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下半年,我开始走进景范历史。随着千年历史长卷的展开,我发现景范文化之丰厚不仅可以凭它的宽度供我作为校长去开发享用,它所拥有的不可替代的精神深度也足以让苏州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去关注。
叶澜教授说:“当代中国学校领导首先要有一种文化自觉,即意识到学校的文化精神,学校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中的历史使命”。身为景范校长,面对如此厚重的学校文化,一种挖掘、研究、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然而,这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自觉从哪里起步呢? 那段日子里,有关范仲淹、有关景范的故事常常以鲜活的形象蹦现在我眼前,占据了我的大脑。我知道,如同那两块急于现身的宋碑,景范文化正跃跃欲试地寻找着昭示的机会。 我在爬梳整理景范历史中思考着,在和景范人的交流中寻找着,我想我们首先得为景范文化找个合适的载体,让它出来和师生们见面,得让所有景范人熟谙我们学校的文化并从中获得文化自信。 迈步景范校园,耸立在浓郁树荫下的“范仲淹史迹陈列馆”、掩隐于芭蕉修竹清影中的楼宇长廊、藏身在屋角夹弄中的金砖、散布于花园草丛里的碑刻……当我的目光与景范独特的景物相遇时,我惊喜地找到了文化自觉的起点——营造景范文化场。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使之然也。孟母三迁,择邻而居,为的是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样,校园环境文化对孩子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借助义庄、义学之地营造景范文化场,让优秀文化在耳濡目染间走进全体师生心里;让师生在文化场中自觉汲取精神养料;让润物无声的浸润教育替代耳提面命式的教育……一举多得!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借助学校原有的建筑、生态、景观,精心设计并合理加入园林要素及学校文化因子,营造起了以“义庄文化、范公精神”为主旋律的景范文化场。 文化场中一砖一石、一草一木皆具育人功能。 场馆、建筑陈述着“景范”思想。景范拥有十大建筑,我们借用原义庄建筑名称命名,让它们成为文化的标签。雄踞校园中央、拥有千年古韵的标志建筑“范仲淹史迹陈列馆”称为“文正殿”,一表对范文正公的纪念,二表“继承先忧后乐精神,培育既文且正学子”的办学理念。“先忧楼”、“后乐楼”既是对原址宋代建筑的纪念,又提醒师生牢记“先忧后乐”校训,更勉励学校领导师先贤为政风格。主体建筑教学大楼以校名“景范”命名,表达学校办学以学生为本,全体学生景仰范仲淹之深意。“怀忧”、“品乐”等四个月洞门各抒其志,告诫景范师生在传承范公思想的基础上拥有现代忧乐观:既要时时拥有忧患意识,又要常常保持乐观心态。因拥有忧患意识而刻苦勤勉,锲而不舍;因拥有乐观心态而健康豁达,宠辱不惊。 景点、匾额诠释着“景范”志向。大门内左右两侧景点为“木本”、“水源”,旨在提醒景范人不忘立校之本——义庄文化、办学之源——范公精神。镶嵌在复式长廊内的“范仲淹生平事迹石刻”和“励志碑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教导景范人师先贤遗风,立报国之志,力争成为国家栋梁、民族骄傲。“闻道亭”内匾额“闻道践行”成为全体师生的座右铭;“风雨亭”中对联“义学精神隆盛世,范公思想育英才”表达学校继承范公事业,为国培育英才之决心。活动设施“金砖书法台”、“露天围棋桌”、“古筝练习亭”的布置,着意让“景范”文化以灵动的形式对接古今并走进师生的日常生活。 小小景范校园就是一个精致的文化场,只要一走进校园,目之所及、耳所听闻,甚至连呼吸都能感受到这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它所发散出的精、气、神主导着景范人的思想,左右着景范人的行为,涵养着景范师生独特的精神气质,也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和灵光。 身处姑苏繁华地段的景范中学,常常让初进景范大门的人由衷地感叹:这真是个读书的地方!而对于生活在这里的景范师生来说,走过喧嚣的闹市,只要一踏进校园,心马上会静下来。 □顾苏云 |
|
来自: 苏迷 > 《苏州名校与教育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