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5-2014年高考文言虚词10年考查热点及答案

 若愚老人 2015-04-12
2005-2014年高考文言虚词10年考查热点及答案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
1、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按照,依照)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介词,因为)
3、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连词,表修饰)
5、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连词,表目的)
6、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词,表方位)
7、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介词,把。)
8、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介词,把。)
9、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以为,认为。
10、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动词,任用)
11、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羽之死》)(动词,率领)
12、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春夜宴桃李园序》)(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1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副词,已经)
14、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15、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16、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介词,用、拿)
17、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助词。作语助,表示时间。
18、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19、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介词,凭借)
20、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介词,把)
21、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2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连词,因为)
2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2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
25、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十二郎文》)(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26、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六国论》)(2004天津,介词,拿、用)
27、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28、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助词。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29、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30、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连词,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来”
31、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2004湖南,介词,拿、用)
32、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齐桓晋文之事》)(2004全国,连词,表顺承)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1、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狼》)(代词,代物,指狼)
2、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代人,蔺相如)
3、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代词,代事,这件事)
4、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王之蔽甚矣(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指示代词,这)
7、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倒装”的标志)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9、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0、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
1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004广东,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动词,到……去。
1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第一人称,指自己)
14、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词,指这件事)
1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助词,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17、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19、久之,能以足音辨人(2004全国大纲卷,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音节助词,无实义)
20、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2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2004江苏,取独)
2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动词,到……去。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而 ”的用法和意义。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连词,表修饰)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连词,表因果)
5、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6、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
7、顺流而东(《赤壁赋》)(连词,表修饰)
8、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连词,表顺承)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连词,表转折)
1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逍遥游》)(连词,表因果)
1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1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连词,表假设)
1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连词,表转折)
1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连词,表顺承)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连词,表递进)。
16、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修饰)
17、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连词,表因果)
18、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连词,表并列)
19、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20、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接着”)
21、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22、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23、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连词,表修饰)
2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25、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连词,表目的)
26、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
27、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逍遥游》)(名词,才能)
28、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2004江苏,连词,表顺承)
29、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2004全国,连词,表顺承)
30、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第一人称,我)
2、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连词,表选择)
3、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褒禅山记》)(代词,第三人称,它的)
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第三人称,他)
5、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狼》)(指示代词,其中的)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连词,表选择)
7、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连词,表假设)
8、其一人夜亡,告之(《苏武传》)(代词,其中的)
9、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0、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11、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1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
14、其意常在沛公(《鸿门宴》)(2004福建,代词,他)
15、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16、实迷途其未远(《归去来兮辞》)(副词,表推测,大概)
17、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8、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19、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0、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21、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2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23、樊哙侧其盾一撞(《鸿门宴》)(2004广东,代词,他的)
2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2004浙江,代词,那些)
2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26、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27、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送东阳马生序》)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2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29、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列传》)(2004天津,代词,他)
30、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何其】译为“多么”。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
1、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在)
2、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介词,对于)
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介词,向)
4、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介词,在)
5、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介词,到)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介词,第一个是从,第二个是比)
7、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介词,表原因,由于)
8、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被)
9、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介词,和、跟、同)
10、陈涉少时,尝于人佣耕《陈涉世家》介词,给。
11、访风景于崇阿(《滕王阁序》)介词。到
12、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到
1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介词。到
14、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介词。在
15、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介词。到
16、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与,跟,同。”
17、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18、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在这时)
1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种情况下)
20、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廉颇蔺相如列传》)(对此)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为”的意义和用法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动词,做)
2、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动词,认为)
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动词,对付)
4、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介词,向、对)
5、慎勿为妇死,贵贱轻何薄! (《孔雀东南飞》)(介词,为了、替。)
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动词,创作)
7、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8、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动词,作为)
9、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成为)
10、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动词,变成)
11、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动词,第一个“是”第二个“做”。)
1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动词,作为)
1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动词,治理)
14、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演奏)
15、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介词,替)
16、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替、给)
1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判断词,是。
18、何辞为(《鸿门宴》)(语气助词,无实义)
19、化而为鸟,其名为鲲(动词,成为)
20、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21、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乃”的意义和用法。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代词,你的)
2、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副词,表顺承,才)
3、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副词,表顺承,才)
5、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表转折,竟然、却)
6、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才)
7、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副词,表肯定,才)
8、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表范围的限定,仅仅、只)
9、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副词,就)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副词,表转折,竟然、却)
11、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崤之战》)(2004天津,副词,于是,就)
1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表判断,是)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因”的意义和用法。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介词,趁机)
2、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连词,因为、由于)
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副词,表顺承,于是)
4、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介词,趁着、趁此)
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连词,因为)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介词,依靠、凭借)
7、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介词,趁着、趁此)
8、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动词,沿袭)
9、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名词,机会)
10、因河为池(《孔雀东南飞》)(介词,依靠)
11、导大窾,因其固然(介词,顺着)
1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动词,沿袭,继续)
13、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连词,因而)
14、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介词。依照,根据。
15、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依靠,凭借。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所”的意义和用法。
1、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兰亭集序》)(2004天津,用在动词前,形成所字短语。)
2、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表处所,……的地方)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名词,处所,地方。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字结构”,表处所,……的地方)
5、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所字结构”, “所……的事物”)
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伶官传序》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10、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11、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说的。
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所说的。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且”的意义和用法。
1、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副词,暂且)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连词,况且)
3、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连词,表让步,尚且)
4、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副词,暂且)
5、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副词,将要,将近)
6、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连词,表并列,又)
7、且壮士不死即已  (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
8、示赵弱且怯也。(连词,表并列,又)
9、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连词,表并列,又)
10、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表示并列关系,译为“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1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而且”“况且”“再说”。
1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而且”“况且”“再说”。
1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1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与”的意义和用法。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介词,和、跟)
2、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介词,和、跟)
3、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动词,给予)
4、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介词,替、为)
5、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动词,结交)
6、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动词,结交)
7、吾与点也。(《论语》)(动词,赞许)
8、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动词,送给)
9、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语气助词,表反问)
10、蜩与学鸠笑之(连词,表并列,和)
11、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动词,送给)
12、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动词,等待)
13、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介词,同、跟)
14、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介词,和……相比)
15、相如闻,不肯与会(《廉颇蔺相如列传》)(2004辽宁,介词,同、跟)
16、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和……比较。
17、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比,和……比较。
18、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结交,亲附。
19、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加,参与。
20、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2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孰与】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22、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译为:“与其……哪如
 
强化练习
请指出下列虚词“则”的意义和用法。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就、便)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连词,表承接,就、便)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单个“则”是连词,表承接,就、便。两个“则”并用,在结构上表示句子的并列,在语义上有加强对比的作用)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副词,表强调或确认,是、就是)
5、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连词,表结果,那么)
6、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连词,表示出乎意外,竟、却)
7、君不如肉袒负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副词,表推测,或许、也许)
8、及日中,则如盘盂(副词,表范围限制,只、仅仅)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连词,表承接,就、便)
10、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表承接,就、便)
1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连词,表转折,然而、反倒)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连词。表条件、假设。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14、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15、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连词。表并列。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16、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表选择。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17、《论语》六则。名词。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18、以身作则。准则,法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