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返老还童与长生不老

 sapollo 2015-04-12
“返老还童”之我见
--------------------------------------------------------------------------
       晚年写些东西是写自己的回忆,也是写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很多人以为这个老东西知道的很多,其实不然,老了应该忘记所知的一切,返回自己的童年,找回自己的天真,无忧无虑的生活才是。我就是这么一个什么都忘了的人,我是在写自己的回忆。

       说天真,是人的童年境界,那是人的最富有幻想的年代,童言无忌,想什么说什么,还有最天真的表现就是两小无猜,没有性分别的差异,这些都是“天真”的表现。但是一般来说是很难回到那个年代。

       读《老子》就是读出自己的童年时代才能真正读懂,《老子》说:“能如婴儿乎?”“如孩之未童?”《庄子》“能儿子乎?”

       人真的能回到童年吗?也就是所谓的“返老还童”,人们把返老还童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其实“老”与“小”是一种时间的返回,就像春天年年回来一样,冬天是自然界里的一种“老年”现象,那么春天就是自然界里的一种“童年”现象,自然界有着自然界的时间轮回,而人有没有自己这个自然体的时间“轮回”呢?其实人所谓的返老还童就是说人的生命时间里人的心身里的一种“返时”现象。

       当然对于《老子》各有各的理解,我不反对别人怎么样理解,我发表我的见解。

       人的心身也有春、夏、秋、冬的变化,1岁至16岁以前是人的春天,17岁至32岁是人的夏天,33岁至48岁是人的秋天,49岁至64是人的冬天。(其实人的另一种时间分割法是:1岁至16岁是人的春天,17岁至32岁是人的夏天,32岁至48岁是人的长夏,49岁至64岁是人的秋天,65岁以后是人的冬天,《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就是说人死了就会生,,意思是说人的“冬天”过去以后人就会回到“春天”。)

       人能不能到64岁再返回自己的童年,就是能不能返老还童,“返老还童”是幻想吗?哪怕是幻想,我这个人也想试一试。

       人有很多“天年”,首先是“天癸”的出现,男人16岁,女人14岁就是“天癸”的出现,那么你能回忆自己“天癸”前的心身状况吗?虽然我这是给老年人说的,但是各种年龄段的朋友都可以回想一下,能不能回忆出自己“天真未凿”以前的那个幸福时代?

       “天癸”出现以后人应该会有个“天牝”出现的现象,假如人感觉不到“天牝”的出现,那么我说这些都是多余的,很多人根本不相信人会出现“天牝”现象,是因为人自己把出现“天牝”现象自己毁了,所以待不到“天牝”现象的出现。

       人的十二经脉的通是随着人的“天牝”现象同时出现的,这个理论一般人不懂、不理解。

       读《老子》读不懂“天道”的含义就是人不理解“天道”概念,《老子》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与”的概念是什么?“与”的概念是“给予”,是谁给予的?是“天”。

       一般来说人修道是一种求,求上天的“给予”,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但是一种求,求神拜佛还是一种求,但是求归求,“给”与“不给”那是上天的事,所以自古以来是“修行者众生,得道者稀”。为什么?因为是“上天不给”。

       假如上天能“给”,那么“得”就很容易了,问题就是上天她“不给”,不给就不得,那是任何人都没办法的。

       《黄帝内经》写了:“十二经脉之所以应天道者。”意思就是谁十二经脉通了,谁就是应天道者。那么“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也应该明白了吧?“天道”是上天给予“善人”的一种礼物,一个人善与不善人是不好评论的,但是上天是有个定论的,人们经常说:“人在做,天在看。”那么真正的善与不善上天是看的清清楚楚的。

       但是无论是得到“天道”还是得到什么,人永远是人,人应该先完成“人”的阶段,然后再说其它的什么。

       今天篇幅的原因就写到这里。
--------------------------------------------------------------------------
      “返老还童”这个话题不知从何写起,咱们就从“泥丸宫开”写起吧,“泥丸宫开”是婴儿的基本特征,人老了能“泥丸宫开”吗?

       其实冬至写这个话题是有意义的,《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就是写人的这个“复”现象,一元复始,万象更新,那么“人”的“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现象就是看一个人能不能理解“返老还童”、就在于能不能感觉“泥丸宫开”。

       说人老了“泥丸宫开”是不是胡说八道?小时候别人说过,我不相信,现在我说绝大部分人还是不相信。不相信才写,假如让人相信了就没必要写了,《庄子》天运篇也写“天门弗开”,就是说别人的泥丸宫没开。或者说别人的“天门开不了”的意思。

       自己给自己贴金是不是?不是,老了再不写就没时间写了。一般来说婴儿的“泥丸宫开”是看得见的,是因为头骨未合,而人老了“泥丸宫开”是看不见的,因为头骨合了,只能是自己的感觉,吹牛,是不是?

