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小新绘本馆 2015-04-14

各位老师、同窗诸君:

    大家好!

    很荣幸能够作为“代表”与大家沟通。为防止我满嘴跑火车,特准备了两张纸,耽误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前日,聂导告知鄙人,要作为研究生的代表与诸君有个沟通,我当时有些惶恐。因为从小到大,都是被别人代表,从没有作为“代表”上台演讲过,今日却来此机会;还有我代表的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群体——法学院的研究生,这更让我如坐针毡。为何会紧张与惶恐呢?在我的记忆里,作为代表上台演讲的,不是领导、就是楷模,作为学生代表,也应该是一位品学兼优者,而鄙人实在普通与平庸,惶恐难免。但仔细想想,还是来了,因为中人之智是大多数人,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这也许是聂导的用意所在。

    今天我演讲题目是《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不是为了挣钱、做官而读书》。

    何谓文化?确实有些宏大。前些日在徽州田野调查,旅途中翻阅了金克木先生的《文化的解说》,他的意思是:文化是一个人类群体的共同符号,这些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就像我们谈到关公,就会联想到仁义,谈到岳飞就想到忠贞,谈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就会想到给丈夫戴“绿帽子”妻子。这些就是文化,代表了一个群体的共同意识,而且这种共同意识会在群体中不断传播,像基因一样的留在群体个人的骨子里。

    当然,这样说,可能有些空泛,不便于把握,若将文化限定在几个领域,大致可分为:科学、哲学、艺术与宗教四个方面。科学不用说,来到这所高校应该很清楚,那些整天研究器物以及器物之间关系的理工科学生,都在高唱科学,以改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而自豪。哲学,从中国的孔子、西方的柏拉图开始,就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它解决的是人类的存在与意义;当然宗教也有这样的作用,只不过宗教起源于信仰,而信仰却来自于怀疑。无怀疑怎会有信仰,只是有些人导向了神明,而其他人则走向了自我的哲学理性。艺术指的是文学、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形式,这些都是人情感的宣泄与表达,这些表达没有被抽离成理性,但却描述着生活的形式,简洁也易于流传。科学、哲学、宗教与艺术都包含有文化。

    那为何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常言道,念了大学就是知识分子,便被认为是一位有文化的人。现实中,却不是这样。都知道中国人读书为的是“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奔一个好前程,这个好前程在很多人眼里就是找一个好工作,“做大官、挣大钱。”但很少人在意过此句的上半句“仕而优则学”。句子出自《论语·子张》,意思是说:“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此话并非告诉我们学习好就能做官,官做好了就一定有学问,而是告诫我们学无止境。不管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只要有机会学习,那就不要放过机会。然而,还是有很多人将此曲解,实际中也在践行这句话,为的就是能够做大官、挣大钱。在上学的过程中,所到所学之处,无不与自己日后的利益挂钩,从挑专业到考各种证、从平日选择课程逃课到选择书阅读,好就业、热门、实用、考试要考我就选择。处处体现“功利”二字。而对于古圣先贤的思想,从没有想过要去感受。反道给出一句:“读这些有用吗?能够做什么?能挣钱吗?”。很多人还自以为然,以有文化自居。那么我也就可以这样认为,有权或有钱就是有文化。

    这种有文化是真有文化吗?《易经·系辞》中有这么一句:“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那些现在看来能够挣钱、做大官的东西,在这里只能说是“器”,也就是器物,谈不上是“道”。器的方面多了,总是让人感觉到过于现实与压抑,赤裸裸的实在感让你最后也如机器一般。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北京人头攒动、拥挤不堪的地铁,上海六、七口人挤在十平米的房间,写字楼的爆满的电梯,每天都有官员因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下马”。当然,这些都不是他们所想选择的。那么,所谓的成功者就没有压力吗?很多的有钱或者有权者,过着我们认为是成功的生活,但是突然一天却黯然消逝或者寻找各种挑战,博士生跳楼,王石、黄怒波不断攀登世界高峰,以证明自我的存在。很多人会问,社会到底怎么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可能最后我们会归结到制度不够好、人的心灵出现了危机。没错,这也正就是我们作为文科生所要学和要做的,改进和建立好的制度,让人觉得有存在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改进和建立好的制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需要加以时日,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建立国人的心灵秩序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且需要像孔子这样的哲人。那么我们自己当前能做的是什么呢?就是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科学虽然进步了,但我们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却与古人没有多少改变,况且我们的基因里还留有很多传统的思想与文化。当我们因为社会事务感觉到困惑或压力之时,不是想着找人询问或者发泄,而应是自我阅读,寻找自我理性与社会理性的结合,保持心灵的平静。这些能让你“明理”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文化。

    不读密尔、哈耶克、以塞亚伯林,你就不知道何为自由?
    不读罗尔斯,你就不清楚正义?
    不读孟德斯鸠、托克维尔,你就不了解为何要三权分立?
    不读费孝通,你就不理解中国人伦关系中的“差序格局”。
    不研究清末法律改革,你也就不知道中国法律如何近代化,更不清楚我们传统的社会关系在西方法移植的过程中如何被改变的。

    当然,还是有人会问,读这些真的能挣到钱、考上公务员吗?答案不能保证,但读这些才是真正的向一个文化人靠近,让你渐渐的“内方外圆”,不管处于何种的境况,能泰然处之,给自我一个宁静的心灵空间。老子还讲“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描述伊尹与商汤的对话,说的是“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同一个道理,我们读了这些圣贤书,难道就不能把自己练就成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有了这些大智慧,难道就找不到“治政与经商”的道理?我想“无用即有大用”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胡适先生在北大的毕业生典礼上举了两个外国人的例子,我觉得对于现在的读书人仍然适用。他说:“密尔终身做东印度公司的秘书,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在哲学上、经济学上、政治思想史上都占一个很高的位置;斯宾塞是一个测量工程师,然而他的业余工作使他成为前世纪晚期世界思想界的一个重镇。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特别在这个组织不健全的中国社会,职业不容易适合我们性情,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使我们的剩余精力有所施展。”多做一些有文化的活动,多读一些书,有了这种称心如意的活动,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会烦闷了。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讲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可能这几年的研究生生涯,会经历这些阶段或者某个阶段,但是我想只要我们能够有一颗愿意培养自己阅读的心,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不迷茫的、心灵是宁静的。

    最后,我想借用海子的一首诗来结束。当然,后面是鄙人狗尾续貂的: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海子的,下面是我的:
    从明天起做个有文化的人,
    读书、研究问题,穿梭于寝室与图书馆,
    从明天起只关心孔子与柏拉图,
    我没有房子,
    我的心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谢谢大家!

(童旭,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2012级博士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