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清大素包 崮山馍馍

 西窗听雨 2015-04-14
古城食尚]
长清大素包
来源:齐鲁晚报 日期:2005-9-10 作者:
    近年来随着生活的提高,素馅的包子、饺子已成为人们的新宠。这使我想起20世纪40年代名贯泉城的“长清大素包”,是老济南们特别喜爱的大众食品。
  据说早在清末光绪年间,长清人赵君祥父子经商时,受一位不知姓名的老农出售的素包子的启发,学习其制作技术,在长清西门里开了一间包子铺,由于不断改进技术,制作的素包子颇受顾客青睐,整日门庭若市,时常供不应求。因包子铺无店名,又在长清当地出售,当地顾客亲切地称之为“长清大素包”。取得声誉,积累了一些资本后,精明的赵君祥于是开始向济南发展,于1941年在大观园后门路北开设了“长清大素包子铺”,后迁至“新市场”南门(即魏家庄街),公私合营时并入新市内的“新梅村饭店”,继续经营。
  长清大素包在济南很快为市民所接受,除门市上现蒸现卖外,还有许多商贩来此批发后,远销至城里、东南关一带。因其个大、皮薄、馅多、味香,经济实惠,备受欢迎。
  大素包的制作工艺十分严格,每斤面粉出十个剂子,擀出的皮又大又薄,必须包进一斤馅方够标准。拌馅以粉条和时鲜的大路菜为主,春秋以菠菜为主,夏季间有韭菜,冬为大白菜,配料主要有鸡蛋(炒后搅碎)、虾皮、豆腐(剁碎后油煎);葱花不能剁碎,而是以大片刀把葱白顶刀切成极薄的小圆片而不碎,拌在碧绿的菜中,再加香油、花生油、胡椒粉等,特别提味。蒸熟后的包呈半透明状,隐约见馅,香味扑鼻,令人垂涎,是几十年来的济南名吃之一。
  
     崮山馍馍以其美观的形体和纯厚香甜独特的口碑而被人称道,清朝时被乾隆皇帝指定为每年上贡的贡品。它的样子呈我国古代的常用交易货币圆宝的侧面形状,大约有两公分大小,其样子不但小巧玲珑,十分精美,而且不是以单个为一,而是很多个紧紧靠拢,如同一排小巧精致的小元宝平摆在一起,让人一看就会不觉悄蔫动容心随之爱之。看到这你不要以为它是以形成名,其实它成名的原因并不单单在于它的形状,而主要是它有着独特的品味。它的质地纯厚甘美,稍一靠近就会闻到一股小小的甜味。它的这种甜味不是那种单独的人们吃糖时感受到的那种味道,而是纯朴的麦子粮食浓厚的香味,淡中有浓,浓中又有淡,芬芳诱人,而又不会让人因过度的甜而生腻烦之感。这就如同我们交友时,遇到的那种朴实诚挚的人,他的诚挚,他的善良,让我们感动,乐于与他相知相交。崮山馍馍不但有上述优点,而且还有一个很特殊的优点,就是它的硬度。它虽被称做馍馍 ,却不像我们平时吃的馒头,大饼一样松松的,软软的,却是很有硬度和力度,它的硬度不是那种因为风干或其它原因让人咬不动的那种生硬感觉,而是因它的整体拥有紧凑的强度和密度,使人们食之充实有弹性。这是因为其制作时人们把开好的面粉多加一道程序,使用一种木制工具,对其进行了密封加压味道。这种可人们吃起来不但很有感沉,而且会越嚼越香,越嚼越有口味,人们心生缱绻越吃越爱,终生难忘。据历史记载,清朝的一代风流皇帝乾隆帝下江南时,坐镇于当时的崮山行宫,当他吃到当地官员上贡的当地佳品崮山馍馍时,禁不住赞不绝口,把崮山馍馍指定为进送北京皇城的贡品,这使崮山馍馍在当时风光一时。

   [小 时候这些东西都吃过,以后也吃过,但是总觉得不是原来那个味了……。星期六,去景观湖不知道能否得此美味——小时候的那个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