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记忆】老西安城内的八大广场

 东方竹马 2015-04-13
  “近些年西安出现了许多广场,比如钟鼓楼广场、大雁塔广场等。在解放前后,西安也有不少的广场。不过,那时候没有“某某广场”的称谓,老百姓把城里那些空旷的场所就看作了广场。那时广场大的有一百亩,如新城广场和市体育场,小的也有两三亩大,如南院门。这些广场当时是全市人民聚会、游乐、休闲的地方……”

  来看看老西安人成兆勋记忆中的西安八大广场,一起寻找老西安城的历史记忆……


新城广场


1959年10月1日,西安群众在新城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典仪式


60年代这里曾竖有一座毛主席塑像

残存的皇城城墙


如今的新城广场是陕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新城广场在端履门北边,原是一座小城,过去叫皇城,四面有城墙有城门,就像个小西安。这里原为唐长安皇城东北隅,宋为京兆府城东北隅,元为中央驻地方检察机构台察院,明改建为秦王府,明末为李自成的顺王府,清初改为八旗校场,1926年西安解围改称红城。

  解放前,新城广场平常总是空荡荡的,这里除了杨虎城留下北边的一些房子外,就只有一圈土城和几个破旧的城门,还有就是一个很大的广场。在端履门里有一座坐南朝北的简易舞台。1945年,曾在此举行井勿幕的公祭活动,队伍排了几里长。那时端履门门洞还在,新城围墙虽然破旧,但四周仍然完整。每天中午12点,新城城墙上要放“午炮”。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就住在简易的搭在原端履门城楼上的破房子里,他提了一个旧马蹄闹钟,看着到了12点,就来到新城,摆弄好一个2尺长、直径5寸、装满黑色火药的铁炮筒,把炮筒下边的药眼子点燃,然后老头头也不回地进了他的小屋。只听“咚”的一声,全市四门都能听到午炮响了。

解放初,新城东、西、南除了城墙就是广场了,西安的各种集会大都在这里进行。有一次西北的骑兵队在广场西南角做表演,有单人骑、双人骑、一人跨双马、多人立双马、马上射击等等,真是比马戏团还好看。

  1966年更名为人民广场,南新街亦同时更名为永红路北段。当时永红路涵盖了如今的文艺路、柏树林、端履门、南新街。文革期间,由造反派工矿企业联合会牵头募捐铸了尊毛主席立像,左右两个观礼台,成为大型集会的场所,两个广场几乎每晚都放映八大革命样板戏,放映最多的是《地道战》。1976年曾在此祭奠追悼毛主席。1983年,拆除了新城北门(省政府大楼北边通北新街处)。几十年来,新城广场四周盖起了各种建筑,现在的广场比原来小了很多。


市体育场





  现在的市体育场,在解放前是一个大广场,南至人民大厦,北接革命公园。那时人们到革命公园,这里是必经之路。广场的最南边,就是现在人民大厦的地方,解放前有一座中正堂,和现在广州的中山纪念堂一模一样,周围是草地。在这里,每年在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要开个纪念会,此外还会举办一些会议、聚会。解放后,中正堂改名群众堂,在1952年拆除,在此建起了人民大厦。但北边的大广场还在。

  为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1952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在此兴建了占地139亩的西安市人民体育场,是城区内唯一一所集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大型文体及会展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场馆,举办过许多重大体育赛事和集会等活动。


平安市场




  辛亥革命后,在易俗社的东边,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叫“平安市场”(后改为“新安市场”),市场东临案板街,南通东大街(新华书店与文物商店间的通道),西与市邮局、易俗社后院相邻,北止西一路,是个封闭的土围子,有北、东、东南三个大门,后来平安电影院(现钟楼电影院)为了观众进出方便,才开出直抵东大街的通道。北门道、东南门道两旁都是做买卖的小铺面,东门道两侧是居民私宅的山墙,只能为一些卖服装的小摊所用。大概是为了安全,这三个门上都曾装有很大很厚的木门。

  传说这里曾是唐朝名将罗成及后裔的府邸。隔壁的易俗社就势把它做了露天剧场,抗战后,晋南蒲剧名家王秀兰就在此演出而声震秦中。后修了两三个土台子,遇年节热闹时,就唱开了对台戏,惹的观众顾此失彼。还有一些走江湖耍把势的也在此落了脚。娱乐带动商业的启动,逐渐形成市场。

  解放前后,这里成为西安人生活中一个热闹的去处,每逢节假日或华灯初上时,这里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有买日用杂品的,有来找吃喝的,有到此娱乐的,也有闲逛散心的。虽然规模比不上北京天桥,但其内容、形式、作用都极其相似。