       十二经脉的通不是吹牛,那么“泥丸宫开”就不是吹牛。“天牝开”不是吹牛,那么“泥丸宫开”就没必要再吹牛了。反正相信不相信随你的便。

       人老了“泥丸宫开”是什么现象,很难解释,需要很多的篇幅,解释这个请朋友们自己去读《庄子》庚桑楚篇就明白了,我以前写过一遍,人只有“泥丸宫开”才能理解“元神”,因为泥丸宫是“元神”出入的地方。当然一个老百姓的“元神”只能说说“鬼”,是自己的“鬼”在那里出去进来。

       《庄子》庚桑楚篇: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见,而无有一无有,圣人藏乎是。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假如想真正的理解“泥丸宫开”及自己的“鬼”的出入,那么就请自己去读《庄子》的这一篇,反正我这个人老了就那么爱吹牛,不过吹牛不吹牛,反正这一篇读的人多,不理解的人不少,因为自己没有那个“泥丸宫”开的感觉就不知道《庄子》这个老头子在写什么?还是那句话十二经脉是与“天牝开”、“泥丸宫开是一起出现的人体现象,一个意思不懂,几个意思都不懂,你不懂没有这个感觉,那么就说我吹牛吧,反正我这个人是在宣传道文化的真义,能有几个人听懂就算几个吧。

       篇幅的原因,今天“返老还童”话题就写到这里。再见。

--------------------------------------------------------------------------
      《老子》:“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为(无 )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探讨“返老还童”的概念还是从《老子》说起,《老子》的这一章注的人很多,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虽然不怎么智,但是我也想探讨探讨。

      前一篇文章写; 《庄子》的“天门”,今天就讨论《老子》的“天门开阖,能为(无)雌乎?”

      一个人没有过“牝门”开的感觉永远不能理解“返老还童”的概念。

      “天门”能开能阖,“天门阖”则“天癸”至,“天门开”则“天癸”绝。

      一般人只能是机械式的:“天门阖”“天癸至”,但是一般人很难达到“天癸绝”“天门开”。

      因为没有“天门开”的感觉,所以就没有“天牝开”的感受,也就是没有“无性行为的性行为感觉”。

      《老子》这里说的“天门开阖,能无雌乎?”就是说:“只要有天门开阖的功能。才会有“自己的身体里的‘雌性’出现”。佛家把这个自己身体里的‘雌性’的出现叫“见自性”。《老子》是针对男子说的,应该说女子也能“见自性”。所以《列子》说:“男子无妻而感,女子无夫而孕”就是说人的这个功能,这应该是人的“天性”。

      困难就在这里,给没有见过“自性”的人讲这些是非常困难的。

      “返老还童”就是“阖天癸”、“开天门”。一个人的“天门”假如能开,那么他就能回到婴儿一样,能回到婴儿一样,那么他的肢体就是“柔”的。你见过婴儿锻炼身体吗?人老了就是失去了“柔性”,那么“柔”性是人体的什么功能?这个得学习《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

      我们说:“婴儿有100天的先天免疫力。”就是说这个情况,当然现在已经难以看见到有“先天免疫力”的孩子,因为现在的孩子生下来就被注射了很多后天“免疫”疫苗。慢慢的让先天免疫力消失了。

      就说我吧,现在快70岁了,因为“天门”的能“开”能“阖”,所以我现在就像是个老顽童,我这个人就是好动,成天不闲,跑来跑去,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锻炼。可是身体是很柔和的。身体的柔和是因为“经筋”通了。

      其实“经筋”通了,就是“明白四达,”也就是四通八达,经脉的四通八达,那么一个人就“能动”了,“能动”就是有为。

      好了,今天不知道读者看懂看不懂,就写到这里。以后再写,再见。
--------------------------------------------------------------------------
      老了说“返老还童”是不是幻想?其实幻想就是“童话”,很多人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既然是童话,为什么成年人喜欢看,因为成年人的童话有成年人童话的特征,就是出现很多“意外”,武侠小说之所以能迷成年人就是许多情节往往在成年人的“意想之外”,正所谓“山转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有一村。”

    我这个人爱看书,什么书都看,看书与读书的概念有些不同,读书是“记下来”,可是看书是看“意”,我就是看书看“意”,金庸有金庸的难处,形成了他的独特的解决办法,例如“自宫”。

      “自宫”是对那个境界再也提不高的一种措施,可谓是“金庸”独创,其实金庸没办法解释“牝门开”而创造的一种独特心裁,不能不佩服金庸先生。

      不过“牝门开”也是我的一种理论,金庸是写“武艺、武功”。而我是写文化。武艺、武功的提高可能是要“自宫”,这个只能与金庸先生去探讨,我不敢下结论。

    而一个人的“文化度”的提高我认为只能是找自体的“牝门”,其实“牝门”是一个出路,“牝门”是文化之出路。《老子》说:“万物将自化”,那么要“自化”我认为只有找自身的“牝门”。对与不对,读者自己权衡,免得说我是误导。

    《老子》说“风箱”就是说一个器物的“进与出”,能进能出才叫“运动”,假如一个器物能进不能出,那么当进的东西超出了这个器物的最大限度以后就会破裂,这是一种自伤自残,也就是自杀。这就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当你认识这个道理以后,首先就是认识自己这个“舟”到底能载多少,达到“自量力”,很多人就是自不量力,直到“舟”沉下去时才明白那就迟了。还有很多人的“舟”经常是超负荷的运行,一旦遇到风浪,连本带利都没有了。很多人的“舟”是需要修理,但是在利润的诱惑下总是侥幸的想再赌一把以后再去修理,然而往往事与愿违,最后一次的“睹”却是全军覆没。

    很多人经常讲“自知者明”,经常认为他人是不“自知者”,其实说他人“不自知者明”的人往往是真正的“不自知”,就像现代很多人讲“道”不知道“道”一样。

    “返老还童”就是“大智若愚”、是“大巧若拙”、是“大成若缺”,还有一种是“大善若恶”。例如“毒蛇咬手,壮士断腕”就是一种“大善若恶”,人往往不认识,悲乎!

