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开咏酒诗先河的还是晋宋之交的陶渊明。所谓觞咏,就是饮酒作诗。陶渊明把诗与酒紧密联系起来,诗中有酒的境界,醉中见诗的情趣。他高声吟唱:“在世无所需,唯酒与长年。”(《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五)“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拟挽歌辞三首》之一)梁昭明太子(南朝梁文学家萧统,武帝萧衍立其味太子,曾招集文学之士,编辑《文选》三十卷)在《陶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实际上,《陶集》现存120多首诗中,涉及酒的约半数。只是到晚年,几乎篇篇有酒。 陶在《饮酒诗序》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逐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他在《五柳先生传》中也说:“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诗和酒在陶渊明的身上真正融为一体了。他对饮酒的回味与歌咏,已成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诗酒结合,宽心遣兴,其实质就是赋予饮酒以文化和审美的意义,这就意味着陶渊明已经超越了饮酒本身,进而把饮酒作为有限生命展示其辉煌的充满着审美意味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心灵将会得到极大的安慰。对此,杜甫是深得其中三味,他在《可惜》这首诗中写道: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综观陶渊明的咏酒诗可以看出,陶之饮酒主要不是为了全身远祸。从其仕宦生涯来看,做彭泽令不过80余天,归隐前十余年间只时断时续做过几任参军之类的小官,也未参加什么政治集团,而且又都是主动辞官。可以说,他没有什么来自仕途的仇祸。因此,说他归隐后整日醉在酒里是为了像阮籍一样借酒避祸是说不通的。陶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理解: 一是饮酒可以适性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连雨夜饮》)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神释》) 如果说归隐可以求得形体上的“任真”,那么饮酒可以求得肉体与心灵完美统一的“任真”。饮酒已使诗人忘掉荣华富贵、生老病死等世间一切痛苦,达到出神入化、任真自然的精神境界。可见,诗人执意追求和向往的是一种酒后所得“意境”,一种超脱现实世界的冥想或幻觉,一种借助酒而进入物我两忘、形神相亲的心灵圣地。所以他深有感慨地咏道:“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酒》诗第十四首) 因为陶渊明把饮酒当做完善人格追求的最理想的手段(而不是单纯地为了享乐),也是为了达到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陶渊明饮酒是有克制的。在理智的驱使下,他只求“神醉”而已,绝不像“竹林”名士那样“肆意酣饮”,烂醉如泥,放浪形骸。 二是饮酒可以得灵 饮酒赋诗是陶渊明人生两大快事,而且,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饮酒能激发作诗的灵感,吟咏好诗又可以增加饮酒的豪兴。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国酒文化史上,陶是第一个把酒和诗熔于一炉的人。 三是饮酒可以养生 不过,“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在一些诗中仍明确表白酒可用来祛消忧。“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九日闲居》)“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游斜川》)《饮酒》第十三首中,诗人刻画了醉士和醒夫两个对立形象:“取舍邈意境”,“发言各不领”,以此表示爱憎分明的感情。他赞扬醉者,因其似醉而实醒,清醒地认识了社会的昏暗;他嘲讽醒者,因其似醒而实醉,醉心于世俗的名利。陶渊明常借“醉酒”之机来表露心迹,利用酒后之言发泄心中不满,向封建礼俗挑战。而有时时“醉言”还故作辩解:“但恨多谬误,君当怒醉人。”(《饮酒》诗第二十首)诚如苏轼所言:“此未醉时说也,若已醉,何睱忧误哉!” 总之,陶渊明的饮酒诗影响深远,效之者历代不绝。
标签: 名酒 辉煌 酒文化 转载注明:华夏藏酒网(www.) |
|
来自: 高山仙人掌 > 《酒诗词联文赋及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