亮宝楼广场


一百年前,亮宝楼称得上是西安顶极的豪华建筑


亮宝楼外墙“静观自得”四个大字



  亮宝楼广场位于今南院门一带,从西大街进竹笆市,拐到马坊门最西边到头就是。

  这里曾是清末驻陕总督的衙门所在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西逃,她逃到西安后,陕西的官员、商贾大肆向慈禧进贡“纳祥”。虽说是在逃难,可慈禧还是不改奢华的习性,住进西安不久,太后的大寿便到了,各地的礼品纷纷涌进太后的住所。等到慈禧回京时,传说动用了大车3000辆,也未能将礼品、献纳拉完,仍留下了不少古玩和工艺品。慈禧走后,陕西巡抚恩寿于1910年把总督署的东院的一栋二层楼改作“劝工陈列所”陈列珍宝,百姓便称之为“亮宝楼”。1914年,原设在梁府街(现青年路东段)学务公所的陕西省图书馆迁入“亮宝楼”(后改名“中山图书馆”)。亮宝楼又迎来了一批新宝——省图的镇馆之宝《碛砂藏》等珍贵的古籍善本。从此,亮宝楼成了图书馆最主要的藏书楼和阅览室。1918年,一个美国文化盗窃分子企图盗走昭陵六骏中的四骏(均已打成碎块),被西安群众发现,截获后便安放在亮宝楼院房内,同时,亮宝楼大院儿里还保存着唐景云钟(以上二者现藏于碑林博物馆内)之类的文物珍品,加上楼中保存的《碛砂藏》等珍贵古籍,亮宝楼可称得上是名副其实。

  亮宝楼广场解放前后都非常繁华热闹,是西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闲不下来的地方。广场少说也有30亩地大,解放前西安的第一座动物园就在这里。大概有八到十个铁栏杆观赏屋,其中关有老虎、豹子、孔雀、猴子、狗熊等。猴笼是观众最多的地方,因为猴子通人性,和观众最能交流。再就是孔雀,你只要鼓掌,或者展示你的花衣,它都会展开尾屏和你比美。动物笼在亮宝楼的最北边,现在的西大街陕西省地方志馆编辑部大楼处,它的前面是广场,马戏团经常在这里表演,有个很有名的节目是“蹬技”:和现在杂技蹬坛子、蹬花伞相似,这个节目是蹬人。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躺在铺了一床棉被的方桌上,两腿向上,然后她的脚面平放一个轿车轮子,而轮子上再坐八个人。动物园后来搬到了长乐公园。广场的东边放着一架被击落下来的日本飞机的机头,人们到了这里,都要摸一摸,爬上去坐一坐,飞机被摸得光亮光亮。

  广场的南边就是“亮宝楼”,定期开放。解放后这里被陕北来的文化干部接收,他们在这里演出、组织各种展览、办夜校(我还在这里上过夜校)、组织说书艺人说书。他们几乎天天演出,在广场的东北角上,有一个能够容纳三百多人的大剧场,这样的大剧场在当时的西安,是很少的。


开元寺广场





解放后公私合营期间这里建成“解放市场百货合作商店”,后称“解放百货商场”


  开元寺广场位于钟楼东南角,就是现在开元商场的地方,不过要比开元商场大一点。开元寺建于清代,寺本身并不大,就在现在开元商场进货的南门处,有个大殿三间宽,楼上是藏经楼,书架上摆满了经书。一度香火旺盛,清末衰落。开元寺在广场的南部,大约只占了广场的十分之一。那时候,开元寺广场和印花布园不相通,现在的通道处当年全是妓院,是老西安一处著名的花街柳巷,多是苏扬帮,女子操吴侬软语。

  解放后拆除了开元寺,把寺中大殿中间唐代铸的铜佛像,搬到城西北角的广仁寺供奉。在广场修建了一排排的席棚,招商经销百货,随后拆除了妓院,南边盖了个简易剧院唱豫剧。剧院东边修了个五尺宽的通道,直通印花布园。再往东就是从上海搬迁来的高级饭店“东亚饭店”。正东修了个现代化剧场,有改良的豫剧演出。1951年,广场中间修了个大市场——“解放市场”,也就是如今开元商城的前身,那时是全西安最大最繁华的市场。


