进,但几乎没有明显的突破,就上海音乐学院生产的钢弦而言,快四十年了,总体质量并未高于初创时期。

传统丝弦现在只有黄树志先生的“太古琴弦”一家,况且在目前的商品经济社会中,也遇到劣质品混淆、冲击的麻烦,几乎难以为继……

古琴琴弦的制造、提高、改进,任重而道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