    今天写“返老还童”有些跑题了,跑就跑了,下次“悬崖勒马”就行了。
--------------------------------------------------------------------------
     “返老还童”是一种幻觉吗?我自己也在想是不是幻觉,我对人生的认识是六十四岁为一个轮回,那么我现在是才步入第二个轮回的第六年,回想六十四岁以前其实是有点幻化的味道,看过我前面文章的朋友们都会想这个人简直什么都知道,但是从六十四岁以后就慢慢的返回到什么都不知道了,只知道有的是身体里的经脉在运动,我恐怕忘了我的六十四岁以前的学习《黄帝内经》过程里发生的事;忘了十二经脉通时的情景,所以才写些东西发出来让朋友们分享。

     通过这几年与朋友们的交流,我才知道世界上欢迎很多“功”要人去修炼,炼奇经八脉的通,可是我从来还很少看有人说有人直接炼十二经脉的通,回想我自己的十二经脉的通,我觉得朋友们天天炼真累,每天子午卯酉的坐功坐到什么时候是个头?

     既然是童言无忌,那么我的看法朋友们请不要见怪,朋友们天天到底是炼经脉还是在修道?明明是在通奇经八脉的过程中,或者是说通了还没有达到“自流”的程度,通经脉与修道之间有什么相互联系?什么时候是“得道”呢?

     朋友们自己不问,那么我就来替朋友们问一问,什么是个头?

     最近我通过朋友们的博客,获取了很多“功”的资料,有李少波先生的“真气运行法”,还有“八段锦”、“易筋经”等功来供自己研究,也算是补充我六十四岁以前的不知道,看来我不知道的还很多很多,不过学习归学习,总觉得到头还来是达到十二经脉的通。那么十二经脉我既然通了,还学习什么?

     还是说“返老还童”现象,我因为前半生爱看书所以五十多岁眼睛就花了,看书写字用的是400度的老花镜,平时是250度的花镜,不然电视上的字看不清楚。

   那么现在呢?只要是在有阳光的情况下我什么眼镜都不要,多小的字都能看,你说是不是有点返老还童的情景?

   再说身体,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锻炼,肢体像孩子们一样,例如我年年种两亩多玉米,每天去地里蹲在地里用铲子锄地,天天几个小时,不知道什么叫腰痛腿酸。就说玉米掰了以后,玉米秸秆的处理,我与别人就不一样,我是拿一把菜刀弯着腰砍玉米秸秆,嗨,别人看着都别扭,因为从来没有人用菜刀砍的,当然我看别人也别扭,我的速度比别人快,而且不知道腰痛腿酸。

   就说爬山,可能是自小在山里长大的吧,对山我是十分的喜欢,现在很多人天天上山锻炼,当然是很低的山了,很低的山我这个人是看不起的,我每年总要爬两次我们这里最高的山峰,(冬天是不去的,)每次爬山回来,其他人都说吃不消,可是我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是吃不消。我从来就不知道让他人给我捶捶背、揉揉肩。

   再说“忘”,六十四岁以后身体的精神慢慢恢复到小孩子一般,可是知识却什么都没有了,尽管每天还是在看书看电脑学习,脑海里什么都像没有一样。因为只要闲下来全身的经脉动起来,就什么都忘了。

   当然现在与练功的人一样的是:每天晚上一般来说都是十点以前睡觉,而且很快就入睡了,可是凌晨三点左右就被经脉的“动”给弄醒了,一直到五点以后就又慢慢的睡着了,这中间一直是一种“寤”的状态。六点又准时醒来。

    呀,写的超时了,就此打住。
--------------------------------------------------------------------------
      童年永远是甜蜜的,能再次进入童年就妙不可言,一般来说第一次童年是混沌的,人由混沌慢慢转“知”就知“我”了,而这个我就不知不觉的成年了,而由成年再进入混沌就是让进入的“知”退出“我”慢慢变成不知“我”,那么就不知有我了,这时候甜蜜就又回来了。

      假如人的两次童年结合在一起,丢掉的就是“成熟”,“成熟”的概念是什么?“成熟”是概念是成家立业,成家立业就是当个老母鸡,护着年老的父母及未成年的孩子们。可是当父母亲都入土为安了;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那么你还想再成什么家?孩子们都成了老母鸡,护自己的孩子去了,那么你还去护谁?社会让你退休,那么你还立什么业?

      你唯一剩下的就是不了让孩子们为你的健康担心,也不了给社会添麻烦,不了今天进医院,明天进法院,一个人一生不进医院、不进法院就是一个好人。

      不犯法,不进法院,社会国家都承认你是个“好人”,一个人不进医院难道别人还会说你是“病人”?