东大街青年会广场





  东大街的青年会广场,在东大街、案板街和端履门之间,由一条三米宽、一百多米长的通道进入,就是现在的青年会假日酒店处。

  这个广场不大,整个也就五六亩地大,办公和花园占去了三分之一。这里是教会传播西方文化的地方,所以西安最早的幻灯片是在这里放映的,最早的活动电影也是在这里放映的。一次,上映活动电影的晚上,先演的是幻灯片,人们已经熟悉了银幕上的死画面,不足为奇。可后来幕布上的人突然动起来了,观众不知道是惊喜还是害怕,整个广场都骚动起来了。第二天清理现场,一共踩坏了十把长椅子。

  东大街青年会广场当时也是武术体育表演的常用地。表演者中,有汉族群众的武术场子,也有回族群众的武术场子。


北大街体育场



  

  在北大街曾经有一个体育场,就是现在人民剧院那个地方,原是武庙旁的一块空地。

  辛亥革命后,冯玉祥在这块空地建了个“公共体育场”,1942年还在这个运动场进行过国际比赛,是“西安垒球队”和“朝鲜垒球队”进行比赛。从那以后,西安各学校的垒球活动很盛行。打垒球也叫打捧球,不用汉语,全部喊英语。

  解放前,这里是一个很大的南北长东西短的广场。美国人经常在这里放露天电影,市民免费观看。广场的东南角搭了很大一个席棚剧院,由国民党十七路军直属京剧团演出。这个公共体育场在春节期间也很热闹,从河南、河北、山东来的马戏团都要在这里表演。他们立一个数丈高的大木杆,杆顶上绑一把椅子,下边绑一横杆,远看像个大十字架。横杆一边吊下一个软梯直通地面,这是供女演员上杆表演用的,男演员不能用。男演员要上杆顶,必须从另一侧吊下的两根绳子爬上去,在软梯和绳子的边上都吊有两个供表演用的硬棒坐椅。高杆是他们节目表演的工具,又是他们的宣传招牌。那时候城里都是平房,几丈高的杆子一立,半个城都能看见,知道马戏团来了。再加上他们洋鼓洋号,化上装,骑上高头大马,满街宣传,全城都知道了。演出时,他们用布把广场几乎围了一大半,演出是卖票的。先表演武术、马术。到了表演杆上节目时,场外的观众,甚至北大街的行人,就都能看到表演,这时他们也就干脆把布围全撤了。有一个节目,到现在都不能忘怀,就是一个小女孩吊着头发表演荡秋千,这样的节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说什么我都不会相信。最后是在西安有名的“一撮毛”表演,他通过两条绳子飞快地爬上杆顶,这时通过软梯爬上杆顶的女演员也到了,她给大家先表演鹞子翻身等节目,然后看“一撮毛”的倒挂金钟,最后他把女演员腰上的铁环含在嘴里,转动女演员在空中飞转。

  解放后,延安来的“西北文艺工作团”驻在武庙,也会在这里表演节目。1954年,这里修了“人民剧院” ,是当时西安最豪华的剧院。现在周边已是高楼林立。


南院门广场






  南院门曾是西安的行政、商业中心,这里的小广场毎年到了春节时候,从腊月到正月十五,是全市最热闹的地方,有拉洋片、捏面人、放无声电影、摇会等。

  说起“摇会”,这可是一个再也看不到的表演活动,那时也只有春节才能看到,它是一种既有摇彩、又有由二人即兴说唱表演的娱乐活动。摆两个高台子,中间有一个挂满了毛巾手帕、各色袜子、各色彩线粉盒、各种小百货用品的架子,两边高台上各站着一个人,一个手里拿着掷色子的盒子,一个手拿十二根竹签子,两个人不停地对唱,编好的“三国”和“水浒”的唱词。顾客要摇奖,需要先买竹签子,一根两毛钱,十二根全部卖出后,开始摇奖。谁递上一根竹签子,站在高台上的人就把宝盒递过去,摇了后边唱边把宝盒打开:“揭开碗碗大家观,摇了个十四你占先。”另外的人接着摇,他们接着唱:“给你一根状元签,摇不岀十五你就领先”。有一个女孩接着摇,揭开宝盒前揭宝的问:“要底要面”?小女孩说要底,揭开碗以后,面上是一颗骰子六点,两颗骰子五点,加起来是十六点,应该是状元签,可小女孩要的是底,就失去了状元签的机会,揭宝的就唱道:“苦命的王宝釧,摇了一个将五点”,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十二根签子都摇完以后,谁的点数最大,就把绑有红彩条的状元签给谁,可在架上任选一件物品。这种集说唱艺术和摇彩于一身的活动,现在已经失传了。



西门瓮城内的甜水井


  此外,那时西门里的甜水井曾有一个小广场,逢年过节也会热闹一下。


(本文根据网络相关文章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