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酒礼

 高山仙人掌 2015-04-13


  经少多了。但即使如此,我们还不时能看到民间的祭祀活动,且只要有祭祀。就仍然会见到酒,可见酒和祭祀已经分不开了。

  祭前备酒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是五经之首,丝毫含糊不得,当然要郑重其事。古人祭前要做好多准备:首先祭祀的场所要打扫干净,家庙祠堂除了掸扫之外。如有破损还需修好;祭祀之人,事先要沐浴更衣,以示心诚;祭祀用具要洗涤、清理,不能缺损;祭祀用的三牲和酒是最重要的,不能怠慢;三牲必须活杀,死牲万万用不得,那是大逆不道的罪行。至于用酒,更有讲究,以周代为例。据《周礼》记载:掌管国家祭祀大典的官员称大宗伯,大宗伯手下有一一大批官员作为助手。协助他掌管好祭祀大典,其中有专门管礼器的(司尊彝)、专门管几席的(司几筵)、专门管玉器等宝物的(天府)、专门管天子祭祀冕服的(司服)等等。各个环节可以说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而专门负责酒供应的官员称酒正,隶属于天官,其责任是掌管有关酒的一切政令和作酒的材料。凡因公事所需的酒,由酒正发给造酒用料,供有关官员自行酿造。平时,天子设宴招待群臣,赐宴耆老、功臣、后裔……由酒正按规定准备,负责供应;逢到有祭祀,也由酒正负责备酒。因受技术条件限制。那时候酒的质量不如今天,都有渣滓。且按清浊程度将酒分为五等,称“五齐”,由浊至清依次为:泛齐、醴齐、盎齐、醍齐、沈齐。这五齐专供祭祀用。此外还有“三酒”之说:有事临时酿的酒为事酒,酿造时间较长的为昔酒,酿造时间比昔酒更长的。一般头年冬天酿造第二年夏天饮用的酒称清酒。这三酒主要是祭祀后供人饮用的。祭祀前,五齐、三酒都得准备好。“凡祭祀,以法共(供)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周礼·天官冢宰》),数量讲得十分清楚,要装满八个大樽。这还不算,还有更具体的规定:凡是祭上帝、先王的大祭祀,可以添酒三次;祭四望山川的中祭祀,可以添酒二次;祭风雨师的小祭祀,只可添酒一次。用酌盛酒于樽,都有规定数量。

  列酒和酹酒
  祭天地山川一般都在户外,例如历代帝王都热衷的泰山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不辞辛苦,千里迢迢跑到泰山去举行是露天祭祀。而祭祖先一般都在室内,天子在太庙,百姓在家里(或称家庙)。野外祭祀,酒的陈列方法记载不详;室内祭祀,酒的陈列规定得极为明白:“元酒在室,醴酢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礼记·礼运》)

  元酒指水;醴、酢指五齐中的醴齐、盎齐;粢醍指五齐中的醍齐;澄酒指五齐中的沈齐。水透明无色、最清,所以在最上。醴酢、粢醍、澄酒颏色一样比一样浅,于是依次往下降。

  所谓室、户、堂,和我国古代建筑特点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往往是堂室结构,坐北朝南,堂和室建在同一个堂基上。堂基的大小高低,取决于主人地位的尊卑,主人地位高,则堂基大台阶高,反之,则堂基小台阶低。堂和室的上方为同一个房顶覆盖,堂在前,室在后,堂室之间隔着一道墙。墙外属堂,墙内属室。这道墙靠西边有窗(牖),靠东边有门(户)。堂的东北西三面有墙,东墙叫东序,西墙叫西序,南边临院子敞开,式样仿佛今日的戏台。堂的中间一般有二个大明柱(楹),堂上不住人,是议事、行礼、交际的场所。寝室住人,庙室祭祖。但对一般下层人民来说,没那么多讲究,能有个遮风避雨的处所就不错了。

  祭祀活动通常在室内进行。打开室门进去,迎面看到的是室的西墙,那是供祖先神位的地方,最尊贵,即“元酒在室”。理所当然,“澄酒在下”,则指的是堂之下,是最卑下的了。上下尊卑是礼教的核心,且在祭祀活动中表现得最明显。古人在室内座次以东向为上,其次才是南向、北向和西向。所以,室内神主牌位都是放在东向让人跪拜。万一有的人家世系绵长、人丁兴旺,神主牌位东向墙上置放不下,那也有办法,则分昭穆排放,始主仍在东向墙上不动,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依次排列,也即第二、四、六代祖牌位在南向,第三、五、七代祖牌位在北向。祭祀时,子孙也按这种规定排列行礼,“祭有昭穆。

  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了。”(《礼汜·祭统》)祭祀时要献三次酒,称为三献,一边献一边口中还要祈祷,不可没有声音。第一次献泛齐,第二次献醴齐,第三次献盎齐。大夫和士不能像天子、诸侯那样奉神主,他们供奉的对象是尸。这尸不是尸体的尸,而是主的意思。祭祀祖先,不见亡亲形象,哀慕心情难以宣泄,于是就以兄弟中一人为尸主,用他来代替死者的形象,作为行祭施敬的目标,后世用画像代替了“尸”。祭祀者向“尸”行三献之礼,以示心诚。祭祀之礼的最后一道程序是酹酒。苏轼词有:“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因在长江上,当然只能酹江月。一般祭祀都要以酒酹地,祝祷之后必须以酒酹地,才意味着祭祀结束,与祭的人才能开始食飨,否则祭祀不能算结束。酹酒也有仪式,必须恭敬肃容,手擎杯盏,默念祷词,然后将酒左、中、右分倾三点,再将余酒洒一半圆,形成个三点一长钩的“心”字,表示心献之礼。

 


转载注明:华夏藏酒网(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