      其实“好人”没有绝对的标准,只要你在活的这个时间段里一不进法院、二不进医院就你算是个“好人”,就恐怕你不敢保证自己不进医院。当然不进法院的人很多,虽然很多人犯法不进法院,那是有其它因素或者是有保护伞罩着,可是保护伞永远不能保证你不进医院。

      你相信不相信?你能瞒得了人,但是你永远瞒不了天。

      我们这里有一句话,叫做:“老憨、小憨。”又说:“爷爷孙子一辈人。”老了就恐怕“憨”不来,不会“憨”,假如老了不知道自己老,而且不倚老卖老那是什么?老顽童。

      昨天我抱着不满一岁的孙子去街上玩,孙子爷爷融为一体,我抱着他,他在我怀里睡得那么香,你说我是爷爷?还是孙子是爷爷?乐的是爷爷。他乐我也乐。

      返老还童是知童年,真正的童年是不知童年,相差一个字,“知”。老了,其它的知忘了,可是“知童年”就忘不了。一字之差,乐的味道就不一样了。

      什么乱七八糟,今天就写到这里。
--------------------------------------------------------------------------
探讨“长生不老”

      读《老子》不读《黄帝内经》是没有真解的,就说“道”与“不道”吧,《老子》说:“不道早已”,那么道就是“不已”,“不已”是什么意思?“已”又是什么意思?“道”与“不道”如何认识?

      我们还是先学习《老子》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蜇,猛兽不据,貜鸟不搏,骨弱筋柔儿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终日号而不哑,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日祥,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当然这一段注解的人很多很多,可是我认为很多词意还是没有解释清楚,例如:“常”是什么意思?那么“失常”又是什么意思?“无常”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物壮则老”?怎样才能是“不壮”?因为是“壮”而引起的“老”,而“壮”才出现“老”,而因为“老”才引出“不道”,那么反之来说不要让它“壮”,就不会出现“老”,不会出现“老”就没有什么“不道”的后果,那么“不道”不会出现,紧接着“道”是不是会出现了呢?

      请问:“道”是什么?

      其实这些假如我们读一读《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再结合《钟吕传道》,那么我想“道”是什么就会明白。

      很多人问:“道到底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认识我想懒汉绝对不能当的,很多东西得自己去琢磨,我这里就不能越俎代庖了,请自己去读吧,读了以后咱们再讨论。

--------------------------------------------------------------------------
      写文章让读者去读文章是不是有点不礼貌?不,我是导读。

    《黄帝内经》与《老子》之关系假如不读《黄帝内经》读者是不会明白《老子》在讲什么,假如读者仔细的读几遍《黄帝内经》,读者就会明白“道”的概念是什么。

     其实“返老还童”与“长生不老”的概念是差不多的,要知道具体道理,首先我们读一段《黄帝内经》:

    帝曰:不生不化乎?歧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有之,而贵常守,反常之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歧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唯真人也。

    先读到这里。这一段我们能理解些什么?首先理解“常”字的意义:就明白《老子》五十五章的“常”在说什么,《老子》:“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个“常”就是人体里的“升降出入”消息。说的是:“人能自己知道身体里的升降出入的情况就是”‘明’”。

    《老子》还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其实也在说这个‘明’,说的就是一个中医能知道“别人的经脉通与不通”,还经常说“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但是一般来说医生是不知道自己的经脉到底是怎么回事,假如医生能知道自己的经脉的通,那么这个医生就是“自知者明”。

    那么“常”与“反常”说的是什么?这就从篇头学起:

   ····其升降如何?歧伯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愿闻其用如何?歧伯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这就是人体里的“常”,医生人应该知道的,知道的就是“明”,但是作为医生能知道的有几个呢,

    再读:·····。气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变,变则邪居之。帝曰:何谓邪乎?歧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有之,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者何也?歧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读者,很少有人解释这一段里的“风”与“动”,也很少有人解释“用有迟速”的真意义是什么。

   “风”与“动”是个动态,尤其这个“动”就是《灵枢》经脉篇里的“是动”,也是《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动”。

    “无器不有”,那么你知道你这个“器”里的“升降出入”的动态吗?什么是“迟”?什么是“速”?什么是“风之来也”?

    什么是“与道合同”?与那个“道”合同?其实这一篇已经告诉我们“道”的含义,就看我们能不能理解了。

    今天就写到这里,不过这一篇原理很深,假如一个人十二经脉不通是理解不了的。请读者用“十二经脉”流动的形式来理解是可以明白一点的。

    假如这一段不明白,那么一个人怎样“返老还童”、怎样“长生不老”是理解不了的。请读者好好理解这一篇,咱们以后再写。(进入腊月,比较忙,时间有限,请读者见谅。)

--------------------------------------------------------------------------
      我在“返老还童”之我见(六)里谈到:“返老还童是知童年,真正的童年是不知童年,相差一个字“知”。”一般人老了就不知道“童年”,而“知童年”意为着什么?

      通过前一篇文章我们知道人的一生的过程是:“生、长、壮、老、已。”那么“知童年”就以为着“知生”。很多人会问:“生是什么感觉?”其实人在童年还真正的不知道自己的“生”,而要知道“生”就必须“第二次进入童年”才能明白“生”是什么。

      “生”是什么?“生”的概念是时间概念,是生态在时间空间变化过程,一般来说“生态变化过程”是:“生、长、化、收、藏。”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从植物在一年的生长化收藏是过程来观察。但是过程人的生长化收藏的过程是以“八”(年)的过程来观察的,也就是“知七损八益”,很多人不理解“八益”是什么概念。

