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渊明开觞咏之先河

 高山仙人掌 2015-04-13


  《诗经》、古诗十九首、阮籍的《咏怀诗》虽然都提到过饮酒,但这只是诗中涉及的一种生活现象,或者说酒只和诗人的生活发生关系,诗和酒各不相干,并没有对饮酒本身的歌咏,并不是关于酒的心境的描写。

  真正开咏酒诗先河的还是晋宋之交的陶渊明。所谓觞咏,就是饮酒作诗。陶渊明把诗与酒紧密联系起来,诗中有酒的境界,醉中见诗的情趣。他高声吟唱:“在世无所需,唯酒与长年。”(《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五)“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拟挽歌辞三首》之一)梁昭明太子(南朝梁文学家萧统,武帝萧衍立其味太子,曾招集文学之士,编辑《文选》三十卷)在《陶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实际上,《陶集》现存120多首诗中,涉及酒的约半数。只是到晚年,几乎篇篇有酒。

  陶在《饮酒诗序》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逐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他在《五柳先生传》中也说:“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诗和酒在陶渊明的身上真正融为一体了。他对饮酒的回味与歌咏,已成为其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诗酒结合,宽心遣兴,其实质就是赋予饮酒以文化和审美的意义,这就意味着陶渊明已经超越了饮酒本身,进而把饮酒作为有限生命展示其辉煌的充满着审美意味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心灵将会得到极大的安慰。对此,杜甫是深得其中三味,他在《可惜》这首诗中写道: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综观陶渊明的咏酒诗可以看出,陶之饮酒主要不是为了全身远祸。从其仕宦生涯来看,做彭泽令不过80余天,归隐前十余年间只时断时续做过几任参军之类的小官,也未参加什么政治集团,而且又都是主动辞官。可以说,他没有什么来自仕途的仇祸。因此,说他归隐后整日醉在酒里是为了像阮籍一样借酒避祸是说不通的。陶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理解:

  一是饮酒可以适性
  梁朝萧统在《陶渊明传》里云:“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听任自然意)自得。”萧统可谓陶渊明千古第一知己。“任真自得”既是陶的自然天性,也是他一生性格的主导方面。这一点他在自己的诗文中屡屡提及:

  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连雨夜饮》)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神释》)

  如果说归隐可以求得形体上的“任真”,那么饮酒可以求得肉体与心灵完美统一的“任真”。饮酒已使诗人忘掉荣华富贵、生老病死等世间一切痛苦,达到出神入化、任真自然的精神境界。可见,诗人执意追求和向往的是一种酒后所得“意境”,一种超脱现实世界的冥想或幻觉,一种借助酒而进入物我两忘、形神相亲的心灵圣地。所以他深有感慨地咏道:“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酒》诗第十四首)

  因为陶渊明把饮酒当做完善人格追求的最理想的手段(而不是单纯地为了享乐),也是为了达到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陶渊明饮酒是有克制的。在理智的驱使下,他只求“神醉”而已,绝不像“竹林”名士那样“肆意酣饮”,烂醉如泥,放浪形骸。

  二是饮酒可以得灵
  灵,除了指自然的灵性外,主要还指作诗的灵感。他的很多诗篇都是酒后创作出来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他诗集中很多佳作或写朋友、乡邻饮酒的欢乐,或写酒后对历史、自然的感受,或抒发酒后独特的感慨和情愫,这显然都是从饮酒得来的灵感。

  饮酒赋诗是陶渊明人生两大快事,而且,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饮酒能激发作诗的灵感,吟咏好诗又可以增加饮酒的豪兴。所以,笔者认为,在中国酒文化史上,陶是第一个把酒和诗熔于一炉的人。

  三是饮酒可以养生
  陶渊明一生爱酒,还有一个原因是他认为酒能治病养生。他说:“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止酒》)又说:“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九日闲居》)陶渊明的一生大多是在贫病交加中度过的,尤其中年以后身体极为不好。他在《责子》诗中说:“白发披两鬓,肌肤不复实。”这首诗王瑶先生考证认为是他44岁时所作。对于多病的身体,他一方面抱以达观的态度。“应尽便需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神释》)“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与子俨等疏》)另一方面他也采取一些疗救措施,其中一个重要疗法就是饮酒食菊。本来,魏晋名士已有服药(如“寒食散”)以延年益寿的风气。陶渊明是否也服,无从证明。但他服菊是可以肯定的,而且常常是将菊花与酒一起吞食。如《饮酒》二十首之七诗云:“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陶渊明之所以种植满园的秋菊,并不仅仅为了观赏,更是为了食用。有时在没有酒的情况下,他甚至“空服九华(花)”。菊花确实有辅体延年之功效,屈原《离骚》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句子。

  不过,“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在一些诗中仍明确表白酒可用来祛消忧。“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九日闲居》)“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游斜川》)《饮酒》第十三首中,诗人刻画了醉士和醒夫两个对立形象:“取舍邈意境”,“发言各不领”,以此表示爱憎分明的感情。他赞扬醉者,因其似醉而实醒,清醒地认识了社会的昏暗;他嘲讽醒者,因其似醒而实醉,醉心于世俗的名利。陶渊明常借“醉酒”之机来表露心迹,利用酒后之言发泄心中不满,向封建礼俗挑战。而有时时“醉言”还故作辩解:“但恨多谬误,君当怒醉人。”(《饮酒》诗第二十首)诚如苏轼所言:“此未醉时说也,若已醉,何睱忧误哉!”

  总之,陶渊明的饮酒诗影响深远,效之者历代不绝。

 



标签:
名酒 辉煌 酒文化

转载注明:华夏藏酒网(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