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远工程建设与应用的思考
农远工程建设的意义:
(1)农远工程建设有助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由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地理条件的差异,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导致城乡教育不能均衡协调发展。工程实施对农村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解决农村小学资源匮乏,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不高、探索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资源建设、师资培训工作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2)农远工程建设为推动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课程改革理念在农村学校的落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对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等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3)农远工程建设有助于农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农远工程不但担负着发展农村教育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重任,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农远工程为农村致富和子女教育方面搭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平台和信息桥梁。对于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传播先进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远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滞后,重视不够。由于受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部分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对“农远工程”重视程度不够,远教工作似乎一直是电教人员唱独角戏,或少数教师讲公开课作秀,课程改革、教研教改和教师继续教育没有实质性地考虑远程教育。虽然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但没有了履行相应的指导、评估、督查的职责。同时,由于对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片面追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愿意尝试新技术。许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信奉自身的经验而排斥技术的使用。
( 2)教师培训滞后,且缺乏监测评估机制。农远工程的关键在于运用,而且运用效果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目前各级各类培训已经展开并初见成效,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①培训缺乏计划性,有些培训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 ;
②参训人员学习目的不明确,学而不用训内容逐渐生疏;
③缺乏完善的监测评估机制,使许多培训流
于形式。 (3)项目管理员不稳定。“农远工程”专职管理人员缺乏,有的是人员经常变换,经过培训后又换岗。有的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兼职教师,他们多数是在正常教学工作量以后兼职从事远教管理工作,没有精力履行设备的维护、资源的下载、整理和开发和应用、有关制度的制订和实施等职责。有的是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匆走上管理岗位,对设备的维护运用能力和新技术的推广能力普遍较差,在技术支持上出现了断层,影响了日常应用。 (4)缺乏配套资源,应用水平不高。中央网台和湖北教育网台提供的课堂实录和课件、习题,特别是空中英语课堂和音乐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师资的不足,但部分学科教材不配 套,进度不同步,资源有限,加上部分学校没有及时下载、整理资源,大部分教师课程资源整合能力不强,能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制作课件的教师不多,影响了教师的应用。 (5)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效益不高。在教学应用上,会用的教师数目远远达不到要求。从应用形式上看,主要表现在少数教师集中在“教” 的一方, 而对如何用三种模式改进学生的 “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学生开展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还没有顾及,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不相符的。在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业务培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安全卫生教育、学生课外活动、为农服务等方面,没有很好利用有效资源,导致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的应用效益不高,利用率达不到要求。 (6)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费支持。持续的经费支持是“农远工程”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农远工程”经费的主要来源是项目投资学校自筹, 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应该由政府、财政部门投入的项目配套资金大多压到教育部门。前几年,信息技术教育费没有专款专用,取消信息费后,在公用经费中又没有保障专用经费。这样一来,远程教育正常运行的电费、网络 费、维修费学校承担的压力大,可持续发展乏缺经费保障。 3 “农远工程” 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能股室,特别是中小学校长(第一责任人)和广大教师要充分认识国家实施“农远工程”的目的和意义,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农远工程”对缓解农村中小学资源和师资缺乏及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使广大教师在思想上、行动上步调一致,变被动应用、研究、学习为主动获取、主动学习和主动研究。教育局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研究和完善教学应用、教师培训考核、教研激励、设备维护、资源建设等考核奖惩机制。 (2)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针对信息技术教师短缺、项目管理员技术水平不高、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差异较大等特点,继续采取区、乡、校三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富有成效的教师培训。一是继续加大区级培训的力度,适当扩大培训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模式二、模式三项目学校校长、项目管理员、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二是各乡镇分层次、分期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远教设备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和多媒体课件制作及课程资源整合能力的培训。三是各项目学校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校本培训,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教师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分段培训考核目标。从考勤、作业、笔试、实践、应用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把培训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先进评选、职称晋级、岗位聘用等挂钩,通过多层次培训和多重评价机制督促教师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 (3)加强资源建设和应用研究,提高应用效益。根据“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贯彻落实“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指导思想,广泛开展教学应用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本校的应用模式。①充分利用中央教育网台和湖北教育网台的优秀教学资源和配送的教学光盘,并对部分资源进行合理的二次设计与开发。②利用空中英语课堂和音乐课程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弥补师资不足。③对部分教学资源进行光盘刻录,既可与周边学校共享,又可实现资源的长期、重复利用。④开展远教资源应用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 建立电子备课室和教学资源库。⑤构建天网(卫星资源)、地网(互联网、校园网)、人网(教研网)三网合一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网络。⑥加强资源的综合应用,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素质提高、新课程改革、技术推广、为农服务等方面发挥资源应用的效益。 (4)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支持体系,充分发挥项目管理员的作用。完善以区为中心的区、乡(镇)、校三级技术服务支持体系,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有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农远工程”设备管理维护队伍,对技术故障的排除采取“就近解决”的原则,缩短服务响应时间,充分发挥项目管理员的作用,落实好他们的岗位工作量和有关待遇,使他们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特别是乡镇中心学校的项目管理员,要为本乡镇各项目学校的设备维护、应用指导、人员培训、资源辐射提供技术支持。 (5)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可按如下方式建立远程教育运行经费保障机制:①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畅通项目投入的主渠道;②在公用经费中列支远程教育专项经费,落实远程教育维护、运行经费的主渠道;③倡导各项目学校为当地“三农”发展和基层党员干部培训提供场所和资源, 争取当地乡镇为学校排忧解难, 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入。在资金支出方面,既要兼顾眼前和长远的发展,也要兼顾硬件和软件的更新与开发,为“农远工程”的持续应用发挥提供资金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