      其实这个概念我前面的文章研究写了:人的0--16岁为生,17 --32岁为长,33--48岁为化,48--64岁收,64岁以后就是藏了。

      那么“知生”就必须从0--16岁的生态。研究,那么0--16岁的生态是怎样的?这个你去问小孩子,小孩子知道吗?不知道。

      那么谁能知道?应该说是科学家知道,另外就是“返老还童”的人知道。世界上有返老还童的人吗?有。就是那些山里人老了闲着没事才去研究观察0--16岁的孩子的“生”的过程。

      今天是我小孙子的一周岁的好日子,哈哈,我有三个孩子,四个孙子,大孙子16岁了,二孙子两个,同年生的,都是11岁,

      我这个人业余研究中医的同时,抱孙子是天经地义的,在抱孙子的过程中观察小孙子生态,从而与《黄帝内经》相结合,再结合自身的十二经脉的动态,我想写小孩子的“生态”是蛮有资格的。

      《黄帝内经》曰: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有之,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那么“常”是什么状态,怎样守这个“常”态?“常态”是什么?为什么说反“常态”“则灾害至矣”?这个“常态”指的是人体那个“态”?(其实《老子》的“知常曰明”的“常”就是说这个“常”,你明白《老子》说的“常”是什么概念吗?)

      好了,我要给我的小孙子张罗“抓周”去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再见。

--------------------------------------------------------------------------
      中医文化其实就是道文化,也是佛文化,但是不能说是道教、佛教的文化。学习中医、学习《黄帝内经》可以入道,但是宗教者若是不学习《黄帝内经》不学习中医是很难进入高境界的。也很难真正解释“人文”的。

      一般来说道家是从奇经八脉入手的,但是奇经八脉是奇经,而十二经脉是正经,所以修炼奇经八脉的人不精通十二经脉也是很难真正解释“人文”的。而从三脉七轮入门的人进入不通十二经脉也是很难真正解释“人文”的。

      是不是有点夸大其词?不是。老实说中医能给人看病,那么中医也能给宗教看病,历史上中医给宗教里的人看病的故事是很多的,现代的医生给宗教里的人看病的也不乏实例,哪怕他就是“活佛”也会去医院看病,你信不信?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医是“正经”文化(十二经脉是正经,中医都是从研究正经开始的)。

      所以十二经脉是真正的人文化。“道者,通也。”那么通什么呢,就是通十二经脉。其实无论奇经八脉还是三脉七轮到高境界时都能通十二经脉,但是一个人先不通十二经脉与先通奇经八脉或者与先通三脉七轮的感觉是两码事。只有先通十二经脉以后再通奇经八脉或者是先通十二经脉以后再通三脉七轮的人才能真正明白“人文”的。这是次序的颠倒了的问题。

      一般来说从奇经八脉或者从三脉七轮入门,次序是“炼精化气,练气还神,炼神还虚,炼虚还道。····。”这是一步一步的功法,而从十二经脉入手是一种“升华”,是直接进入“神”层次。当然能不能升华还有很多因素,例如先天元神因素,或者先天“冤情”、“宿债”等等问题等等。这些以后慢慢讨论。

      总之,能先通奇经八脉或者能先通三脉七轮的人都是有一定的先天因素。

      至于先通十二经脉的人的先天是怎么样我不想讨论,读者也先不必要打问。

      一般来说宗教的大门是大开的,所以宗教是有教无类的,就像孔圣人一样,虽然是有门徒三千,可是贤者不过七十二人。为什么?因为是有教无类,宗教也一样,虽然信仰者或者皈依者不少,但是有成就者还是有“数”的。为什么全部都不能成功?就是因为“有教无类”,不过宗教的教育是不能埋没的。

      通十二经脉是《黄帝内经》的宗旨,前面说了,修炼是通向“通”的过程,而真正的“通”是用不着再继续修炼经脉就自然的“通”,所以修炼过程中的通与真正的通概念是不一样的。

      用不着继续修炼而自然的通的现象就是“道法自然”。是真正的通。不过一定是要先通十二经脉,这是程序,假如先通奇经八脉或者先通三脉七轮,那么思想上首先就形成“先入为主”,这样过程的会形成“奇”“正”混淆不分了。

      当然“正”“奇”有时候也会颠倒,所以《老子》说:“正复为奇”,不过“正”“奇”的关系首先是要弄明白的,然后再说“正复为奇。”正究竟是正。

      为了认识“长生不老”,这些经脉之间的关系与程序是首先要明白的,所以,今天先让读者明白“正经”问题,因为讨论“常”与“反常”是讨论十二经脉文化的,而不是讨论奇经八脉的。

      今天时间的关系,就写到这里。

--------------------------------------------------------------------------
       通过前一篇物质的学习,我们基本上明白了经脉的“正、奇”,明白了通经脉的程序,那么我们再来探讨经脉的途径,一般来说从奇经入手是从“卫气”入手,而从正经入手是从“营气”入手,途径显然是不一样的了。

       一般来说“卫气”与“营气”是平衡的在流动着,但是当“卫气”与“营气”的流动不平衡时,问题就出来了。

       应该说在0--16岁的阶段“卫营气”的流动速度快,而且年龄越小“卫营气”就越快,人一旦进入“壮年”时卫气与营气的速度就平衡了,而人进入老年相对的来说卫营气就相对来说又都慢了。当人的卫营气的速度不平衡时,人的健康就发生问题了。这个我们学习喻嘉言著的《医门法律》营卫论就比较明白:“营卫之义,圣神所首重也,·····。”当然这里我又给读者出了个题,去自己学习《医门法律》的营卫论,这样比学习《黄帝内经》就简明一些,因为《黄帝内经》读起来生涩难明。

