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濮人与普洱茶

 风歌一曲 2015-04-12

古濮人与普洱茶


云南作为世界茶源中心和茶文化的发祥地,茶与云南民族关系十分密切。现在大量的研究成果己表明,世界最古老的茶农当属古代濮人。他们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叶并加以利用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和种植茶的云南少数民族。

“濮人”是云南澜沧江流域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先民。唐樊绰《蛮书》卷四载:“扑子蛮,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 “扑子蛮”,即是 “濮人”。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沿澜沧江居者号‘普蛮’,亦曰‘扑子蛮’”。方国瑜在其《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考证说:“蒲蛮,一名扑子蛮”,“在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西双版纳、澜沧、耿马、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诸处居民,都有蒲蛮族,自称‘布朗’……”

居住在澜沧江沿岸一带的古代濮人,是今天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先民。“普”也是“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普洱”即是“濮儿”。故普洱地名和普洱茶也因“濮儿人”而得名。

 

一、谁是古茶树的主人?
云南古代民族种茶的历史十分久远,世界最古老的茶农当属古濮人后裔的今布朗族、佤族、德昂族,而他们也是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古茶树的主人。

20世纪80年代,在澜沧江中下游地区发现许多新石器,属“忙怀类型”,而“忙怀类型”属“百濮”的“文化遗存”。再次证明居住在澜沧江沿岸一带最早居民是古濮人。1975年在布朗山老曼峨山出土了一些1000多年前古濮人种植茶树的工具及布朗先民在此安锅扎寨的遗迹。在古茶山深处,凡布朗族居住过的地方,有着零星或成片的古老茶园。今天,在布朗山巴达村和附近南糯山,除还存有一些约1700多年的野生大茶树外,还有许多树龄达800多年的人工种植的古茶树、古茶园。

《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载:“布朗族和崩龙族(德昂族)统称仆子族,善种木棉和茶树……澜沧芒堆寨佤族布饶人种茶,昔日土司制度时,傣族土司专门规定芒堆人上交的贡品就是棉花和茶叶。”经研究,澜沧邦崴过渡型千年古茶树,最早是由布朗族先民古代濮人驯化、栽种成功存活至今;历史悠久的勐海南糯山八百年前栽培型大茶园,是距今五十五代人之前被称为“蒲满族”的布朗族先民栽种下的。澜沧景迈栽培型千年万亩古茶林,是傣历57年(公元695年)由布朗族先民濮人栽种的,首领叭岩冷最先把野生茶称为“得责”,把栽培茶称为“腊”,为傣族、基诺族所借用。据布朗人传说,西双版纳的茶树籽种还是从景迈带过去的。勐腊县易武曼撒茶山,是昔日普洱六大茶山之一,据当地农民说,1949年以前,石屏人到此种茶已六代人,茶树在石屏人来前就有了,是本族人(昔日汉族对当地布朗族的称呼)种的。

位于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景洪市大勐龙镇布郎山,因布朗族而得名。

布郎山是普洱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是研究云南民族茶文化的核心区域。布郎山为澜沧江下游西岸(亦称江外)以佛海(今勐海)为中心的南糯、勐宋、布朗山、巴达、景迈等六大古茶山之一,其与澜沧江东岸(亦称江内)以易武为中心的倚邦、蛮砖、攸乐、莽枝、革登等六大古茶山共为普洱茶的十二大茶山,亦是同一历史时期的普洱茶主产区域。近代普洱茶贸易集散地和生产地随以易武为中心的江内六大古茶山的衰落,逐步西移到江外以佛海为中心的六大古茶山。民国以来,江外古六大茶山成了延续、传承和光大普洱茶历史文化的主茶区。勐海成为中国普洱茶又一中心。

