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交史话丨封夏之后:怀柔政策促进民族交融

 無情360 2015-04-14



  公元前1600年,商朝国君汤推翻夏朝后,优待夏的遗民,分封土地给夏族后裔,为此“夏民大悦”,商族与夏族在此后500多年当中逐渐融合成了统一的华夏族,难分彼此。这就是历史典故中有名的“封夏之后”。

  “封夏之后”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夏族最先是中原地区的统治者,控制着晋南、豫西伊洛流域周边的领地并不断向外扩张,势力一度非常强盛,但其内部统治却一直不太稳定。桀继位后,国君暴虐、挥霍无度,中央政府腐败无能,且与周边的其他民族、方国摩擦不断,东部的夷人与南方的三苗等民族都对其形成过严重威胁,夏朝的统治危机已达空前。

  与此相反,黄河中下游的商族势力不断上升,他们聚拢黄河下游各氏族部落,一步步逼近中原夏族控制的地区。商汤继位后,网罗人才,在伊尹、仲虺、女鸠、女房的辅佐下,先后消灭韦、顾、昆吾等亲近夏族的方国、部落,削弱夏族势力,“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最终,汤趁夏地发生旱灾,起兵西进,在鸣条与夏王桀展开激战,桀抵挡不过,经历山逃至南巢,最后客死异乡。汤在西亳称王,夏朝覆灭,商朝建立。

  “商汤部落的始祖契曾辅佐夏禹治水并立下了功劳,夏禹把商地封给了契,并将“子”作为姓氏赐给了契,夏朝有恩于商部落。汤虽作为占有一方的高级诸侯有征伐其他诸侯的权利,号召力也很强,却不愿与夏王朝直接抗衡。但是夏朝的国君桀荒淫无道、劳民伤财,力图囚禁、削弱各方诸侯,导致民心尽失,诸侯反而都归附到汤的名下,汤以顺应天命、讨伐夏桀罪恶的名义起兵,这成为朝代更迭的主要原因。不过夏人对于国家的贡献不能因为国君的暴虐就被完全抹杀。所以商汤在起兵反桀、战胜夏桀后,对于夏朝治水的功绩,他曾作《夏社》一文予以肯定。他认为,夏禹治水,不仅减少了洪水泛滥的灾害,而且又引水灌溉农田,使农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举措使后人受益万年。“封夏之后”可使得夏族不断绝香火,同时也安抚了社会、人心。

  再者,商汤是一位非常开明、贤能的君主。成语“网开一面”便来自于汤的故事。有一次,汤出门,看见野外捕猎的人张开四面大网等待猎物。为了不捕尽猎物,汤让捕猎人去掉网的三面,并祝祷:“想从左面逃去的,就从左边逃去。想从右面逃去的,就从右边逃去。不想按照我的想法逃离的,就进入我的网中。”四方诸侯听说了这件事,都感慨汤的仁德到了极点,竟把恩惠扩散到了禽兽的身上。

  “封夏之后”对于促进商、夏民族交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政治方面,“封夏之后”最大的成效在于巩固了商朝的统治,促进了夏族与商族的融合。商汤登临天子之位,代替夏桀来接受天下的朝拜,他没有处死或惩罚夏族的后代,而是分封土地给他们,此举减少了社会动乱,使得部分夏人转而支持商王朝,夏朝遗民因此感恩戴德,安居乐业。自此,这个由黄河下游夷人部落——商族引导的国家逐渐走上了繁荣强盛、民族融合的道路。在此过程中,商人采用的怀柔政策营造了和平的氛围,而夏人先进的农耕、管理技术则为商朝的巩固与发展、民族的融合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在经济方面,商朝建立以后,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屡次迁都,经济水平十分低下,于是,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吸收夏人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广施仁政,深得民心。商朝政权得到了初步巩固,商朝的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经济作物。经济发展加快,私有制度进一步完成,商朝走向了奴隶制度占主要地位的时代。此外,商朝还沿用了夏人的井田制。至商朝末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已得到较大提升,夏人与商人已融为一体。

  在文化方面,从考古情况分析,商族对夏族的安抚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在已出土的商代遗存中,除少量被确定为商王朝初年的夏族遗存之外,至商代中、后期,已不太可能在商文化遗存上单独找到遗留下来的夏族文化遗存,这说明此时夏、商二族文化已融合在一起,即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二里岗期商文化、安阳殷墟商文化遗存。而从常规情理上讲,夏民族在其王朝被推翻之后,除少数人被消灭之外,大部分夏族人成为商王朝统治下的臣民。若这些夏遗民能保持鲜明的民族特性,我们今天就能看到一些商王朝时期的夏族文化遗存。实际上,我们还没有发现这样的遗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