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网络营销注意到电商捆绑银行,银行巨头们不愿再做中介方,奈何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互联网巨头全线进军金融,让银行们何处安枕。
一、反应出奇的慢 据电商服务平台显示:银行在筹划一款电商商品多的用了1年少的也用了7个月,银行是一个如德国一样严谨的行业,无数的决策都是建立大量的数据上面。毫无疑问,银行电商依然逃脱不了命运。银行电商从初步意见到最终拍板,经历漫长时间来讨论,从电商平台的模式、规模、资金、人员等都需要时间来决定,所以等到产品真正的上线,市场环境变得相当陌生。 而互联网巨头的产品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完成产品的调研与上线,背后靠的是什么?因为互联网公司懂得互联网产品的时间性,互联网产品必须要用最短的时间来实现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二、模式太多样化 电商模式众多,电商企业的兴衰告诉我们一个默认的模式:一个电商平台只能有一种最适合的模式,银行进军电商必然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模式,但是它们确是一个系统支撑几个模式,大而全、杂乱无章,电商平台的运营也很头疼怎么运营。 三、错误的选错对手 互联网公司巨头强势进驻银行领域,银行财主们一直担心电商会侵蚀它们,所以大部分的银行都选择了大的电商公司作为对手,银行跟电商的合作是一种互补的功能,而银行电商的出发点不应该涉足购物领域,不然是以卵击石,弄得自己满身伤痕。 四、错误的判断与数据分析 每家银行背后都掌握着几亿不等的用户群,但从银行角度,用户就真的需要电商平台吗?如果银行只做供应链融资的话,那么银行们也不同意,所以这就是鱼和熊掌的问题了。银行们做电商前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有多少的用户,对于银行电商而言,一切都是零,用户的需求才是真正需要了解。只有在了解用户需求后,跟本身有的用户数据进行匹配,才是银行电商真正用户量。 五、过程过于繁琐 银行做为一个行业的大佬,处处彰显自己威严,复杂繁琐的申请,及其严格的审核,这无形失去一些客户,银行的严谨远胜于电商的严谨,但是不适用电商。银行放下大哥身份去切身的了解客户,多听听建议也许未来会更好。 |
|
来自: xuanwu2015 >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