       所以练功一般来说是先炼“卫气”,用卫气来调整营气,但是自古以来很少有人提出先练“营气”,其实先卫气是先“命”后“性”,而练先练“营气”是纯粹的“性功”,真正的佛家功就是“纯粹的性功”。用普通的话说就是磨练意志,而《灵枢》也说:“意志和则精神专直”是与佛家功是一个意思。其实就是把自己磨练的“一点脾气都没有”的程度。

       真正的说:道家尚和,佛家是以和为尚,名曰和尚,其实是一个意思。

       历史上很少有人提出先练“营气”,练营气就是炼十二经脉,因为先练十二经脉的人很少,所以不明白练十二经脉的妙处,其实真正的中医就是在练十二经脉,但是中医的练是“悟”,而不是“体”。

       体会十二经脉与领悟十二经脉就意义上说是不一样的,所以“悟道容易体道难。”

       人老了就是卫营气越来越慢,所以练功就是提高卫营气的流动速度,这个是练功者都明白的,但是没人敢想:先练营气后的效果是什么样。

       先练营气就是体会十二经脉在自己身体里的流动,而且久而久之,十二经脉就会不炼自流,其实自流就是道法自然。自然的流比人工天天的炼就省事多了。

       先练营气,通了就是炼神阶段的成功,神行卫营气自行,是一种修炼的“升华”,是越级,比炼气再炼神少了一道程序。

--------------------------------------------------------------------------
      探讨“生”与“老”的概念不理解“卫气”与“营气”的规律是不行的,理解“卫营”读必须《黄帝内经》,但是《黄帝内经》文字生涩,所以理解“卫营气”读《医门法律》比较容易理解,假如读者读了《医门法律》的营卫论篇就比较容易理解营卫气的概念。

   前一篇文字写了卫气与营气必须同步流动才能使人身体健康,修炼就是使卫气与营气流动的同步,。假如这个懂了,那么我们可以继续读《医门法律》,我们会领悟很多我们不认识的现象,《医门法律》虚劳门:

   ····营行日迟,卫行日疾,营血为卫气所迫,不能内热而脱出于外,·····。

   读这一段要读出个“卫行日迟,营行日速”的“迟速”问题,也就是卫营气的不能同步问题,不能同步这个问题就是人的“老与病”的“结症”。假如人能突破自己卫营气的同步失调,那么人的生命的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假如再慢慢读《医门法律》我们可以领悟出很多卫营气不能同步的原因,例如“申明内经法律篇”:一,申治病不疏五过之律:

   凡未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粗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形躯,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营,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读这一段要明白为什么人会“脱营”?会“失精”?仔细的分析病因是为什么,就明白很多病是人自己造成的。···。

   另外很多现代一些查不出来的不明不白的病因,假如慢慢的读“虚劳论”你就会明白。很多问题以后还会谈起,希望读者仔细的多读几遍,慢慢领悟。

   “生”的意义大矣,而研究“生”必须知道人体“卫气营气”的流动状况,知道流动状况,你才能从中梳理出生命中的正常规律。而生命的正常规律是“生长壮老已”,但是研究“长生不老”你必须突破正常,在正常规律里找出“反”规律。才能获得生命过程里的第二次“生”态。

   今天先写到这里,希望读者多读《医门法律》里的这几篇,以利于以后的理解。再见。

--------------------------------------------------------------------------
   “长生不老”这是道家的概念,到底“老”的概念是什么,“生”的概念是什么,没人理解,所以首先要了解“生与老”的概念是什么,一个人假如不理解“卫气、营气”,那么“生老”的概念就不理解。

   我们读《医门法律》虚劳篇就明白病的易治愈难治,假如再读《难经》就会更明白,我们来读一段《难经》53难:

   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一脏不再伤。言七传者死也。

   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竟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曰生。

   读者读了这一段会明白些什么呢?会明白“间脏者生”这个概念。我们讨论“长生不老”就是讨论这个“间脏者生”的概念。

   这个话题一开始就说明假如不明白十二经脉,不明白“卫气、营气”的概念,就不会理解“生老”的概念。

   另外我也说明白了假如不从十二经脉入手就不会明白“传”是什么概念。

   这就是入手的问题,无论是道家从大周天入手,还是藏传佛教从三脉七轮入手最后都是通十二经脉,但是假如不从十二经脉入手那就没办法解释这个“传”,因为你没有经过这个“传”的过程,明白吗?

   当然最后虽然万法归宗,但是解释病与不病只有从十二经脉入手才能解释。这就是程序的问题。

    现在我们学习《灵枢》“营气篇”营气的流传过程: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督脉--任脉--手太阴肺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流动。

   从十二经脉入手是一条经脉一条经脉的梳理,而从大周天入手是从任督脉入手,任督脉的真气满了以后再由其它六经间接的流行于十二经脉,慢慢的注满十二经脉,这样最后还是通十二经脉,但是因为通的程序不同,所以虽然最后达到一个目标,但是解释病理就含含糊糊了。当然三脉七轮功法也是一样,最后也是达到十二经脉的通,但是与大周天功一样,解释病理也是含含糊糊。

