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教育的最佳选择:父母共亲职

 朱刚伟 2015-04-13



跟几位学者聊天,谈及父母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大家认为一个人受母亲的影响大。也有人主张国家应作出相应规定给母亲更多育儿时间,让孩子得到更多的呵护,让男人安心忙事业。

对后一种主张我并不认同。女人也有事业,不仅属于家庭;男人也有家庭,不仅属于事业。孩子的养育是夫妻双方的事,不能也不应该由母亲或父亲一人包揽。由此也让我想到,这些年我们时常听到、看到有关论述父亲、母亲作用的种种“高见”,有的说法甚至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其中也不乏对公众的误导。

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在阐述母亲的重要时排斥父亲。“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仅仅是一本书名,但有人将其作为一种家庭教育理念传播,确有断章取义之嫌。细读书中内容,作者强调的是“好父母教育出好子女”的道理,“如果想教育好子女,不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首先从父母做起”,而并非爸爸只有1%的作用。也有更偏激的见解是“寡母的孩子特别容易成大才”,用个案举例便得出“研究”结论,把孩子没有父爱当做了成才的有利条件,更显荒唐。

还有,在强调父亲作用时贬低母亲。近年来时常有打着专家旗号类似的“发现”:“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亲教导。”“同样一句肯定的话,如果由爸爸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力会是妈妈的50倍”……且不论“心理学家”的这些数据是怎样得来的,这类几乎全盘否定母亲的作用、有违常识的结论传播,在很大程度打击了母亲的自信、削弱了母亲对孩子的价值。

再有,割裂父亲和母亲的作用。比如“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爸爸则是塑造孩子对人生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是否幸福;和父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事业是否有成就。”……不可否认,父亲与母亲的性别特征存在差异,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上有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的方面。然而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怎么可能“独立的人”与“人格形成”是割裂的?怎么可能“婚姻是否幸福”“事业是否有成就”分属父亲母亲不同关系的影响呢?

面对社会上流传的诸多哗众取宠的传播,广大家长需要保持一份冷静。

孩子小的时候需要成年人悉心呵护,尤其是哺乳期母亲的付出确实会比父亲大许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父亲与母亲在家庭生活中有分工、有合作也是必需的,但并不是女人管家庭和孩子、男人忙事业和挣钱那么简单。毕竟维护一个家、抚育一个孩子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名誉上的,更需要的是男人和女人之间、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付出,是家庭成员彼此实实在在的人际互动。这是家庭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点,是人的发展需要。

近期《儿童发展期刊》刊发美国研究人员持续追踪243个人从出生到32岁的研究结果:3岁前受到良好照顾和关爱的孩子,长大后学历较高、和朋友关系较好、感情生活比较满意。主导研究的美国德拉瓦大学心理学博士李罗比说: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影响他一辈子的行为与情绪表达。“幼儿时期父母愿意‘投资’亲子关系,孩子一生都能获得正面回报。”看来,父母对孩子最有价值的“投资”不是金钱铸就的,更需要爱心,这是父母角色的特点决定的,而且父亲、母亲缺一不可。

在家庭中,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主轴”,亲子关系是夫妻关系派生而来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中有一段经典论述:“在过去的历史中,人们似乎找到了一个比较最有效(效力总是相对的)的抚育方式,那就是双亲抚育。”他把夫妻和子女称作“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以此来描述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连接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家。我理解这种“完整”不仅是结构上的,更有赖于功能上的。因为当今现实社会有许多并未破裂的家庭却在孩子的抚育上“缺爸少妈”,成为孩子成长中终生的缺憾。

家庭,是每个人生命缘起的地方,也是让生命延续的地方。无论父亲还是母亲、无论以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方式对待彼此、对待孩子,对孩子而言都是以生命影响生命,这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只有夫妻携手、父母共担亲职才能做到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