西双版纳州茶叶种植面积43.8万亩。茶叶采摘面积35.7万亩,年产于毛茶1.86万吨,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20%左右。西双版纳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茶马古道的发源地,有最适宜茶树生产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有上千年的茶叶种植历史。据2004年西双版纳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的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州境内古茶树、古茶园面积达13万亩,其中植株连片、集中、百年以上古茶园共有82234亩,其中分布于勐腊县有27793亩、景洪市有8225亩,勐海县有46216亩,勐海县占全州古茶园面积50%左右,是西双版纳州两县一市古茶园面积最多最大的县份。以勐海为中心的江外古六大茶山的现存中国云南普洱茶古茶山、古茶园面积超过了以易武为中心的江内古六大茶山的现存面积。而在勐海古茶资源又集中分布于南糯、勐宋、布朗山、巴达、景迈等大茶山。
布朗山广泛分布着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其种质资源价值极高,已发现的就有6个茶种,均属普洱乔木大叶良种,具有芽叶肥壮,持嫩性强,叶质柔软,萌发期早,采摘期长的特点,鲜叶中水浸出物多,其多酚类、儿茶素、咖啡碱及各类营养物质均高于其它地区良种。布朗山茶以古茶叶为原料,故茶叶品质优良且珍贵,深受爱人们喜爱。

 

二、世界最古老的茶
由云南民族所创造的普洱茶堪称世界最古老的茶。

三国时的吴普在其《本草》一书中记载:“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今云南)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唐代樊绰在《蛮书》卷七中记载:“茶出银生(今云南景东)城界诸山,采无时,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唐代 “银生城”即“银生府”,是唐朝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即今云南省景东县,所辖地域为西双版纳、临沧和思茅。“银生城界诸山”,当指有茶的哀牢山、无量山及六大茶山。“采无时”是说“采茶不分季节,这正是西双版纳、临沧和思茅等地热带亚热带气候茶叶生产周期的真实写照。“蒙舍蛮”包括“濮蛮”,“杂椒姜烹而饮”是云南少数民族较普遍的饮茶方法,至今仍在布郎、佤族、德昂等民族有沿用。

明万历年间的谢肇制在其《滇略》中记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第一次见诸文字。公元1644年由方中通所著《物理小识》中有:“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 普洱茶一名有了正式出处。今普洱茶的制作仍保持着“蒸而成团”,这不仅是延续着古老的制作方法,更是云南民族茶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正是这一民族传统才构成了今天普洱茶的文化内涵特色及今天普洱茶的文化之源和根本!

 

三、最早的普洱茶制作
布朗山种茶、制茶历史十分悠久。作为世界最古老的茶农,布朗族、德昂族和佤族先民古濮人不仅在数千年前就最早种茶,且创造了自己的一套加工食用方法,并发展成自己特有的茶艺、茶礼和茶俗,还将茶与宗教、祭祀相联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他们在几千的种茶和用茶发展中,有独立的哲学和独特的风情,都把茶当成一种高洁典雅的物品,认为茶是上通天神,中达祖宗,下连亲友的媒介和信物。茶之为用十分高洁,茶之作意极其深邃,现在多民族的人文背景与茶息息相关、相依相伴。至今勐海的布朗族以茶树为始祖,认为茶不仅孕育了人,还孕育了日月星辰,因此布朗族无论迁移何地都要先种茶树,把茶与祖先联系一起。在布朗山寨的寨中心都保留着祭祀茶树、敬奉祖先的祭台。

在制茶方面,布朗族不仅最早种茶,且发现了自己的一套加工食用方法。许多布朗族的聚居地,至今沿袭着最古沿袭着最古老的采制茶叶方法:
散茶:采回鲜叶杀青后,在竹笆上揉搓,晒干即成。无用置疑,这是最简单的茶叶采制技术和饮茶方法。他们把散茶拿至集市交换油盐布锦,因此,可推断布朗族采摘制作的晒青毛茶,自然就成为最早的普洱茶。

酸茶:明代万历年间李中立辑《本草原始》中载:“儿茶出南蕃,系细茶末人竹筒中,紧塞两头置入污泥沟中,日后取出,捣汁熬制而成。”这里的茶名,省略了一个“普”(濮)字,而只称“儿(耳)茶”。现在思普区的濮人后裔布朗族仍保留着古老的“酸茶”制作法。这种方法沿袭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竹筒茶:方法是将鲜竹砍下,制成一头有节的竹筒,将新鲜茶叶装入烘烤。茶叶遇热变软,水分蒸发,体积缩小,边烤边用木棒舂紧再加新茶叶,至压紧填满为止。用蕉叶塞好,放在火塘上再烘烤,待竹筒表面起泡,流黄油为止。烤竹的香气渗入茶叶,使茶带竹香。饮用时,取少量放人碗中,冲入沸水,即可饮用。竹筒茶久储不变味,便于携带储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