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乡俗饮宴保留有安席、劝酒、音乐等礼仪传统,寓伦理道德与艺术享受于饮食中,显示出饮食与儒家文化的融合。“安席”为乡宴之序幕,众客站于门外空地,东道主与礼生逐一请首席、二席等客人入座。在爆竹和音乐声中,客随礼生动作作揖施礼,礼生对客席坐凳、碗筷逐一挪动并随之一揖,表示对安席客人的尊敬。客立于门槛外加礼,而后转身向众客作揖表示歉意,再随礼生至席位。整个过程在肃穆气氛中进行,稍有差错则视为对客人失礼,影响饮宴气氛。 席位次第序号,东道主与礼生早已排定。儿子结婚,首席为妻舅;妻子生日,首席为丈人;男子生日寿宴,首席为族中辈分、年寿最长者;东向、西向、北向不安席。安席虽有些烦琐,但其中富有浓厚的伦理道德意义,客中如有政府官吏、富商,也不能逾矩。首席“安”的是长者,客中官吏等也得恭恭敬敬陪席。宴饮中申伦理之礼,座次中明长幼之序,礼仪之邦风范犹存。 “劝酒”,以表示东道主对客人的诚意。每席北向席位中设有一“东道”,厅堂中如有数席,则紧靠大门一席的北向座位中有一“大东”,菜上一盘则敬酒一盅,到尾菜动筷则是敬“圆盅酒”,然后鸣爆竹散席,送客。饮宴奏乐,既是古风传承,也是艺术享受。饮宴始终有“吹打”相伴,唢呐笛子三弦吹奏,“十番”锣鼓依音乐节奏敲打,造成一种欢乐气氛。乐曲都是江西境内流行的小曲,如《状元游街》(主三弦弹奏)、《八月桂花》(主笛子、唢呐)、《斑鸠调》、《十要味道好》(主唢呐)等地方小曲,大家都很熟悉,很容易造成浓厚的喜庆气氛,获得美的享受。丧事酒席,则以大鼓、破锣为敲打乐器,在简单的鼓点重复中,以沉重的声响造成一种哀伤的气氛。 在鄂东南,安排酒席上的座位叫布席,布席也叫安席。宴席按所办的事情分为喜事类宴席和丧事类宴席。所谓喜事是指嫁女、娶亲、满月、生日等;所谓丧事,是指老人出堂等,也称为白喜事。不同的事情布席时,来客的座位布置也就不同。一般每席以四位为尊。 在鄂南,若是单席,进门对面为上席,左大右小;上席对面为下席,也是左大右小。两边四个座位一般大,其中右下为执酒端菜者坐。上下四位长幼不对座,特别是主席,祖孙可以同座,父子则不行。而在武汉市一般以堂屋(客厅)居中为上,座次安排,如酒席摆在场地上不好分辨上下时,即以桌子中缝来区分。 在孝感地区坐席亦以“上筵为大,靠壁为尊”,有“主人不请客不餐”、“东家不请客不饮”的讲究。做客吃鸡蛋讲“留单不留双”的规矩:“七个吃四个,六个吃一半,五个、四个留一个,一个都吃完。” 鄂东南乡村酒席餐桌上菜碗的摆法很有讲究,俗叫“布菜”。每当增添一碗新菜时,餐桌上一般只挪动一个菜碗,并且新上的菜碗放在上面,即靠近主(贵)客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上丁”,取“添丁进口”之意,还含有对客人的敬意。 行酒令。孝感地区婚礼上、酒席间一般都要行酒令。酒令官立尊位,不论长幼,都得听令。令官说:“开令一杯酒,令杯端在手,谁人不行令,罚他十杯酒!开令一炷香,令杯守中央,教五子,名俱扬,十位兄弟陪新郎。”这时新郎及相陪的“十兄弟”便都得喝满满一杯酒。令官如行令说:“十位弟兄陪新郎,新郎屋里有凤凰。凤凰点头叫几叫,当时就有凤凰到。”这时陪“凤凰席”的妇女也得喝酒。令官一般不固定,在席间可以“令传别人”。传令时有的吟唱“我令不行,另传别人”;有的还谦吟“叫我行令本不会,满堂文武都得罪”等等。行酒令往往有针对性,通常会有人酩酊大醉,满堂喝彩,喜气盈盈。 待客规矩。在襄阳地区待客,哪怕只一个菜、两个菜也行,四个五个菜均可,却不能端出三个菜。三个菜待客,为祭祀碗,是咒人死。若来了贵客,就是重样,也要凑九个碗,以取友谊永恒、天长地久(九)之意。席面上有道全鱼菜,鱼头对准谁,由谁先动筷子,别人方可食用。一般上这道菜时,就将鱼头对着最尊贵的客人。这种摆法在武汉一带也如此。这是劝酒的一种方式,即俗话说的,“头三尾四”,鱼头朝向的一位须喝三杯酒,相应的鱼尾朝向的一位就要喝四杯酒。 闽东霞浦等地民间还流传一首《酒店谣》,歌谣充满了昔日民间酒肆淳朴的乡土情调。歌词如下:“满脸红红杜康客,清心透凉八宝茶,客人吃我陈年酒,一年四季脚手轻,风头雨尾没你份,凶神恶煞靡兜身。客来客去不离我,大事小事我做前。请佛要我三杯酒,除邪也要酒三杯。有钱人客我不欺,没钱的客不欺人,均月吃酒晓得意,不做醉鬼倒地人。”
标签: 永恒 杜康 转载注明:华夏藏酒网(ww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