   前面《难经》谈的“间传”的问题,因为从十二经脉入手是一条一条的通,所以想怎样流就怎样流。直接流也可以,间接流也可以。

   这里要说的就是:只有十二经脉通了以后,那么想通大周天模式就能通大周天模式,想通三脉七轮模式就能通三脉七轮模式,想顺着通就顺着通,想间接通就间接通,四通八达任意通。

   今天就写到这里,再见。

--------------------------------------------------------------------------
     探讨长生不老是在除去“病”的情况下才讨论的话题,释迦摩尼探讨了人的生老病死苦的成因,一个人剔除了自己病以后才能真正探讨长生不老,那么剔除自己的病就必须从中医入手,假如你能医好病人的任何病,那么说明你已经剔除了自己的任何病,所以研究病假如不知道十二经脉及脏腑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以及营卫气血层次是不行的,另外还要知道神鬼对人的干扰,还要知道神鬼为什么对人进行干扰。

     要明白这些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学习的。假如其中有一样你不知道就说明你还是个学生。

     关于“营卫气血”之间的问题,是人体内时间“差速”的问题,关于时间“差速”问题我以前的文章谈过,请读者自己去慢慢理解,我们以后再讨论。

     《黄帝内经》之伟大就在于给后人指出人体经脉的自流及人体“卫气”流动的状况与“营气”流动的状况,只有人体经脉达到自流的程度,才算是真正的通,假如每天需要炼才能通,那是不算真正的通。

     “长生不老”的概念与返老还童是一个概念,要理解“长生”就必须感觉自己的“营气”在自己体内的流动,因为只有“营气”才是人体能量,只有人体能量特别充足时才能形成强大的“流”,而这个强大的流在自己的体内形成一种“风”一样的流动状态,那就是一种超正常感觉,也就是“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的感觉越长,那么“生”的时间就越长,所以形成长生不老。

     这是“长生不老”的一种认识与解释,当然还有更广义的解释,不过广义的长生不老是在自体的生生不息感觉以后再讨论的话题,也就是“往生”的问题,这个话题今天就暂时不探讨了。

     在体验十二经脉的过程中,一个人必须体验“营气”在自体的流动状态与“卫气”的流动状态,还有“营气与卫气的交汇感觉”才叫一个经脉专家。

     理解这一篇必须重新去读《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也就是“探讨长生不老”(二)去理解“风”的含义。

     好了,腊月里,忙的很,时间有限,今天就写到这里。

--------------------------------------------------------------------------
      人不可能不死,但是从《黄帝内经》来看人的生命周期是“生、长、壮、老、已”,而没有“死”的概念,只有因病而引起的生命终结称谓“死”,这种“死”《老子》称谓“早已”,是因为“不道”而引起的。

      所谓“长生不老”就必须探讨“老”的概念是什么,人的各种器官“老”的周期不同,能不能更新那些“老了”的器官,使各个器官发挥到最大的努力?这就是探讨“长生不老”的目的。

      我们看一段报道:(摘自搜狐新人947879微博) 

   【英国研究人员确认了人体各部位开始衰败的年龄】大脑:20岁;肺:20岁;皮肤:25岁;肌肉:30岁;头发:30岁;性器官:35岁;乳房:35岁;骨骼:35岁;眼睛:40岁;心脏:40岁;牙齿:40岁;肾:50岁;前列腺:50岁;耳朵:55岁;肠:55岁;舌头鼻子:60岁;膀胱:65岁;喉咙:65岁;肝脏:65岁。

   从这一篇报道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活到60岁,大脑与肺本身就更新了(返老还童了)三次,还有其它的脏腑都不同程度的自动更新了,而人的有几个部位如:肝脏,前列腺,等等到六十五岁应该说是能一次更新吧,(返老还童)。

   人的各种部位假如都能反复多次的更新,那么人生命是应该长生不老的,或者说是能活到130岁的。但是人的寿命为什么不能普遍的提高呢?就是因为人的更新能力不普及,为什么不普及呢?

   这就是我探讨“长生不老”的目的。当然探讨究竟是探讨,能不能实现?我还在探讨的过程中,不过我想我是通了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及三脉七轮的人,能不能在没有各种干扰的情况下完成一次“更新”呢?

   我前面的文章谈了:人应该能活128岁,假如人的肝脏、等部位能更新一次,那么人就能活130岁,这个数据与128 岁是相差无几的,马马虎虎的可以说得过去吧。

   我这个人不迷信科学,也不迷信宗教,我只相信《黄帝内经》文化,也就是道文化,我想在十二经脉的支撑下,在没有其它干扰的情况下,我是能有所成就的。

   最近很忙,今天就写到这里。
--------------------------------------------------------------------------
     “生”之意义大矣,可是要真正知道生是不容易的,《黄帝内经》把人的生命的过程分为“生、长、壮、老、已。”可是人在真正的“生”期却不知道“生”,不信?你去问一个小孩子:“你为什么生长的速度比大人快?”小孩子能回答吗?不了说小孩子,就连成年人也不好回答这个问题。怪不得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所以解释“生”的意义必须是十二经脉通了的人才能解释的,《灵枢》:“···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要知道“生”还要必须学习理解《素问》六微旨大论:“···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出入,则无生长化受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有之,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人也是一个“器”,也有升降出入,那么怎样知道人的升降呢?这个升降就是经脉的升降,也就是《周易参同契》说的:“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当然你感觉不了,就没办法理解,人能感觉这个升降,就知道什么是“常”,贵就贵在守这个“常”,“反常则灾害至矣。”《老子》也说:“知常曰明。”你不知道这个“常”就不知道“守”。

