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0年代平顶山拉煤的故事

 隐居求志 2015-04-13
平顶山拉煤
社旗县苗店中学  白金海 15203870056

20世纪70年代,农民们大多住的还是草房村里没有多少瓦房,人们想盖瓦房但是买不起砖瓦。每个生产队都有烧砖瓦的土窑,但是队里没有煤烧窑,就动员大家去平顶山拉煤到队里换砖瓦,一斤煤换一块砖或者四块瓦。于是就在冬季农闲的时候人们就去平顶山拉煤。那时候是拉着架子车步行去拉煤,一般去的时候五六辆,甚至十几辆架子车结成一帮,路上也好有个照应。我们这里距平顶山大约250里,来回一趟大约需要六七天,再往北去襄县、郏县的煤便宜,离家远一点,来回得10天。
村民们带着对未来瓦房的憧憬去平顶山拉煤,出发的时候,架子车上拉着柴米油盐锅碗瓢勺,带着家里蒸好的窝窝头、家里给擀好的面条等等,还有一捆好的柴火,用来在路上做饭的。
去的时候轻车走得快,路上需要走一天半就能够到达。
到煤矿找到买煤的地方,那里来拉煤的人山人海,架子车一辆接着一辆,俗话说“河里没鱼市上看”千真万确。买煤得先排队付钱、等拿了付钱的煤票之后才能够排队装车,这些手续办完再装车快的得一天,慢的要等两三天也是正常。
装了煤就起程回来,去的时候轻松,回来就越拉约重。据说到了一个叫七里岗的地方,听听那名字就知道是一个大约有几里地的上岗坡路,有的人拉不上去,大家又各拉各的,不能帮忙,于是只有出两毛钱让当地的人帮忙拉帮套了,路边有好多年轻人甚至是十几岁的孩童等候拉帮套,拉上岗坡一般都是两毛钱。还有一些人牵着毛驴在路边等候拉稍。我们村的白运芝在路边休息的时候,拉帮套的人牵的毛驴拱吃他架子车上的面条了,和那人发生了矛盾。运芝喊道:你看看,你的毛驴把我们的面条吃了,怎么办,这可是我们一路上几天的伙食啊。经人商量结果是让他帮忙拉稍上去岗坡。
那时候去拉煤的人不是少数,我们宛东一带的好多村子都有人去拉过煤,据说是架子车在公路上排成了队,路的东边是去拉煤的车,路的西边是拉到了煤往回走的重车。
社旗县苗店镇老魏庄村白庄自然村总共有五六百口人,去平顶山拉煤的人们就有几十人。曾经去平顶山拉煤的人们有:白玉祥4趟,白玉合3趟,白振英2次,李玉明3趟,白玉奇、白明德、白运之、白明文、李加林。。。。。。
去拉煤的路上还有一些难忘的事情。

玉明、玉现兄弟俩头一次去拉煤两人拉了一辆架子车,拉了1200斤煤。第二次去弟兄俩每人一辆车,每人拉900斤。走在路上水化雪,穿的是破破烂烂的布鞋,走不多远鞋就湿透了,还得坚持往前走。头一天有劲走一百多里,晚上累得躺下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看看走的时候带的一捆粉条和十来斤好面都不见了,一定是夜里睡着的时候被人偷走了。那粉条是准备到煤矿卖了钱好买煤用,现在被偷走了, 这以后这十来天的生活怎么办呢,弟兄俩欲哭无泪。没办法一起来的村里人凑和凑和,给他们挤出来一些吃的和买煤钱。
有一次,李家林和一帮拉煤人在住店的时候发生矛盾,大家都想住干店(小店),早上开门早,大家好早点出发赶路。李家林想住大店,那里条件好但是早上开门晚,耽误路程。李家林说:走那么早干啥啊,要是早上架子车放炮了,想早也早不了。出门的人们最忌讳说一些不吉利的话,他这样说让大家心里不愿意。奇怪的是第二天早上准备出发的时候偏偏他的架子车嗤的一声放炮没有气了。大家等候半天才收拾好架子车。
据那时候拉煤的人们说,X庄的S某某去拉煤的时候带着十五六岁的闺女给他拉帮套,路上父女俩睡在一个被窝。那闺女不是他的亲生的,是妻子带来的。于是拉煤回来后闺女怀孕了。为此S某某还被大队管委会抓起来斗争了好久好久。
拉煤回来到方城的时候,有的人拉趴了,就是拉不动了,只好托人捎信让家里来接。家里的老婆借用队里的牛或驴去方城接。等到家人见面,拉煤人就啕嚎大哭,发誓再也不去拉煤了。但是到家之后用拉回来的煤换了一堆青砖蓝瓦,心里美滋滋的,如果有人结帮去拉煤,就又心里痒痒的,就会整装出发,再一次去经受寒风和劳累的洗礼。
拉架子车步行去平顶山拉煤的事情已经进入历史,现在这样说,年轻人根本不会相信的。但是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拉煤的人们至今至少已经五十多岁了,说起去平顶山拉煤,人们说,在今天,你不要钱白给1000斤煤让人们去拉,大家也不去的。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运输方式太落后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