     为什么小孩子比成年人生长的速度快呢?就是因为小孩子的升降比成年人快,当然出入也就快了,人到一定的程度这个出入“点”就慢慢关闭了,所以人的“形”就终止了长大的速度。

     那么关闭了的是什么“点”?回答是:“囟门”,“囟门”的关闭限制了“人形”的长大。“囟门”,道家称谓“泥丸宫”,人只有第二次打开“囟门”,人才能继续长,不过第二次“囟门”开长的不是“形”,而是“神”的成长。也就是“练气还神”的阶段。

     这个问题《庄子》庚桑楚篇说的清楚,我写了几遍,读者难以理解。

     对于这个问题我苦苦思索了十几年,得不到有力的证据,最近我看了“曲巴益西”先生(喇嘛)的博客文章,我得到了回答,原来藏传佛教的“破瓦观修”就是道家的修“泥丸宫开”,当人的“泥丸宫”开以后人的元神就可以从“泥丸宫”进进出出。

     文化不能不交流,当元神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冲出泥丸宫。

     今天就写到这里,要知道很多内容,那么请读者去读“曲巴益西”先生的博客有关文章,读了以后咱们再慢慢探讨。

--------------------------------------------------------------------------
     万事就怕心怀“老子天下第一”,事物都是循环的,没有绝对的大小。事物也是转化的,没有绝对的第一。

   探讨“返老还童”就是要放下自己的“老”,《庄子》说:“人老为辱”。要不知道老、放下“老”就必须忍受“辱”,故菩萨六度把忍辱放在第二位。

   研究“返老还童”还是要学习《素问》六微旨大论,一个字一个字的推敲,先研究生化之理,再研究升降出入。

   前一篇文章写了: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囟门慢慢的关闭了,所以人终止了“形”的长大。而“形”的增长的终止,就说明人的“神”的增长也慢慢开始了,只不过一般人增长的是“用神与识神”而已,但是要记住:“用神、识神”不是“元神”。正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以“用神、识神”是“用”来“知他,识他”的,不是“自知”的。人“不自知”就是不“明”。

   《素问》天元纪大论:“···故物之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一个人不明白自己的泥丸宫能二次开,就不明白“玄”是什么,不明白道是什么,不明白化是什么。

   《素问》六微旨大论:“···歧伯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博,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有之,而化而变,风之来也。

   帝曰:迟速往复,风所由也,而化而变,故因盛衰之变耳,成败倚伏游乎中者何也?歧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帝曰:有期乎?歧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

   这一段我们要理解:一,气有往复,用有迟速。明白这个“用是什么概念?   二,游乎中者何也,明白这个“中”是什么含义?   三,而化而变,风之来也,要明白为什么会来风,风是什么概念?四,  成败倚伏生乎动,要明白这个“动”是什么含义,五,  先明白生化的含义,再弄明白怎样才能“不生不化”。

   要明白:天上永远不能掉馅饼。一个人假如不能明白六微旨大论每一个字的含义,就不能明白十二经脉是什么。

   其实十二经脉就是“自知”才能明白的。也就是自己感觉的。

   科学与宗教之间中医十二经脉是桥梁,而宗教与宗教之间还是十二经脉是桥梁,道教、佛教、基督教假如要进步,就必须研究十二经脉,不然宗教自己就会固步自封。

   我认为一个宗教假如没有自己的历法与医学,那么这个宗教就不能算是一个完美的宗教。

   但是研究中医假如不理解人体历法,那么中医也不能进步,我们说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月亮公转一周为一月,那么人也应该有人的历法,真正的中医就是在研究人的历法里进步的。

   今天就写到这里,再见。

--------------------------------------------------------------------------
     “生、化”的问题给人一个信息就是任何物质性的东西,能生就能化,例如人体的各种病,既然能生就能化,那么说明人的形也是能生就能化,所以《老子》说:“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思就是假如我把这个“色身”化了,那么我就没有什么祸患。”

     《素问》六微旨大论就是讨论生命的生化及不生不化的问题:

   ····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帝曰:不生不化乎?歧伯曰:悉乎哉问曰:与道合同,唯真人也。

   我前面写过:一个人学习《老子》假如不学习《黄帝内经》就不明白《老子》在说什么。《老子》:“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正是说“人的形能化,而人的神不能化。”当然这是在说真人,达到真人阶段以后,就能够“不生不化”。

   忘了是那本著作写到:“形可以化也可不化,神可以生也可以不生。”写的就是这种情况,例如人体的“虹化”就是就是形的“可化”,而例如慧能那样,就是形的“可不化”,神的“可以生也可以不生”也是说:那些神为了点化凡人,经常生到凡间来度化人,当然他们也可以不生到这个世界来。

   前面写了请读者去读“曲巴益西”的博客,读关于“破瓦观法”方面的文章,我认为藏传佛教的“破瓦”形容的就是道家的开“泥丸宫”,当然从修到开是有个过程的,假如修开了,是怎样呢?这个读者自己去领悟,当然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真正在说什么?只有修开的人自己明白,我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不过我保留以后解释的机会。)

   “长生不老”有没有可能?有没有“往生”?这些概念我只能说我是在探讨中,咱们走着瞧吧。

   在这里我祝朋友们新春愉快,万事如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